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阿嬤叫”似“豬腳圈”,“釀春”恰如“荷包蛋”
張樹茂 · 2016-10-21 11:32:42 來源:紅餐網
上回說到在惠州巽寮灣巧遇美食達人鄭力文,一番交流之后,方知此君乃吾潮汕人氏。
早年為創業遠離家鄉赴惠州巽寮辦起首家體驗式旅游文化餐廳,著力挖掘當地不少有故事的菜品,以此拉動巽寮旅游和餐飲經濟發展。歷經努力,如今已在當地頗有名氣。
卻說相見之時,適逢海膽肥美季節,于是,一起到海上體驗漁民潛入海底打撈海膽,到其餐廳品嘗“海膽宴”,然而,一道“會跳舞”的海膽炒飯引發了一起兩地美食“比武”風波。
究竟是怎么回事?這里暫且不表。
且說鄭力文初到惠州巽寮之時,常常早出晚歸,大街小巷中,處處留有他的身影。先是發現當地一款傳統小吃“阿嬤叫”,阿文介紹:在惠州密集的老城區小巷口,常見簡單的爐灶支起油鍋,以白蘿卜絲、蝦米、肉粒,和以調好味料的面粉漿,用小網簍舀放進沸油鍋中慢火煎炸,成小碗狀,外酥內軟,有蘿卜的清香而不油膩,噴香可口。
相傳它的起名與老太太有關,惠州人稱祖母為“阿嬤”。當年,惠州剛出現阿嬤叫時,油炸香味濃郁,連掉光牙齒的老太太也被香味吸引過來而得名;其實也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的是,“阿嬤叫”出鍋之時,味美香飄,每每招引來群群奴仔圍觀聞香,可惜奴仔無錢光顧,有礙生意。經營者便想盡辦法把奴仔支開,結果就喊出了“弟啊!阿嬤叫你了”,聽到自己的阿嬤叫,群奴仔便各自回家,經營者便做起了生意。因此,這款惠州油炸類風味小吃,就在眾多奴仔的記憶中歷經300多年相傳至今而備受青睞。
再說一物,名叫“釀春”,追問究竟,美食達人鄭力文顯得格外謙虛。做“釀春”者,另有高人。高人者,姓高名燕來,歲60開外,敦實身材,智慧能干。聞悉來意,立馬擺開架勢。
只見他,取起幾顆鴨蛋,分別敲入盞形碗中,蛋黃蛋清分明,拿一雙竹片從蛋黃中間劃開小口,逐將剁好的肉餡,輕輕一推一送,小心釀入蛋黃中。肉餡釀好后,蛋黃脹大,卻能完好地將肉餡包裹起來。整個過程,緩慢、輕盈、沉穩,一氣呵成,在場者嘆為觀止。有人也要試做釀春,結果不小心將蛋黃劃破,蛋液流出。
高師傅將釀好的“春”溜入盛有開水的砂鍋中,用小火慢煮,使之受熱均勻,最后,蛋清將蛋黃包裹起來。釀春的蛋白清嫩爽口,蛋黃與肉餡的結合,相互益彰,味道美不勝收鮮嫩,叫人贊不絕口。
高師傅介紹:釀春不僅是惠州人釀技高超的體現,還蘊含美好的寓意。在惠州話中,“春”就是蛋,釀春即為釀蛋。釀春平時并不多見,主要在年輕人生日時做。春寓意著生機勃勃,釀春表達了長輩對年輕人的祝福,祈愿他們朝氣勃勃。“現在很少人知道這道菜的寓意和做法了,我希望通過這道菜,傳遞惠州本土美食文化,希望更多人能吃到惠州的地道傳統小吃。”
一道考驗技藝的釀春,背后還有一個溫暖的故事。高燕來回憶,記得兒時,父親是跑船的,那時父親經常一“跑”就是一個月,難得見上一面。高燕來六歲生日的那天,父親突然滿身大汗跑回家中,問家里有沒有蛋?尋遍房前屋后,未見只蛋蹤影。父親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個蛋。緊接著,用借來的蛋給高燕來做了釀春。吃著釀春,幸福的感覺在兒時的高燕來心里彌漫開來。長大后,這道菜便成了他家的家傳菜傳承了下來。
了解了“阿嬤叫”和“釀春”后,我還想解開“會跳舞”海膽飯的謎團,可美食達人鄭力文卻要求我現場即興演示,教其傳統潮菜烹飪技法。那么,究竟是什么菜式?能否會給惠州巽寮的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下回再講。
本文作者張樹茂,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