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福州關店,挺好的
零售老板內參 · 2020-05-07 10:25:40 來源:紅餐網
盒馬退出福州,為早期擴張模式付出代價。
盒馬終于還是撤出福州了。
繼3月底關閉福州的福新店后,盒馬又宣布將關閉位于福州的博納廣場店和茶亭國際店。從明天開始,這兩家門店將停止運營。
關掉業(yè)績不好的店,及時止損后再做調整,這樣的操作在零售行業(yè)十分常見。就像此前盒馬總裁侯毅所說的,“做零售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尤其門店規(guī)模上去了,好的要更好的,差的也要及時調整,這樣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
不過也不乏有人會把一個實體零售企業(yè)的關店,上升到公司是否存在經營問題、業(yè)務模式問題,或者作為行業(yè)風險標的觀察信號。就像2018年永輝云創(chuàng)的超級物種大規(guī)模關店,“新物種不靈了”的唱衰言論就在涌起。
2019年5月盒馬首次關閉蘇州門店時,這種質疑也有過。不過,盒馬的關店,性質完全不同于永輝云創(chuàng)。永輝屬于整個云創(chuàng)業(yè)務體系沒做好,盒馬的關店,屬于有問題的單店及時的止損。即便外界有所猜忌質疑,里子的止損也比面子的虛名重要得多。善于認錯止損的人,才是高手。
而且按照盒馬的說法,關閉福州門店的原因是:“目前福州盒馬門店距離供應鏈節(jié)點過遠、暫時無法取得商品優(yōu)勢,選擇策略性退出,待完善了再進來。”
盒馬關閉福州門店,屬于自我糾正此前福州布局的失誤。而不是盒馬模式的問題,更不是對福建市場的否定。
01 如何定義盒馬關店的影響
客觀來說,關店,就一定意味著這家門店做的不好。不過如何去評判它之于這家公司的影響,還是要看公司的整個基本面。
目前來看,盒馬的整個基本面是依然是向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寧愿面對外面質疑,依然要關店止損的盒馬就顯得更為務實。畢竟那種為了面子死撐著不關店,對關店原因藏著掖著的也大有人在。
而對于關店這個決策,盒馬也沒有太多拖泥帶水。疫情期間,各大生鮮平臺的訂單都有暴漲,尤其是到現在,疫情造成的影響已經在逐步恢復。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選擇關店,這說明關店的決策,早在疫情前就已決定。
盒馬方面的數據也顯示,在疫情期間,全國220家盒馬鮮生門店迎來線上線下雙增長,特別是線上流量大增,是去年正月的2.8倍,比節(jié)前消費最高峰增長1倍多。
去年10月,盒馬收回與新華都的福建合資公司全部股份,開始獨自嘗試自營模式的破局。也就是說,盒馬現在做出“斷舍離”的決定,只用了很短的時間。
說回盒馬的目前的基本面,單從用戶的感知來說,不管是目前門店的流量、還是商品供應鏈的保障等方面,都依然處于行業(yè)領先的地位。
而種種跡象也表明,盒馬在經歷了2019年上半年的“填坑之戰(zhàn)”后,正在一步步向好,逐漸進入穩(wěn)定期,所以關店更多是一種戰(zhàn)略性調整。
按照2019 年阿里投資者大會上披露的數據,盒馬開業(yè)超過 12 個月的門店的 EBITDA 已經整體轉正。
從業(yè)務擴張角度來看,盒馬在去年的調整期后又再次進入快速擴張期,近一個月來,盒馬已在北京、上海、武漢、長沙、杭州等地陸續(xù)開出近10家門店。
兩個月前,侯毅就曾稱,為了保持健康體魄高速發(fā)展,將策略性地淘汰少數定位不準的門店。同時,侯毅也表示,盡管疫情對3月的開店計劃有些影響,但在未來的一年,盒馬會繼續(xù)加速,不僅會開出100家盒馬鮮生門店,還會開出100家盒馬鮮生、盒馬mini。
100家店,這是盒馬過去4年完成的開店量一半。某種程度上來說,盒馬現在正在進入了2018年之后的第二輪門店擴張期。
門店擴張之外,盒馬今天更為保險靠譜的一點,在于完全投入到生鮮和數字農業(yè)源頭的布局。從這個長遠戰(zhàn)略布局來看,盒馬也在進入到更加成熟的階段。這兩年,盒馬不斷往產業(yè)上游走,在數字農業(yè)上的布局不斷加深。去年,阿里成立數字農業(yè)事業(yè)部,作為數字農業(yè)實際落地者的盒馬也開始了“基地模式”。
按照盒馬的設想,“我們希望把農業(yè)變成訂單式農業(yè),變成標準化農業(yè),把農民變成農業(yè)的產業(yè)工人,訂單農業(yè)產生之后,才讓農產品整個生產規(guī)范有序。”
去年5月,盒馬宣布拿下全國500 家生鮮基地。按照當時披露的數據,盒馬已經有近三分之一的生鮮商品來自戰(zhàn)略合作的基地,品類覆蓋果蔬、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幾大品類。
還有盒馬和中化集團合作,從農產品品種源頭建設的訂單式農業(yè)。還有不久前盒馬在上海浦東航頭鎮(zhèn),簽約的盒馬新總部和生鮮基地。種種已經落地推進的布局,都在顯示,盒馬今天的業(yè)務重點,一半在后端的供應鏈,一半在前端的市場(門店)拓展。
02 盒馬為何關店
不過,盒馬也并非在每個地區(qū)都有如此深的供應鏈滲透。福州就是一個相對薄弱的區(qū)域,這也是盒馬會退出福州的原因。
福州是盒馬為數不多的采取聯營模式的地區(qū),在最早進入福州時候,盒馬選擇了與阿里持股的新華都聯營,雙方各出資1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平分股權,門店的前端運營由盒馬負責,后端的供應鏈則交由新華都。
與當地有資源優(yōu)勢的合作伙伴合作,這在當時看來是一條捷徑,不過如今來看并不是個好出路,一來受限于合作伙伴的能力,二來要遷就對方的意見和節(jié)奏,最終,盒馬為此付了學費。
在與新華都的合作中,盒馬遇到的問題是,一方面,新華都在供應鏈上做的并不算好;另一方面,還在本地供應鏈上遭遇了永輝的“二選一”,這讓盒馬在福州的業(yè)務陷入困境。
盒馬在福州的首店,就和永輝開在上下樓,曾有傳言永輝要求所有的福州當地供應商,不給盒馬供貨。要知道福州是永輝的大本營,尤其又是從生鮮起家,永輝在當地的生鮮供應鏈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而生鮮又恰恰是盒馬的核心業(yè)務。如果說“排隊堂食海鮮”幫盒馬通過口碑式營銷培育了首批用戶,那么,真正讓盒馬獲得更廣泛影響力和流量的,是“去盒馬買菜”。沒有了蔬菜,盒馬的生意等于垮了一半。盒馬的日日鮮品牌,至今也沒有出現在盒馬福州門店。沒有供應鏈的連接,盒馬在福州的業(yè)務確實做不出品質和影響力。
“日日鮮”是盒馬的自有品牌蔬菜,供貨主要來自于當地自建或合作基地。蔬菜的配送距離一般都在300公里之內,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在品質、供應量、價格上都無法做到很好的把控。所以在本地供應鏈遭遇“二選一”后,盒馬不得不面臨“距離供應鏈節(jié)點過遠”的窘境。
雙方的合作未達到預期,身為上市公司的新華都也怕拖累業(yè)績。去年十月,新華都全部轉讓了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后,二者分道揚鑣,盒馬開始獨自面對群敵環(huán)伺的局面。
在福州,盒馬的競爭對手遠不止永輝,在線下有沃爾瑪、世紀聯華等老牌商超,在線上還有主打前置倉模式的樸樸超市。在這種情況下,退出福州,是盒馬能做的最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生鮮是一門本地化屬性很強的生意,跨區(qū)域尤其是遠距離開店,挑戰(zhàn)是很大的,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盒馬在華東等核心區(qū)域之外的地區(qū)都舉步維艱。
比如在云南昆明,距離盒馬大本營最遠的地方,盒馬就做很好,一來是因為盒馬在昆明是先有基地再有門店(云南是中國蔬菜及農產品供應領先大省),二來盒馬在昆明是完全自營,自己說了算。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盒馬退出福州,也算是為早期的走捷徑模式交了學費。
不過,盒馬的退出并不是永久退出,正如其在回應中所說,待完善后還會再回來,畢竟對于盒馬來說,福建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可以預見的是,再次進入福建,盒馬依然會選擇分批進入的方式,并且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廈漳泉,就是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qū)經濟更領先地區(qū)。
因為有了之前供應鏈的教訓,盒馬應該會選擇先搭建基地,再開設門店的節(jié)奏,門店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先從大店開始,畢竟大店的嘗試成本高,且在拓展速度和輻射半徑上相對受限。
比如盒馬可能會先用mini小店的形式嘗試性進入,讓mini小店這種更適合快速拓展的小店業(yè)態(tài),先行落地新市場,然后再在福建的一些重點區(qū)域去布局大店,去強化用戶的品牌心智沉淀。
先戰(zhàn)略性退出,準備好了再回來,盒馬福州這店關的沒毛病。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