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餐飲業的機遇藏在這七大矛盾(上)
余奕宏 · 2023-12-25 14:46:53 來源:紅餐網
太難了,2023年比疫情三年還要難,出乎意料的難!
地產難、股市難、教育難、醫療難、就業難、創業難,仿佛一夜之間我們進入“HARD”模式。
我們未來食做了一波餐飲業的調查,隨機訪談了100位老板,大約25%的品牌在盈利和略有增長,高達75%的品牌陷入困境中。
2023年初伴隨著疫情放開,整個行業一陣狂歡,全國上下開店忙,排隊、排隊、排隊,商場排、景區排,一片繁榮。然而五一過后,市場瞬間冷淡,暑期過后,更是進入極寒地帶,餐飲老板見面都在問:“顧客去哪了,錢都去哪了”。
樂觀者如信良記創始人劍哥,預言中國餐飲總量要上10萬億,規模至少翻番;肯德基要奔向2-3萬家門店規模,更多百店、千店、萬店品牌涌現;悲觀者如眾生,下一個月的房租能不能繳,2024年餐飲還能不能干?
2024乃至未來的十年,中國餐飲究竟處于什么時代,什么樣的競爭格局,終局又會是什么樣。危險與紅利,挑戰與機遇,都藏在這七大矛盾里。
2024無論你是準備進入行業的新人,還是久經餐飲沙場的戰士,奕宏作為未來食門店贏利模型創始人,行業的深度研究者,希望這篇文章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一、不斷涌入的門店和迅速萎縮的市場
20年前一個做餐飲的老板,找對象時告訴別人自己是做食品行業的,而不是開飯館的,可見那時人們對餐飲服務業還停留在伺候人的狹隘觀念里。
10年前,以黃太吉赫暢、伏牛堂(霸蠻)張天一、西少爺孟兵等為代表的高知青年進入餐飲連鎖行業創業,徹底打破了中國幾十年來廚師是餐飲創業主力軍的人才結構。
到了2023年,誰的身邊還沒有幾個開餐廳的朋友?
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五六線城市,由于線下零售業幾乎被各大電商平臺壟斷,線下創業的機會仿佛一夜之間就被餐飲占領。以前一條街,只有寥寥無幾的餐廳,今天任何一條街,都是美食街。
三年疫情消滅的餐廳,2023年上半年就迅猛地被瘋狂涌入的各種創業者填滿,2023年1-10月,新增餐飲注冊量高達350.1萬家,以至于一鋪難求,租金和轉讓費瘋長。
殊不知餐飲是一個充分競爭行業,沒有任何準入門檻,導致任何人、任何資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不受限制地涌入。這就是餐飲業競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而偏偏所有的新進入者是看不到這個行業的競爭本質。
更殘酷的是,門店是越來越多,消費者和消費者購買力卻是越來越少。
被稱之為中產的主力消費階層和新生代青年,正面臨著三重壓力:
1、房產市場下行,從而帶來家庭資產嚴重貶值,甚至導致負資產家庭產生;
2、外貿、內需不振,投資熱情驟降,引發就業形勢嚴峻,中年失業和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并存;
3、最嚴重的就是從地方城投到個人家庭,全民負債,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徹底發生改變;
這恐怕就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餐飲老板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人都去哪了,錢都去哪了?”
這種預期的改變是由資產泡沫破碎帶來的,人們紛紛猜測我們會不會像日本那樣進入“低欲望社會、M型社會”,所謂信心比黃金更寶貴,這種對未來悲觀預期直接導致客單價下降、購買頻次下降。海底撈、西貝、喜茶、南城香等各個品類的龍頭紛紛帶頭降價,仿佛一夜之間,就從消費升級變成了消費降級。
這種負面預期帶來消極消費行為,消極的消費行為又反過來驗證了負面預期,于是整個消費市場進入“逆向循環”,這與三年疫情帶來的短期沖突不同,疫情再久總有過去的時候,而這種負面預期很難在短期(1—3年)內逆轉。
中國的餐飲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過渡,年復合增長10%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而存量市場的發展規律就是專業選手(團隊)清理業余選手(個體),直接表現就是一大批奔向千店、萬店的品牌不斷涌現與個體門店壽命越來越短暫。
對于個人創業者而言,風險遠遠大于機會。而對于已有一定規模的連鎖企業而言,機會遠遠大于風險。
二、年年上漲的租金和年年下滑的流量
線下旺鋪,無論是商場、社區、商業街、交通樞紐等都是稀缺資源,一鋪難求;狼多肉少,自然租金年年水漲船高,在遇到個別吃相比較難看的,搶到的旺鋪最終旺的都是房東。
更可悲的是,租金價格是根據供求關系來決定的,也就是任何鋪位,只要兩個以上的老板在搶,價高者得就無可厚非。
但是,隨著各種外部因素的變化,例如商圈轉移帶來人口流動性下降、商場無序地增加以及餐飲層盲目擴張,再加上互聯網平臺的分流,今天線下80%-90%的商鋪的租金對不起它帶來的自然流量。換句話講,大多數鋪子真實的租金應該年年下降才對。
奕宏曾經多次陪客戶去看鋪,算一下租金流量比,真的為老板們捏把汗。更可悲的是,租金明明已經很貴了,門頭還不懂得如何定位,不懂如何吸引目標顧客,慘上加慘。
所以,真正的好鋪子是搶來的,而不是選來的,好鋪子哪里輪到散戶(新手)來選,選到租金對不起流量的鋪子,如果老板再搞不定線上流量,又不會經營私域流量,開業即歇業。
對于規模化企業,由于占據人才和品牌雙重優勢,可以更好地獲取一流場地的一流點位,對于新入局者,不妨多看看其他尚未被挖掘的新渠道的機遇。
商場已經是散戶創業者的“屠場”,頭部商場的今天是留給全國性和地方性頭部品牌的競技場,散戶進入就是去填坑的。
三、多個互聯網平臺分散流量與企業人才匱乏
早年僅僅有點評和團購的時代,稍微懂點和重視互聯網營銷的品牌就吃到了平臺紅利,那個時代,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是線上幫助線下引流。
可是伴隨著外賣、抖音兩大競價平臺的PK,作為消費者,尤其是95后消費者完全培養了吃飯前先用手機搜索下單的習慣。
今天一個不懂外賣、不懂點評、不懂直播的老板,就不是一個好老板。單純說把菜做好就能賺錢,除非你在上一個5—10年累積了一批忠誠的顧客,且只在一個區域里開少量,甚至只開一家門店。
疫情期間,有多少老板親自上陣,打造老板IP,干直播,活生生把老板變成一個網紅。雖說互聯網平臺流量不是萬能的,但不懂互聯網平臺流量是萬萬不能的。
進入到抖音時代,也就是算法時代,真相更殘忍,那就是千算萬算,最終平臺只有一算。早期給你免費流量紅利,上癮了最終一把收回你所有的利潤。看看淘寶、京東、拼多多,電商平臺怎么玩死小賣家的,餐飲的互聯網平臺也一樣。
然而,既要懂外賣,又要懂直播,就不可能只依靠老板一個人,如何引進和培養人才,就成為餐飲老板的當務之急。
同時,外賣、線上流量的分流,又導致餐廳成本結構完全被破壞。舉例,原本那些開大店、高租金的門店,自身流量下滑,從而要依賴外賣、點評、抖音等平臺引流,這時堂食和外賣的比例可能高達50:50,更有甚者出現30:70,不僅是一些個體品牌,甚至有一些準上市餐飲連鎖企業。
這就意味著一家門店要有三個房東:即線下房東、外賣房東、其他平臺房東,餐廳徹底淪為血汗工廠,給房東打工已經不是一句玩笑話。
如何分配好堂食、外賣、外帶、零售,如何做好產品結構和出餐動線,如何做到“寬客群”、“多時段”、“多場景”,如何重構鋒利的門店贏利模型。真正從根本上、從盈利模式上解決“流量匱乏,成本過高”的難題。
這是我們未來食一直在專注研究的課題,這幾年服務年度的咨詢客戶,已經得到充分驗證。可以這么說,對于懂門店贏利模型升級與迭代的品牌,沒有淡季、沒有蕭條。
老板自己最好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要么就找到這個領域的專家,否則就是等著被時代淘汰。
新辣道和信良記創始人劍總反復強調,鋒利的門店模型是餐飲老板的必修課,也是終其一生要不斷去升級迭代的第一要務。
未完,待續。
本文轉載自門頭戰略余奕宏,作者:余奕宏
余奕宏 門頭戰略余奕宏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