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碧桂園機器人餐廳成“概念為先”的雞肋,楊國強跨界餐飲步子邁大了?

筷玩思維 · 2020-10-20 11:37:20 來源:紅餐網

在去年,碧桂園用制造餐飲機器人、在其開發的社區設立由機器人為賣點的智慧餐廳,在餐飲業引發了一輪關注。

在當下的餐飲行業,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一直都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一方面不斷有機器人服務員、機器人廚師被投入市場,另一方面機器人進入餐飲被認為噱頭大于實用的說法從來沒有停止過。

其實,碧桂園的機器人觸角并不僅僅在餐飲,其在自己主業相關的建筑業也有很多動作。如果說巨資開發建筑機器人是跨界開發新業務,那么,設計開發餐飲機器人就可以算是跨界深度玩票了。但這一票卻讓碧桂園有些麻煩,因為直接面對消費者,機器人餐廳遇到的窘境要來的更直觀一些,也讓碧桂園這個大型房企在整個機器人領域的跨界探索陷入更廣泛的質疑。

老話說的好“隔行如隔山”,餐飲對于碧桂園來說,并不是容易的跨界,最主要的是所涉及的門道對于房企來說太多了。機器人餐廳又是一個餐飲的細分發展趨勢,目前的整體市場接受階段還非常有限。

碧桂園眼下投入巨資做的這些,會不會又是一場空?

碧桂園機器人餐廳的最大問題:攤子太大,對餐飲本質的把握欠缺

2018年,房產巨頭碧桂園就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到現在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這期間,碧桂園投入了800億、機器人業務躍升“三架馬車”之一,可以看出碧桂園對于機器人業務的重視。碧桂園組建了三千人的團隊、申請了數千項專利、進行了三十多項的項目投放測試,并且開展校企合作,在社區自建機器人餐廳……

可以說碧桂園是相當投入和賣力了。但是從目前來看,效果似乎沒有變得更好。近日,碧桂園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6月,碧桂園實現營收1849.6億元,同比下滑8.4%;實現凈利潤219.3億元,同比下降約5%。

當然,上半年財報體現的是整體業績,機器人業務僅占一部分,但也能一定程度證明,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短期并不能帶動整體業績提升。

其實建筑機器人還算是在提升碧桂園的傳統業務,但至于更加場景跨界的餐飲機器人就是另一個天地了且并不是一塊容易拿下的業務。

國內以機器人為特色的餐飲店風頭過去后很快涼下來的太多了。碧桂園的跨界操作能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首先要看它有沒有意識到餐飲業的系統性和復雜性。

碧桂園發展機器人本身并沒有錯。碧桂園總裁莫斌曾說過,機器人時代到來,各行各業都會透過科技力量來提升生產力,所以,集團涉足建筑機器人產業包括智能施工設備、裝配式等,希望用科技力量帶動生產力。

但是碧桂園在做建筑機器人的同時,加速上馬餐飲機器人和機器人餐廳就有點低估了餐飲業的復雜性了。而這背后最大的問題,則在于碧桂園本身并沒有深入了解餐飲業的階段,野心太大,把攤子鋪得太大。

碧桂園運營的機器人餐廳品牌叫“千璽”機器人餐廳,目前已有6家門店在營業,在進行餐飲工作和測試的是漢堡機器人、迷你雪糕機、集裝箱煲仔飯、云軌系統、一體化全自動蒸箱、火鍋智能配餐機器人……可以看到,餐飲相關的項目已經相當多。

還不止于此,碧桂園已經做起了餐飲機器人大集合。在廣東順德,千璽集團打造了一家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餐廳面積約2000平米,不僅有剛剛提到的機器人,還有粉面機器人、早餐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等新上馬的類型,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共有20余種餐飲機器人設備烹制食物,提供近200種各式菜品。

每一種機器人都要處理某一個餐飲細分品類的烹飪操作,這對于非常依賴人工的廚房來說,每一種都是一個挑戰,需要花時間去優化迭代,而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在短時間就把一整批新機器人同時投入餐廳,且自身并沒有餐廳運營的實踐經驗,結果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如今,和開業時的人潮涌動不同,即使在就餐時間,FOODOM機器人餐廳的食客也寥寥無幾,不少機器人成了擺設。

碧桂園能否解決機器人業務的諸多問題,根源還在于房企資金流的緊迫性

碧桂園作為一家房企,開發建筑業相關的機器人應該算順理成章。因為建筑業大多都是非常標準化、重復程度高、需要力量和耐力來進行的工作,這些都完美匹配了工人型機器人的特點。

根據碧桂園的戰略,其建筑機器人業務的進展相當快。從中報來看,經過兩年時間,碧桂園現有在研機器人50款,其中35款已經投放工地測試。

但與此呼應的卻是一系列壞消息,據業內人士爆料2019年下半年,碧桂園投放在工地測試的十幾款機器人基本全都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上過央視新聞的墻紙鋪貼機器人、地面鋪貼機器人也沒能通過測試,目前已經全部撤回。

事實上,截至2019年末,碧桂園整體項目數量多達2536個,其建筑機器人的使用仍在起步階段,占比微乎其微。2020年以來,碧桂園部分建筑機器人僅在順德和陽江等項目上使用。

對于主業相關的建筑機器人都步履維艱,那么對于發展了上千年的廚師行業更是如此。因為烹調和建筑相比,需要更多對溫度、熱度、色彩、味道、氣味、圖像呈現有敏感度以及更多的經驗、知識。如果要做到替代廚師,無疑是需要精細度、敏捷程度、科技化含量都成倍增長的技工型機器人,這對于碧桂園來說花費的研制時間就更多。

除了時間,精細工種機器人的研發更需要持續砸錢。

據筷玩思維(www.kwthink.cn)了解,2020年3月,碧桂園旗下機器人業務的運營主體“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有一項動產抵押,抵押名下多項生產設備獲取資金15億元。這就意味著,碧桂園所稱的800億投入的機器人業務需要抵押自己的資產進行融資。

高調、全力以赴的發展機器人產業有多費錢,只有企業和老板本人最清楚,不過,外界也可以從財報中看到端倪。據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碧桂園共有87851名全職雇員,較2019年底的10.18萬人減少了約1.4萬人。也就是說,迫于資金壓力,碧桂園在悄悄裁員。

在碧桂園的整體戰略中,餐飲機器人的作用非常微妙。

2019年5月,碧桂園成立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專注于打造國內領先的機器人餐廳連鎖品牌。在碧桂園全產業鏈閉環中,這成為了一個關鍵環節:餐廳前端可整合碧桂園在現代農業方面的已有積累,這是碧桂園從2018年剛剛開始的業務,前端農業為中端餐廳提供供應鏈保障,后端則基于碧桂園自有社區及酒店、教育板塊資源,為機器人餐飲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

在碧桂園的機器人戰略中,餐飲機器人是最先投入實際運營的板塊。碧桂園對機器人餐飲寄予厚望,根本上是其想通過獨辟蹊徑的餐飲模式快速打通自身生態圈的上下游,從而激發整個集團的業務,最終還是要給房地產主業加一把火。

但房地產對于資金的流動性要求也是極高的,機器人產業這個“吃錢神獸”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要由主業來養,這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拖累。今年1月在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匯廣場開業的碧桂園旗下FOODOM機器人中餐廳就號稱自主研發費用超2億元。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碧桂園迫切希望機器人餐廳可以快速盈利。千璽集團總經理邱咪坦言,只有規?;l展才能盈利,今年內計劃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開超過200家機器人餐廳,兩年內全國的規模不會低于2000家。但這個規劃的實現難度可想而知,至目前為止,碧桂園僅打造了6家機器人餐廳。

規?;y以實現,盈利也就遙遙無期。吞金神獸嗷嗷待哺,什么時候才能扛起反哺碧桂園房地產主業的重任?

機器人在餐飲業中的角色和作用應該是怎樣的?替代重復性勞動,幫助創造性勞動

雖然是頭一次投身餐飲業,但的確能看到碧桂園的決心。

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下設四個子公司:智源科技、碧家順廚、優碧勝和碧有味,分別負責技術研發、供應鏈環節、語音交互以及餐廳運營等各個環節,其研發運營團隊也超過700人,從無到有地創造了中餐、火鍋、快餐、煲仔飯和粉面店等5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涉及70多個設備,僅在FOODOM機器人餐廳旗艦店中就已投入46種機器人。可以說,碧桂園的野心之大、步伐之快令人驚嘆,但這也是明顯的雙刃劍。

倉促上馬的機器人餐廳并沒有展現出超越普通餐廳的地方,無論是口味、效率還是食品安全都不那么盡如人意。

從大眾點評上的評價來看,對于餐廳效率低、服務、產品不滿意以及食品安全、用餐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差評并不少。諸如“已經等了50分鐘還沒上菜,不知道還需要等多久但我已經等不及給差評”、“一個餐等一個小時還是有點難受,機器人做的煲仔飯居然還能出現頭發這個比較神奇”、“吃到中途的時候菜里還有蒼蠅”、“純粹是賣機器人噱頭,但是吃飯味道和分量就……”、“既無口味也無觀賞性,那只有噱頭了”……

可以說,碧桂園新餐廳犯了太多錯誤,這些錯誤一看就是沒有餐飲業專業的老手在把控導致的,僅是讓這里成了一個網紅打卡景點,失去了機器人餐廳的初衷,碧桂園想通過機器人打通產業鏈的野心化為一聲嘆息。

在筷玩思維看來,與其說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太急功近利,不如說它的想法太過超前,實際在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都沒有跟上理念。

根據當前的技術水平,在目前的餐飲機器人企業中,大部分也是主要做送餐機器人、回餐盤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等類型,烹飪機器人為數很少。

碧桂園不想在餐飲部分環節的點上實現自動化,而是想做全流程的自動化操作,這使得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點有如繁星,加之餐飲線下店需要處理的問題涵蓋方方面面,碧桂園精力根本無暇都顧及。

目前來看,受機器人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餐飲機器人的角色和作用應該定位為:替代重復性勞動,幫助創造性勞動。

重復性勞動即后廚的切菜配菜、環節簡單的調味和烹飪等。創造性勞動則是復雜烹飪以及針對性的服務。餐飲的本質是讓顧客吃到好口味餐食的同時享受好服務,同時保證自身經營的盈利。

機器人首先要實現的就是幫助人工來實現上述這些基本的需求。許多餐廳以機器人為噱頭卻沒有讓機器人服務于提升用戶體驗。即便是阿里系、海底撈也沒做到真正突破,可見大的技術環境還不能支撐顧客對餐飲機器人的需求。碧桂園似乎也沒有擺脫這個問題。

所以,如果要真正投入研發就必須在基礎技術和應用上有所建樹,比如說機器人服務要想實現人性化的顧客關懷就需要提升更多技術,比如生物特征學習,這樣能讓機器人和回頭客打招呼,實現讓顧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再比如要讓機器人炒菜達到廚師的水平,前期研發就不僅僅是邀請名廚做菜品研制,將菜品制作的油溫、下菜順序、收汁工藝、翻炒方式、時間等要素輸入進機器人電腦,進行調校還原廚師技術,而是真正讓機器人能夠對原材料的大小、老嫩、干濕程度的細微之處有所判斷。要想實現這些,這就需要在生物感知技術上有關鍵性突破。

在傳統企業與科技融合的路上,碧桂園率先邁出一步,其集團創始人楊國強的膽識和魄力是值得敬佩的,但機器人的產業化之路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的歷程,整個行業都面臨多方面的問題,碧桂園同時跨了兩個界,還是有些小看了自己并不熟悉領域的艱難和復雜程度。

另一方面,至于餐飲機器人本身,怎么平衡好技術和需求的關系,也是要放在大搞技術創新之前應該思考的,一如科學界在做重大探索研究之前,科學家們要先進行科學倫理的討論、預測對人類的影響,驗證通過后才會上馬。餐飲畢竟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行業,透過食物滿足人對溫度、情感的需求一直會居于首位,機器和技術要做的不是替代而是協助。

相信在產業鏈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機器人餐飲生態的這種平衡一定會找到。

筷玩思維

772

文章

2511641

閱讀量

筷玩思維致力于成為餐飲上中下游產業鏈從業者啟迪思維的入口級媒體,運營僅3個月便獲得多家產業資本數百萬的天使輪融資,整體估值近億。交流請加微信:15650737218。

最新文章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