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餐飲如何打破“三月死”魔咒?先把門店選址和定位理解透徹了
王穎麗 · 2024-06-20 14:23:43 來源:筷玩思維
餐飲業發展到今天,各種奇招被玩的風生水起,各種經營“秘籍”充斥業界,但新餐廳“三月死”的現象不但沒減少,反而更多了。
據公開資料,在2023年,全國新開餐飲門店數高達298萬家,開店率為43%;全年新關店數達到了驚人的354萬家,閉店率高達51%,也就是說開了多少家,倒了的也有多少家,其中大多數炮灰都是新開餐廳。
“三月死”只是一個概括說法,情況一般是剛起步的餐廳即使開業火爆,但過了一段時間,優惠讓利沒了,客人也沒了,餐廳不賺錢或者虧損,不到三個月就扛不住、關門大吉。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借用到餐飲業,可以說是“開得好的餐廳各有各的絕招,開得糟的餐廳都是一樣的”。
三月死、六月死、一年死都是同樣的問題,且原因并非餐廳味道不好、資金不足這么簡單,而更多是一個系統化的決策問題。
“三月死”系統化決策的第一階段就是定位和選址問題。要么怎么說餐飲零售業最重要的“第一是選址,第二是選址,第三還是選址”呢?
從消費心理倒推,什么決定了顧客要選擇哪家餐廳?
許多普通餐飲創業者都會問,我家的東西口味不錯,有幾道特色產品,環境也挺好,時不時還會有優惠活動,為什么還是熬不過三個月?
為了弄明白“三月死”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是什么決定了一個顧客最終選擇哪家飯館。
這是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只有弄明白了顧客最初選擇一家新店的動機、新店運營一段時間后顧客的消費動機以及穩定后的消費動機,那么,商家從最開始如何確定餐廳的品牌定位,后續的營銷策略等才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般來說,顧客選擇餐廳時有三大影響因素。
第一是體力因素。
體力不足的顧客懶得跑遠,對應離自己近、走路幾分鐘就到的餐廳;體力充足者愿意跑遠,對應比較遠、需要使用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的餐廳。
第二是情感因素。
嘗鮮拔草的顧客需求,對應選擇新開的餐廳;去熟悉的地方吃飯的需求,對應選擇習慣去的餐廳。
第三是品質因素。
對場景有需求的顧客,對應選擇特色餐廳;對口味有需求,對應選擇大多數人給好評的滿意度高的餐廳。
顧客在做最終選擇時,考慮的往往是這三種因素疊加的需求,但我們討論的是新開餐廳而非常去的熟悉餐館,那么就可以分為四大類、七小類潛在顧客會選擇的餐廳:
新店客流為主的餐廳——A(離得近的新開餐廳);
營銷客流為主的餐廳——B(新聽說的滿意餐廳)、C(新聽說的特色餐廳);
回頭客流為主的餐廳——D(離得近的滿意餐廳)、E(離得近的特色餐廳);
口碑客流為主的餐廳——F(離得遠的滿意餐廳)、G(離得遠的特色餐廳)。
要想讓自己的餐飲品牌持續盈利,就必須讓自己的餐廳在不同運營階段契合上述這七個定位。
對于一個普通(非連鎖)經營、處于籌備期的餐廳,一般來說運營能力都還達不到直接引入滿足B(新聽說的優質餐廳)和C(新聽說的特色餐廳)定位帶來的客流。
這時候就需要最大限度挖掘A(最近的新開飯館)定位帶來的客流,也就是餐廳能夠輻射的社區、商圈內的客流,他們就屬于這個餐廳的種子顧客,并在這個時期占了消費人群的大多數。
所以餐廳開業初期,首先要把這部分離自己最近的客流服務好,并充分考慮自己的品類、價格、用餐環境等是否滿足他們的需求。依靠這點,也可以推斷出一家餐廳在開業期間的火爆過后,是否還能維持大約一個月穩定客流量。
而之后的生意,就看品牌能帶來多少滿足D(離得近的滿意飯館)、E(離得近的特色飯館)定位的回頭客流,即餐廳出品水準層面的考量,基本上也就到了三個月的臨界點。
對于滿足B和C定位的客流,則會漸漸發生兩類變化:一種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營銷知道了這家餐廳,愿意來店消費;另一種則是沒有更進一步營銷,周邊可輻射的客流都已輻射完畢,新客漸漸枯竭。這個階段也是做營銷比較能見效的階段。
更遠期的生意就到了口碑客流階段,此時既有老客人持續光顧,又有嘗鮮客流入店,餐廳就進入到比較理想的運營狀態中。
筷玩思維研究認為,判斷一個三月內爆紅的餐廳在更長時期內能否存活,看的則是DEFG綜合的客流量大小。
定位與選址,是決定餐廳是否能活過三個月的核心
在前三個月,新開餐廳服務周邊客流、充分滿足周邊客流期待的需求,又能做到出品有保障,就能基本上避免“三月死”的情況。
也就是說,餐廳需要在新店籌備初期在選址(客流屬性)層面權衡租金水平、做出位置選擇,再確定好合適的品牌定位、品類劃分,從而實現新開業促銷過后也持續能吸引人光顧的好開端。
更簡單來說,就是“定位”兩個字。“三月死”就是定位出現了問題,餐廳提供的“服務”沒有符合當地大部分人群的“需求”。
所以在開店之前,餐飲老板要根據店鋪所在位置確定消費人群,然后根據消費人群的消費習慣、消費時間、動機、消費水平決定自己店鋪的“特色”(裝修、面積、服務、菜品、出菜時間和價位等)。
決定并付諸實施之后,并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而是要用前三個月時間去觀察實際情況是否和所預想的一致,如有偏差,立即做出相應的調整措施。
以具體例子來說明。
一個老板在北方二線城市開了一家韓式燒烤餐飲門店,店址選在了毗鄰居民區的中型商業中心的二流地段,同一層也有火鍋、面食等餐飲門店,店面前每日經過客流大概1000到3000人,客流多為周邊居民,以家庭用餐、休閑餐飲為主要需求,人均消費大約50至80元。
烤肉店口味中等、環境較佳,在裝修和服務上都有韓式特色,初期的營銷僅僅是儲值滿贈。
因為門前客流不算小,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適中,在開業初期吸引到的嘗鮮用戶(A)的流量基本可以實現門店盈虧平衡,但由于餐廳地段在二流位置,嘗鮮客流(A)持續時間較短。
周圍居民以家庭消費為主,而韓式燒烤更適合朋友聚會、情侶用餐等場景,并不屬于硬需求,韓式文化的特色也不是剛需,不會為餐廳帶來營銷客流(B、C),同時,商業中心客流多為周邊居民,所以嘗鮮客流并不持續,一個月后客流就出現緩慢下降。
并且由于其燒烤口味是正常水準,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周邊居民沒有形成消費習慣(D、E),所以最終客流并不太理想。
選址與定位背后的支撐,實則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運營策略
任何有效的商業策略都是一系列運營執行后,能對消費者的行為產生誘導。大的連鎖品牌餐廳選址會有一套模型,十分復雜,對于新入行的餐飲人并不適用。新店一般都是要找到租金與人流量的一個平衡點,以此來最終決定選址的地點。
也就是說,往往我們的選址是迫于“形勢”的:人流量大的位置貴,能承擔得起就有了獲得相應的利潤的基礎;便宜的地方人流量有限,選擇這里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精力攬客。
而在客觀的形勢之外,能否圍繞已經決定的選址來搭建一整套營銷策略,就成了成功與否的關鍵。
首先,產品圍繞“選址”做定位。品類屬性與顧客消費目的的吻合度越高,餐廳就越有可能獲得高盈利。
如今已經廣泛入駐商場的外婆家,在初創之時的第一家店位于杭州馬塍路上的街邊。馬塍路店位于居民社區,以家常杭幫菜為主,其從最基本層面滿足了A類客流的需求,而在裝修上卻體現著時尚高端定位,讓用餐居民形成“超預期價值”。
在小橋流水的餐廳享受家常美食,這種高性價比讓外婆家迅速席卷杭州,日日排隊、餐餐排隊,一度創造了杭州餐飲最高翻桌率的“馬塍路現象”。
外婆家之后的幾家分店同樣也是選擇深入社區的街邊店,持續收獲B、C客流量,直到品牌已經積累到足夠知名度,才把新店開進商業綜合體,獲取更大的D、E、F、G客流量。
其次,營業時間也可以圍繞“選址”做定位。營業時間直接關乎餐廳的運營效率,要根據店鋪位置的有效人流量做出安排,根據產品特性安排做早餐、中餐、晚餐、下午茶、夜宵等。
結語
客人在新店開業的新鮮期過去之后,二次消費不足,短期不能盈利,這些讓“三月死”成為許多餐飲創業者必經的第一劫。與其關系最大的是選址問題,背后實則卻是定位問題,解決的方式是以顧客視角看問題。
三月死雖然概率不低,但如果能做到以顧客為中心去思考,品類屬性與顧客消費目的的吻合度高,產品能為顧客提供價值,餐廳就越有可能獲得高盈利。熬過三個月,初創危險期就基本過了,之后的路雖然也有坑,但已經形成的顧客消費習慣和運營基礎會讓餐廳跨坑更容易些。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王穎麗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