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增長vs增收不增利,越來越多餐企迷失在低水平價格內卷中
趙娜 · 2024-08-23 15:48:39 來源:筷玩思維
昨日,茶百道宣布推出“天天9.9喝奶茶”活動。對于現在的餐飲業,幾乎各個品類都在上演著以9.9元為符號的各種低價促銷,基于存量市場的顧客爭奪戰就是這么慘烈,如何保持高質量增長成為很多餐飲老板的思考重心。
還記得多年前那場團購大戰么?有數據統計,在2010年左右,也就是市場最巔峰的時候,團購類企業的數量高達5000多家,之后不到4年,數千家團購企業洗牌到只剩下幾百家,等到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耗盡氣數的團購類企業不再被資本看好。
團購行業難生巨頭,這不僅是企業問題、行業問題,更還是行業大戰略問題,低價、價格戰的互聯網打法幾近吞噬了團購的未來。
我們關注到,團購類企業近期依然硝煙四起,在團購的背后,可以說還是價格戰的邏輯,低價打法確實很有效,比如此前高價的咖啡、茶飲賽道跑出了瑞幸和蜜雪冰城,但弊端也很明顯,品牌往下走很容易,往上走大多時候難如登天。
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近日在央視《對話》節目中表示,“卷”本身并沒有錯。一種是質量下降、價格下滑的“向下卷”,還有一種是品質上升、價格上漲的“向上卷”,顯然后者是一種好的“卷”。當談及有些企業在“卷”中動作變形時,他說,主要是因為技術含量、科技含量和產品差異性不夠,“如果你夠,一定可以往上卷”。
如果價格戰不合理,為什么不少大品牌離不開它?
據筷玩思維(www.kwthink.cn)了解,價格戰實際成就了不少企業,典型的是上世紀的商超百貨行業,比如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華潤萬家、大潤發等。因為低價、便宜,這些品牌超市迅速成為知名企業。
但價格戰可否持續,看這些企業的當下狀況就了然了。
實際上,大型超市的衰亡不單單是價格戰,還在于價格戰帶來的后續影響。電商、持續開門的新超市、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等這些都在蠶食因價格戰成名超市品牌的未來。
我們再看咖啡,瑞幸將39元的咖啡打到了29元,之后再到了19元,隨著更低價競爭對手的到來,瑞幸的咖啡價格甚至可以低到9.9元左右。
不過,當瑞幸萬店都在賣9.9-29.9元的時候,外界不少咖啡店的價格依然在25-40元左右徘徊。
看起來并不是咖啡不好賣了,而是瑞幸主動走向了低價賽道。利好之處很明顯,低價打法的門檻足夠低,門檻足夠低,企業的發展速度就足夠快。
我們可以看到,不是大品牌離不開低價戰略,而是它們切中了低價的機會。之后迅速成長,但最后也限制于低價。
比如我們從瑞幸的外賣來看,產品價格超過20元,它的銷量是直線下滑的,但在星巴克這類品牌,20元以上價格的產品就賣得還可以。在蜜雪冰城,超過6元的產品的銷量也處于末端,在某大學城門店看產品券的銷量,3.2元的檸檬水半年銷量465萬,6.2元的百香果半年銷量98萬,9.2元的楊枝甘露半年銷量31萬(券為城市多店通用,非一家門店銷量)。
這很明顯,開啟價格戰的企業并長期一以貫之,后續不僅對競爭企業有影響,對品牌自身、對品牌其它門店都有影響。
價格戰的深處是發展及利潤戰
價格戰好不好,要看價格戰是短期還是長期的、是可控還是不可控的、是戰術還是戰略的、是企業的還是行業的,它的內核還要看利潤及其發展曲線。
我們可以把價格戰分為四個象限(如下圖)。
生意的開端是高成本、高利潤,比如第一家咖啡廳成本會比較高,定價也可以比較高,由于競爭未開始,利潤當然也是可觀的,隨著行業發展,成本得到了控制,如果行業穩定,這時候就是一個優質象限:低成本和高利潤。
而當一個行業進入發展期,競爭逐步白熱化,行業到了低成本、低利潤階段時,也意味著行業進入紅海,價格戰就是在這個象限產生的,隨著競爭分流,企業的低成本因素不再存在,比如房租提高、人工等成本因為技術的發展以及崗位精細化而有了更多要求,再因為競爭和新入局者持續攤薄利潤,行業進入雞肋階段:低利潤、高成本。
我們可以看到,價格戰開始后,當低價戰略成為主流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紅海象限的到來,行業此時一定是成本和利潤雙低的局面,隨著發展,它必然會進入到雞肋階段:價格戰拉高了企業成本,但利潤愈加稀薄。
我們可以看到四個市場規律:
1)、當行業利潤不變,高成本會逐步發展為低成本。
2)、當行業成本不變,(因為競爭等因素)高利潤會發展為低利潤。
3)、(因為競爭推動等)價格戰開啟,紅海階段的行業利潤不變,低成本會發展為高成本。
4)、當價格戰成為行業戰略,紅海階段導致企業利潤不變而成本上升,低利潤空間會愈加被壓縮,但利潤無法重回高利潤,最終導致企業衰亡、行業衰亡。
為什么紅海競爭的價格戰會導致企業、行業衰亡?
從紅海到雞肋,小龍蝦企業倒是符合這一轉變。
小龍蝦在前些年如日中天,就連資本也對此非常看好,那時蝦塘趨于穩定,門店不多,競爭不大,小龍蝦的主場只是在餐飲業,這時候小龍蝦企業進入的是低成本、高利潤階段。
之后好景不長,小龍蝦零售化了,餐飲工廠將小龍蝦凍品化、料包化、零食化,工廠開始和餐飲門店搶貨源,行業成本提高,加上競爭白熱化,小龍蝦產品進入了更多的品類,價格戰開始,低價戰略橫行,從9.9元包郵一份小龍蝦到100元120只蝦,小龍蝦徹底進入高成本、低利潤的雞肋象限,自此,資本不再認為小龍蝦是一個賺錢的品類。
值得關注的是,資本進入一個行業,價格戰就此打響,但當價格戰耗盡了行業的未來,資本卻是最先放棄這個行業的角色。
再換個角度,價格戰一開始是利好消費者和品牌的,只不過之后競爭對手跟上,這種利好就會變成弊端,可見價格戰帶來的影響才是大問題。
通常企業只會看到自己行為的短期價值,很少考慮行為的長期價值,市場告訴我們,價格戰可以使企業擴大贏面,但這只是短期贏面,而不是長期贏面。比如拉手網以前是較早拿到資本的企業,雖然有了先發優勢,不過因為沒有考慮到長期利好,最終失去了先機。
企業在進行價格戰的時候,大多只是考慮到了短期訂單的收入,并沒有考慮到長期影響。如果企業連長期影響都不關注,那么企業行為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對于這方面,企業更不會關注了。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些深陷價格戰的企業做出了短期有利的行為,卻也同時做出了長期有害的行為,并以此損害行業、產業鏈、后來者,“增收不增利”成為普遍現象。
紙面繁榮沒意義,價格戰的本質是什么?
如果說價格戰對企業長期有害,甚至不利于行業、供應鏈、后來者,那為什么企業還要進行價格戰呢?
對于同一個產品的價格差異,它涵蓋了品牌對自身價值定位、產品定位、市場定位等的影響,雖然在企業端只是一個定價行為,但對比多家企業,它就會從價格行為變成價格戰。
1)、價格戰的三種打法
不要一聽到價格戰就認為是降價,這種認知太低級。也確實,最常見的價格打法就是直接降價,比如最早瑞幸咖啡向外界說我們的供應商和某大品牌一樣,但價格便宜十幾塊,這種方法雖然低級,但是非常好用,用著這一打法,瑞幸迅速開了20000家店。
直接降價是第一種打法,價格戰的第二種打法是浮動價格,還是以瑞幸為例,當大家都在賣經典拿鐵的時候,瑞幸推出了椰云拿鐵、杏花烏龍拿鐵、隕石厚乳拿鐵、茉莉海鹽拿鐵、絲絨拿鐵,多產品路線把拿鐵的價格浮動在10-35元左右,借助于浮動的打法,瑞幸實現了變相的漲價,所以價格戰也是可以走高定價(高利潤)路線的。
第三種打法是薄利,幸運咖美式咖啡的團購價為4.5元一杯,除去團購抽成、門店成本等,這一杯咖啡的利潤是非常雞肋的,就走薄利路線的品牌而言,門店想要靠著賣產品賺錢,這就完全是體力活了。
2)、價格戰的影響
對于不懂咖啡的人來說,幸運咖的美式和大品牌美式的價格相差數倍,在產品體驗上,哪怕豆子確實不一樣,但大部分顧客也可能品不出來,最終使得顧客失去對這個產品的后續需求。
更重要的是,如果走低利潤路線,企業就沒有足夠的資本投入研發,更不會去做創新或者優化供應鏈的事兒。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了,沒有資本做。
企業為什么要打價格戰,為什么不走高價路線而選擇主動降低利潤,內核還是在于企業對自己、對未來缺乏信心,缺乏長期規劃和戰略思維,同時也是企業視角較低,只考慮自身短期而未考慮行業、供應鏈、后來企業。
PS:此外還有價值觀影響等,比如企業認為市場需要低價產品,又或者認為低價才是好價。
問題還在于:價格戰容易給企業形成長期印記,比如瑞幸走性價比路線,那么就一直得如此,幸運咖、蜜雪冰城走低利潤路線,后續的產品也只能越賣越便宜,往下走容易,往上走難如登天。
值得提醒的是,價格戰得非常慎重,不能賣的越多、虧的越多。如果企業一定要走價格戰路線,短期降價、浮動價格是可選方法,薄利打法能不用就不用,畢竟企業的核心在于長期創造價值,而長期創造價值需要有足夠的利潤才能進入正向循環。不能持續創造價值,再低價也會被市場所淘汰。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趙娜)
11月24日-30日,紅餐成長社將組織《增長創新之旅-日本餐飲深度研修團》,7天6晚的行程,將參訪世界級先進企業,與日本著名餐飲企業頂尖管理者零距離學習,汲取智慧,助力增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