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轉型”是一個天大的“偽命題”
熊芝倫 · 2016-07-07 16:39:10 來源:紅餐網
到底什么原因,以至于讓筆者對這四個字痛恨如此?
在筆者看來,“品牌轉型”這個時下被餐飲業界炒的火熱的話題,其實是一個天大的“偽命題”,是一個彌天大謊,是給那些本來命懸一線的餐飲企業喝下的最后一碗毒藥。
無數活生生的現實、血淋淋的案例,正在無情地印證很多老板不愿面對的一個殘酷邏輯:對于一個已經定型的餐飲品牌,要么風光地活,要么孤獨地死,而絕無可能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很多餐飲同行把2013年作為中國餐飲格局大洗牌的元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一把利劍“八項規定”從天而降,讓很多定位為“高端政商宴請”的餐飲品牌轟然倒地。過去習慣了大把收錢的餐飲大鱷們集體慌亂了,在一次次胡亂地掙扎嘗試之后,最后不約而同的把目光鎖定在“品牌轉型”這條狹窄的懸崖之路上.在他們看來,這是通向恢復當年榮耀的最后通道,哪怕他們親眼看到一路上無數人慘叫著掉下懸崖,粉身碎骨,當年創業的勇敢和多年積累起來的賭性,讓他們再一次準備傾家蕩產,一往無前;其場面之壯烈,無不讓人驚心動魄。這些中國餐飲大佬們曾經是中國餐飲的脊梁,是業界的楷模,如今命運弄人,慘烈如斯!
不得不說的是,讓這些昔日一路征戰、勝績無數的企業家們“集體失聰”的幕后原因,還包括一群所謂的策劃專家們。他們找準了大佬們的痛點,一頓胡吹,于是,“品牌轉型”成了很多走下坡路的企業的戰略決策,整個企業傾盡最后一點細軟,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品牌轉型”之路。可是,那些整天鼓動餐飲企業家們進行“品牌轉型”的策劃專家們,請你們尊重以下事實:
一個餐飲品牌在定位之初,其實就已經鎖定了它的目標客戶群,鎖定了它的產品特色,鎖定了它在顧客心智中的特殊位置,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認知,早已根深蒂固。就像你生下一個孩子,你花了很多功夫教會他怎么穿衣服,怎么講家鄉話,怎么與人交流,現在突然要求他全面改變,完全做另外一個“自己”,就算他有一天真的全都改了,可你還認識他嗎?他周圍的朋友還認識他嗎?他叫原來那個名字還有什么意義?
道理雖然如此簡單,可為什么無數老板還要在“品牌轉型”的美夢中不愿醒來?
答案只有一個:因為對企業家而言,企業的品牌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風里雨里打拼,才成就了現在的品牌,這些品牌甚至一度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江湖地位,現在孩子生病了,快活不下去了,難道做父母的就毅然決然的放棄他了?這絕對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如果老板們內心深處的想法正在被猜中,問題的真相仿佛被我們正在一層一層的剝開。鑒于此, 在此我想表達兩個最主要的觀點。
第一,必須要承認的是,在中國餐飲市場競爭幾乎已經白熱化的環境下,市場細分只會越演越烈,品牌的差異化只會越來越明顯,消費者面臨的選擇也一定會越來越多,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就餐的目的選擇餐廳,已經是消費的普遍規律或者現象。如果您的品牌企圖搖身一變,成為另外一個“自己”,注定只會是黃粱一夢。在時下很多粵菜大酒樓準備向“大眾化轉型”的浪潮中,對于那些企圖跨越消費層次“轉型”的餐飲品牌而言,結局無疑是悲壯的。
第二,既然您的品牌已經定型,而且轉型無望,又不能坐著等死,到底應該怎么辦呢?我給您的策略是: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朝著當初的定位,朝著當初企圖在消費者心目中想留下的特色,進一步強化這個特色,把特色往死里做,從而拉開你與其他同類餐廳的差異,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新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餐廳的品牌轉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品牌升級才是正解。
作為在餐飲這個江湖混跡了近二十年的老油條,看多了無數創業老板的悲歡離合,生生死死,風風雨雨。筆者悟出,餐飲的商業邏輯無論怎樣玩來玩去,最終還是逃不開這樣一個鐵律:產品才是王道!一切手段都是為而生,都了為了把性價比最高的、最美好的產品送到顧客口中。如果做不好大批量的產品,就做小量的,如果做不好小量的產品,就做單品,比如黃記煌。比如探魚。你懂的。
本文作者熊芝倫,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