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給了“南城香”一個快速增長的風口?
王小白 · 2020-05-12 09:26:17 來源:紅餐網
如果現在告訴你未來有一個風口,你是做好準備等風來,還是緊跟當下的風口。??
又或許根本沒有什么風口,只是風水輪流轉,亦或是細水長流,你的堅持等來了時事的饋贈。
當下的疫情,這是不是一個風口呢?誠然對某些個別行業是利好的,看股票市場特別能夠感受到。但對大多數人、大多數企業,以至對國家來講,這就是一個大大的挑戰。
到底有沒有風口?風口到底是什么?
任何看似突然的成功,或是業績的增長,甚至現在講的個人品牌的成功,我相信一定有自己的努力,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社會上不斷更新的浪潮,推動了我們以及我們的公司、企業更強更大、甚至走上時代的巔峰。
這種不斷更新的浪潮,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風口吧!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究竟是什么讓南城香,一個北京南城的區域性品牌,在近三年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并成為美團外賣銷量第一,同時還有了明確的再擴張計劃。
一個品牌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一定是做到了其它品牌難以做到的一些高度的事情。
他們一個門店的收入是普通快餐店的五倍。有一家75平的店,正常一天能做出五六萬的流水,而全國快餐店單店每天平均流水7500左右。而南城香的外賣上過央視,上過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因為南城香有20多家外賣店是萬單店,美團和餓了么把他們當成餐飲業外賣的一個典范。
這就是一件件牛逼的事情。而南城香的崛起,是否就是乘了外賣的風呢?
乘風而起,也要有起的資本和能力。
中國的餐飲人懵懵懂懂賺了錢的,不在少數。正如很多餐飲人做了二三十年,到了今天反而覺得越來越難了,而不是越來越容易。
南城香于2001創立,創始人汪國玉說,第一家餐廳是賣羊肉串和餛飩,但在2015年前,做了很多動作,比如賣過炒菜、涼菜、面條、小火鍋;還在路邊擺過大排擋,炒海鮮、賣麻辣燙、啤酒;還做過第二個品牌,類似于南京大排檔,主要賣小吃;接著還把第二個品牌開到商場,主打煲仔飯;2013年去深圳考察,學習了自選的炒菜模式,也開了好幾家。
折騰了這么多回,都未能超過20多家店,還在原地打轉,這可是用了近15年的時間。但其實汪總從1993年北漂到北京,就開始做街邊小店,賣過炸雞、熟食,然后是羊肉串。
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不少餐飲人是從擺個小攤賣熟食,好多人還因為下崗被迫擺起了攤,或是街邊小吃店。后來竟做成了大飯店,不過再后來,也就是近十年,很多都面臨著轉型,有的直接關門了。
看到這里,我比較驚訝,這會不會就是以前很多普通餐飲人開店的縮影呢!
直到2015年,汪總說痛定思痛,做了一個決定,把所有亂七八糟的的嘗試都停掉,回歸初心,老老實實賣羊肉串、餛飩加蓋飯。 定位社區餐飲,并提出了“全時段社區餐飲”。 ?
結果南城香從北京的20多家店,發展到了80多家店。
這個決策換來了南城香的再一次擴張,向一個品牌進軍。而2015年也正是外賣平臺的爆發期。
那么如果說外賣平臺是南城香起勢的一個風口,可是中國千千萬萬的餐飲人,很多卻因為外賣的崛起,倒下了,也有人抓住了風口,拼命上躍,卻短暫停留,驟然下落。
這到底是誰的風口?
我最近觀察了南城香的外賣,再對比其它幾家的,賣的好是有原因的。
從我的觀察和體驗來看,使這家企業開始走向成功品牌的關鍵有三個關鍵:
精準客群
我們說做生意、做買賣,這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放到十年、二十年前,那么應該是有賣就有買,而到了現在應該成了有買才有賣。
市場供大于求、消費人群增量不夠的情況下,我們的經營不得不先考慮以消費者為核心,無論是需求、痛點、超值體驗,功能的還是情感的,給他們提供價值,才是商業利益交換的正確姿勢。
南城香的全時段社區餐飲的提出,即清晰描述出了他的精準客群,以社區人群為核心,圍繞的是社區人民的一日三餐。
社區人群,聽起來好像挺大,但這些人群是相對穩定的,是扣著錢過日子的人,是希望能夠吃到穩定的、有溫度的一餐,即使是快餐,那么也要有人情味在,它會在人們隨意想吃一頓飯時就想起,不用太考慮經濟的壓力。
如果一個餐飲能夠讓社區的人民感到不可或缺,感受到一股溫情在,那么我想這樣的餐飲會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會是他們飲食習慣的一部分。
產品結構
想清楚了我們的客群,他們的特征,他們的需要,我想選擇適當的產品,才會適銷對路。
快餐的特征之一,就是快。 ?快的出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消費者需要的是快的即時滿足,而餐廳需要的是更快的翻臺。
快餐的特征之二,耐吃性,復購率高。 ?不需要淺嘗即止的花樣美食,這點在菜單的產品選擇上非常重要。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餐廳花了那么多時間研發的新品,最終以失敗告終,就連麥當勞的雷·克羅克也曾試圖在麥當勞菜單上加新菜,如可樂餅,一種波西米亞的餡餅;呼拉包,一種夾著菠蘿和奶酪的烤三明治,也以失敗告終。
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實跟消費者的飲食結構和飲食文化息息相關,那些廣譜性的具有歷史的產物,這不是我們今天能夠隨意挑戰破壞的。
你看南城香產品結構的聰明之處,就在于精選產品種類,產品主線分為飯、串、餛飩,同時再進行精選,而這些精選的飯香里的肥牛飯、串香里的羊肉串、餛飩香里的蝦仁餛飩,哪個不是基本款,哪個不是具有長久歷史的食物,是人們普遍的飲食需求。
快餐的特征之三,極致性價比。 ?任何一個國家平民老百姓簡單的一日三餐,要的是如家里般實在,甚至比自家做的還經濟實惠,順便節省我的時間,這才是可以常常吃的剛性需求。
定價對于快餐來說是比正餐更要需要重視的,曾經日本吉野家漲價100日元,大概六七元人民幣,就導致遭遇破產風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稻盛和夫講的定價即經營,充滿體現了定價定客群,定價定生死,這是對經營的敬畏,也是對市場的敬畏。
經營企業賺取顧客合理的利潤,重要的是要向經濟效率要效益,而不能一味的向顧客追加利潤。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我想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時代、地緣、人力的匹配等等。
當我看到汪總講的,“你必須在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之間,劃一道清晰的界限”。 我深有感觸,非常贊同,也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讓我看到了一個企業找到自己發展道路背后的取舍之道。
我們自己創業也應如此,不是堅守和不斷探底菜單結構規劃,我又何德何能能夠解決顧客的問題,能夠受邀出版《菜單贏利規劃指南》,能夠被很多餐飲朋友介紹菜單規劃找王小白。
我很慶幸自己在創業之初就找到一個愿意終身為之努力的領域,一個事業上的定位。雖也有困惑、甚至誘惑,但我始終堅信聚焦的力量,同時當你為更多的他人、甚至這個行業帶來一點點被認可的價值時,生命才變得更充滿意義,這才是個人事業的起始之道,這才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遇見和脫穎而出,首先是內在的選擇,內在的鋪墊、準備,當外在的風口來臨,天時地利人和的爆發就會成為順勢而為的結果。
與其說,是外賣平臺給了南城香一個躍起的風口,不如說是南城香給自己鋪設了一個起勢的跑道。
此種等風來,如果不是外賣平臺,也會是另一種形式的加持。
市場不消失,風口不消失,不過換了場域而已。
誰也給不了誰風口,你的選擇、你的堅持,才有可能迎來屬于你的風口。??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