五味什字:一條靈魂不改的街道
唐博 · 2017-03-29 17:00:00 來源:紅餐網
五味什字是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在朱雀路拓寬前,這里的確有一個小什字。記得那會什字西有間中藥房,名字叫藻露堂,路兩邊是個集市,以各類八角大料調味料為主,所以記憶中的五味什字應該是與調料有關。現在變成大什字了,連藻露堂都搬遷了,很多人已不知道五味什字得名的由來了。我剛工作的時候常來,因為這里的小吃店多,有一年夏天40多度,與朋友在街邊的小吃店喝酒,再怎么喝都不解渴,吃的什么已記不住了,只記得那個木板老房。坐在店內的長條凳上,看著空蕩蕩的街道上,偶爾閃過去幾個蹬三輪的。知了在旁邊的樹上吱吱地叫個不停,那是西安一個炎熱的夏天。
這條街過去可是赫赫有名的,真正是因為藥鋪眾多而被命名的。元代以前的歷史有點模糊,但元代時這里因藥店密集,包括今天的南廣濟街在內都被統稱為藥市街。明清時,這里依然是西安城藥店的集中地,“藻露堂”(創辦于明朝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該店以婦科良藥“培坤丸”享譽省內外),復元成、樹仁堂、萬年堂等。百姓是很聰明的,怎么好記怎么叫,取其精華,因為中藥有甘、辛、酸、苦、咸五味,所以這條街就稱為五味什字了。而且,這里居然還是一個高級會所集中的地方,現在的西安市第六中學原是“中州(河南)會館”舊址。街道路北還曾建有安徽會館,路南有江蘇會館、山東會館、湖廣會館等,可見當時的經濟是何等的繁榮?,F在的五味什字中藥堂沒有了,會館消失了,調料店也所剩無幾了,老房舊房都拆的所剩無幾了,失去了當年的古意,街道寬廣,高樓大廈,但細微處還能看出當年的痕跡,從名字還能知道它過去發生過的歷史和故事。
五味什字過去是商賈繁盛之地,現在依然是,這條不長的街上各類商鋪一百五十多家,包括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學校培訓、醫療健康等。僅餐館就五十余家,也是門類齊全,有陜菜,有火鍋,有面館,有川菜,有串串,有火燒。有傳統的餐館,也有現代時尚的,傳統的就有澄城會館。這個店時間長了,以前是澄城縣駐西安辦事處的餐廳,一直以味道正宗自居。經營澄城當地的特色美食。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對面還有一家專做澄城水盆的餐館,生意也是很不錯。
渭南地區每個縣都有各自特色小吃,澄城也一樣。羊肉墩子、麥子泡、水盆都是與眾不同的。澄城會館以前的名聲就很大,周邊的居民和單位都會來這吃飯。轉型后更是注重品質,店面重新裝修過后環境有了很好的改善,菜品做的比之前精致了不少。涼菜和小吃味道很好,熱菜稍顯粗糙,但也是本色出品。水盆羊肉,是當地的名吃,特質配方燉煮出的羊肉,加上粉絲等配料。口味比較清淡,湯很鮮,配的月牙餅也很好吃,面香且有嚼勁。關中四小碗,由黃燜雞、條子肉、粉蒸肉、八寶甜飯四種吃食組成,這都是記憶中耳熟能詳的名吃了。油潑老豆腐用油潑面的做法做豆腐,創新陜菜,味道也是不錯的。
時尚的也有,上騰雞煲給人的印象很深。晚上飯點人很多,基本上是年輕人。有駐唱歌手,唱的都是網絡或流行歌曲,來吃飯的很多沖的不是飯而是這些歌手。店里裝修的還蠻五顏六色的,墻上有各種很現代的裝飾,看的人眼花,但擋不住年輕人喜歡。因為人多,所以上菜的速度慢,但來的人并不在乎,太餓可以點個涼菜墊個底。畢竟來這的人并不在意吃什么,而是喜歡這種鬧烘烘的氣氛。特別提醒,這是家清真餐廳。
五味什字真是一個包容的地方,街道雖然短,但容量大。究其原因,根紅苗正啊。他緊鄰的朱雀大街在唐朝時是城市中軸線,是天街,寬度150多米,擱到現在也很少被超越。你想,在這種氣勢下的西安,是個什么樣的氣魄。西安本來就是一個很大度很包容的城市,他的每一條街道同樣具備這種氣魄。城市風氣是這樣子,食物也是這樣,人也是這樣。五味什字正是體現了西安雖朝代更替,但靈魂不改的文化精神。(文/朱立挺)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