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事件”的損失評估及結果預估
零售老板內參 · 2020-04-07 15:45:51 來源:紅餐網
很多人認為,瑞幸COO劉劍單個部門的造假,過于違背常識。
圖注 | 瑞幸董事長陸正耀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
瑞幸董事長陸正耀在出事的第二天,還帶著一群高管發朋友圈:“今天更要元氣滿滿”。
不知道因為瑞幸的22億元虛假交易,而連帶遭遇誠信拷問的眾多中概股,他們的“元氣滿滿”在哪里?
圖為陸正耀4月3日的個人朋友圈(來源:新浪科技官博)
瑞幸事件的影響,導致美股的中概股,在4月2日這天集體走低,甚至連港股都一同受到牽連。事實上,瑞幸虛假交易這起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遠比目前看到的要深遠。
眾所周知,在過去一兩年時間中,美國政府一直在對中國經濟施加諸多不利動作。而瑞幸事件的出現,無疑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靶子。在這種情況下,連帶著瑞幸這家公司將面臨的結局,都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撞到“槍口”上的瑞幸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瑞星主動“認罪”的整起虛假交易事件時間線:
2月1日,渾水對瑞幸股票進行了做空,源起于一份有關瑞幸咖啡的匿名做空報告,這份報告用長達89頁的篇幅,揭露了瑞幸咖啡的造假問題。
2月3日,瑞幸足足研究了兩天時間,才發出公告回應,對報告指出的內容全部予以否認,稱報告的論證方法有缺陷,證據毫無根據。
2月5日,美國部分律師事務所,開始啟動針對瑞幸的集體訴訟。該項集體訴訟已于2月13日,在紐約南區地方法院立案。
日前,已有美國多家律師事務所發布聲明,提醒投資者,有關瑞幸咖啡的集體訴訟即將到最后提交期限。
4月2日晚上,瑞幸突然宣布成立了“特別委員會”,啟動內部調查,自認公司的COO劉劍團隊,制造了22億元人民幣的虛假交易。這個金額與此前渾水報告的數據,基本雷同。消息一出,瑞幸股價一夜跌去75%。
整個事件的大致邏輯是,渾水因為一份調查報告做空瑞幸,遂被美國部分律師事務所發起了集體訴訟。瑞幸出于美國證監會要求,成立了特別委員會自查,于是“查出了”這起涉及22億元的內部造假丑聞。
這起事件一出,美股中概股在4月2日集體走低,而這還只是短期內的影響。整個中概股在接下來,都將面臨長時間的信譽問題質疑。這個問題在美國投資者那里延伸之后的問題,可以變成:中國很多公司在這些年發展這么快,是否有泡沫?
這是對中國企業發展和商業創新的巨大不利影響。瑞幸以一己公司之力,拖累了整個中國各大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信譽。
“在這個過程中,瑞幸事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就很有可能橫向波及其他產業和縱向在時間上繼續波及。”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在談及這一事件的影響時如是說。
不巧的是,這一事件出現的時間,還卡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當口。這場疫情觸發的社會健康危機,正逐漸演變為蔓延全球的經濟大風險,也使得全球貿易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一方面,西方一些國家會“借題發揮”當前經濟影響與中國有關。另一方面,這次疫情抗擊中,中國展現出的強大閉環產能強勁,也可能讓全球其他國家感到競爭壓力。
因為至少在未來2、3年內,受到產能影響,全球很多國家可能都要向中國采購各類物資。不管是短期的醫療物資,還是長期的糧食等消費物資。全球未來一段時間,會對中國產生極大的經濟依賴。這些國家是否會產生一些心態失衡,也未可知。
在這個當口,全球某些國家,不排除正在找機會,找理由來做空中概股。瑞幸這次事件,等于是主動送給某些國家的借口,成了當前這個敏感階段里,最突出的靶子。
瑞幸這么做,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很難說全球某些國家,會通過這事情怎么去繼續放大它。雖然它就是一個公司的現象,但是它在這個歷史階段下,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楊歌說道。
所以,目前的這波中概股的小幅下跌,或許還只是前奏。如果一些外資資本也沿著上述思路去想,可能就會對中概股們引起二次波動影響。
瑞幸最好和最壞的結局
再來說說瑞幸自己會遭遇的結局。
巨額索賠大概率是逃不了的。證券法專家張彬表示,瑞幸咖啡對其業務數據造假的行為,將引發美國投資者對其進行的巨額賠償。
根據美國1934年制定的《證券交易法》項下的一般性反欺詐條款,即著名的10b-5規則:基于對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之信賴,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可以對股票發行人提出民事訴訟。同時,對實施業務造假的責任人,也有相應的刑事責任予以制裁。
而根據中國最新修訂的《證券法》條文來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擾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境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處理并追究法律責任。
當然,具體執行起來,可能沒有那么容易。畢竟新《證券法》中還沒有直接可以使用的條例,在此前也沒有類似的先例。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在層層嚴格審計下,一家上市公司為何還會出現如此重大的財務紕漏?
《零售老板內參》從另一位審計從業者處了解到的說法是,審計證據的真偽是由客戶保證的,審計只負責檢查證據是否符合邏輯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存在瑞幸管理層誆騙審計 的可能性的。
“通俗來說就是,審計是負責看病,負責尋找病因,負責幫助你好轉,負責給公眾公布病情,但是你讓我看的是人?是貓?是狗?你說是什么就是什么。”
就這次被瑞幸牽扯其中的,其審計公司安永,目前也被外界質疑聯合造假。不過,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有接近安永華明大中華區高層的人士透露,“是安永推動瑞幸披露舞弊的。”
《零售老板內參》從安永方面,未求證到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只了解到,“全球目前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大了”。畢竟,此前已有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因為安然事件解體。并導致五大會計師事務所,變成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慘痛教訓。
而作為當事人的瑞幸,除了要面對來自投資者的巨額索賠,還要做好退市、破產清算,以及其他未知的最壞打算。“最壞的問題是長期停牌,然后不復牌,直至變成一個黑洞項目,在我以前的投資生涯里見到過很多這樣公司。”
上市公司巧借政策漏洞,而實現長期延期復牌,這樣的例子在過去有很多。這些公司大多因為財務造假問題,而導致巨大股價波動,停牌后嘗試重組,而長期不復牌。
“一些經歷過類似事件的公司,往往因為造假吃了很多官司,然后在訴訟過程中面臨巨額賠償,甚至于導致不可恢復經營。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會進行停牌,進行資產的重組、評估。或者被一些‘白衣騎士’并購,然后再復牌。又或者在這里面由于賠償損失太大,導致它沒有能力再進行復牌,最后破產清算,這些都有可能。”
目前,瑞幸在股價如此低迷的情況下,通過去剝離不良資產,然后重新去做市場定位,走上正常軌道上,也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不過在當下公司受到如此大的輿論壓力,又在過去存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不知道投資股東們,是否會同意瑞幸管理層假定會做的這個操作。
但這也是目前瑞幸從最有力角度能做的,或者說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即有一個資本方來把瑞幸的資產進行收購打包,在原有資產下處理壞賬和訴訟。在對其的良性資產進行打包之后,重新進行資本、股東和品牌的定位。以一個新的品牌方式,承接它所有的這些門店。
“品牌改造的背后是資本和股東方的改變,如果它能在半年之內實現轉換,我覺得是最好結果。”楊歌說道。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