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二師兄”這么萌,這么好吃,卻被人“黑”了

蔡運磊 · 2016-08-17 16:46:19 來源:紅餐網

“二師兄”就是豬八戒——“春光燦爛豬八戒”,多萌多可愛啊!如果說好吃,有兩層意思:一是“二師兄”除了貪色,就是好吃;二是“二師兄”的肉肉確實好吃(注意讀音)。相傳為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所創的東坡肉,如今已成為浙菜系的經典菜品之一。至于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更是將豬肉單列一類,取名“特牲單”,高達41道菜品,遠超牛羊鹿肉“雜牲單”的13道。

世道發展至今,國人對豬肉的熱愛依然未減。近年統計顯示,中國百姓消費畜禽肉中,豬肉占比一直穩定在65%左右。美國農業部曾發表報告稱,2014年中國豬肉消費量為5716.9萬噸,占全世界的52%;人均豬肉消費量為41.9千克,是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4.6倍。有人戲稱,全球有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掉了。因此有專家就開始擔憂了,說豬肉吃多了,容易導致超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其實豬肉這個東西,說大也大,說小也小。看似可有可無,實則關系國計民生。別的不多說,看看生豬市場和政府的態度就知道了,其影響力并不亞于股市。所謂“豬糧安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女性美食評論家之一露絲·雷克爾曾說:“我從小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莫過于說一則好故事。”今天不為別事,咱們就古今中外關于豬肉的故事隨便聊聊,找點兒樂子。

我最早被灌輸“豬肉是美味”論調的是妖怪。電視劇《西游記》中,妖怪們抓到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后,往往垂涎欲滴,對其肉身想入非非,要么“先割下耳朵下酒”,要么“等天陰了腌起來吃”。可見豬肉雖不像白白凈凈的、具有長生不老功能的“唐僧肉”那樣令妖趨之若鶩,但的確攝人魂魄。比如那盤涼拌豬耳朵,啥時候嚼起來都是嘎嘣脆,真過癮!

小時候,只知道豬肉好吃,長大后方曉得不僅是中國,在其他受儒教熏陶至深的東方國家里,豬肉地位也是烈火烹油,如日中天,堪稱肉食之神!

據先秦文獻載,豬列為“五畜”或“六畜”、“六牲”之一,常用作祭品,與羊并稱為“少牢”。《論語》中,我注意到孔子每每想借烹調來傳道授業解惑時,脫口而出的的主語往往都是豬肉,如豕炙(炮豬肉)、濡豚(整煮小豬)、蒸豚(蒸小豬)等等。并且孔老夫子對豬肉的這種嗜好直接成為其吃豬肉的種種標準,如“割不正不食”即所謂不是大塊頭的、不是切割得有模有樣的,他就罷吃。“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孔門后代更是極力秉承這種既有雅又有“范兒”的食肉之道,否則似乎不能算是油光锃亮的滋潤日子了。

沿襲孔子對豬肉的觀點,在國人眼中,豬肉的形狀確實值得講究。自古以來,如果漢族人要請頓像樣的客,桌上就一定會有塊狀、條狀或片狀的大肉。至于為什么叫大肉?竊以為有雙層含義:第一,外形肥碩;第二,上桌率高,“久經沙場”,有老大之稱,故謂之。因此同樣是豬肉,肉絲就不行,絞肉就更是不能表達主人誠意的下等肉品了。是故,方方正正、連皮帶油的紅燒肉便大行其道,在中國各地形形色色地涌現開來。試想,在琳瑯滿目的八仙桌上,一大盆紅光滿面、猶如端坐廳堂中央的老太爺般的紅燒肉穩居樞紐,依紅偎翠,花團錦簇,而其獨以馥郁的傲慢對目擊者的舌頭點頭示意……前不久有幸品嘗了一次以豫南土豬為原料的紅燒肉,其色之紅潤,其氣之濃郁,其形之充實,蔚為大觀呵!

才子以才動天下,紅顏以顏驚世人。豬肉就是這般實在,悶聲不響地入了袁枚的《隨園食單》:袁為豬肉特設一章,稱為“特牲”,并列舉紅燒肉及類似紅燒肉的做法若干,如紅煨肉、油灼肉、火腿煨肉、臺鱉煨肉、荔枝肉、八寶肉、醬肉、蜜汁肉,甚至還有關于豬頭、豬腳、豬下水乃至豬油的烹法菜式。

第一次讀《紅樓夢》時,看到曹雪芹描寫薛寶釵的皮膚“膚如凝脂”。這種“脂”是什么呢?突然間就想到了家里煉出的潔白晶瑩、堪比雪糕的豬油。把佳麗與俗物豬油聯系在一起,雖說有些不敬,但想必與曹公已不謀而合了。至于煉剩下的豬油渣,也是小孩子的至愛,蘸白糖吃起來堪與北京烤鴨媲美!

除了袁枚,蘇東坡對豬肉也情有獨鐘。此公不僅嗜食、善制豬肉,且留有《食豬肉》一詩于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現在除了“東坡肉”、“烤乳豬”、“清燉蟹粉獅子頭”、“粉蒸肉”,用豬肉及臟器制作的冷葷食品已如滿天繁星了。

比起中國人來,日本人和韓國人雖說也是嗜食豬肉之族,但他們的形式和規模,就比不上國人的“范兒”了。總體來說,日韓的豬肉吃起來更精致些,其做法也更富有地方氣息。日本人吃的豚角煮類似中國的紅燒肉,但味道簡直“要淡出個鳥兒來”;豬肉大阪燒還可以,但形式極簡,不過是味重的豬肉雜菜餡餅而已。近五六十年來,在日本人氣最旺的豬肉菜肴是結合了和洋兩味的厚炸豬排和豬肉漢堡排。雖然樸實無華,卻讓很多日本農戶不惜工本去培育黑豬,以求“一分價錢一分貨”。韓國人最愛五花肉,因為這是燒烤時最容易出彩的部分,直烤得略帶幾分焦、香氣撲鼻為止。

大多數西方人對豬肉的了解還不多,所能推廣總結的豬肉做法,無怪乎烤豬肋骨、炸豬排等等,此外就鮮有新玩意兒了。因此同西餐的肉料相比,豬肉登堂入室的機會更少,可謂“豬肉雖好,上不得臺面。”但如今,豬肉已成為中國人肉食的主色調,它因有別于西方以牛肉為主、阿拉伯國家以羊肉為主的肉食體系而自成一家,為豐富世界肉食體系而鮮亮地綻放著。

本文作者蔡運磊(微信:cyld603),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蔡運磊

27

文章

56884

閱讀量

生于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居于八大古都之一鄭州,現供職于楚漢名城長沙。理科男,吃的卻是文科飯;縱橫媒體十余年,體制內外皆混遍;愛好:游山玩水+攝影+美食+美酒+美女。(QQ:342829467  微信:cyld603)

最新文章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