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舒爾茨來華看中國咖啡大混戰,星巴克的應對之道能行嗎?
趙剛 · 2024-03-29 11:14:09 來源:筷玩思維
筷玩思維記者趙剛發于北京。
最近,上海迎來了兩位商業名人,一位是蘋果公司CEO庫克,一位是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
蘋果是因為在靜安寺的新店開業,星巴克則是帶來了一款新品咖啡。都不是什么盛大的場面,卻讓兩位重量級人物前后腳親自抵達中國,并且都選在了上海這一中國“小資”最風靡的國際化大都市。
這其中的意味非常值得咂摸。
此刻,蘋果正在面對來自華為的全力狙擊,星巴克則正在被瑞幸咖啡超越,即使它不承認和瑞幸在同一個賽道。
與此同時,特斯拉則已經被大量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圍剿得喘不過氣,推特、Facebook也被抖音海外版TikTok擠壓得縮到角落。
是的,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智能手機、連鎖咖啡、新能源汽車和社交媒體平臺都并非中國首創,且都是由外國品牌建立起最初的“商業文化”,卻在幾十年或者幾年之后,逐漸被野蠻生長的中國品牌擠掉大量市場,以至于這些大牌的創始人不得不放下身段、親自來中國為自家站臺。
即使這樣,失去了產品光環加持的商界名人,也很難真正改變什么。星巴克和一眾海外品牌一樣,無可避免地在中國市場面對著三個方向的圍剿。
價格之爭
霍華德·舒爾茨上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23年4月,當時的舒爾茨即將卸任星巴克的CEO。這一次來,這位商業史上的傳奇人物已經是董事會名譽主席的身份,卻仍然可以代表星巴克來展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無奈的是,這位幾次帶領星巴克脫離困境的天才人物,恐怕還是不能改變被中國本土咖啡連鎖品牌趕超的勢頭。
2月23日,瑞幸咖啡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全年收入2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3%。截至2023年,國內門店數量翻倍至16218家,營業利潤為30.26億元,相比2022年直接翻倍。
而同期,星巴克中國2023財年(2022年10月—2023年9月)收入為30億美元(約216億元人民幣)。
在業績層面,瑞幸財年收入首次超越星巴克。在門店數據上,瑞幸是星巴克的兩倍多。價格戰之下,瑞幸的利潤變薄,但市場份額更高,總體凈利潤飆升。
其實,星巴克在中國的發展成績已經相當不錯。星巴克中國在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財年各項數據保持顯著提升,在中國市場已有7000家門店。
然而,趁咖啡行業在中國的格局尚未穩定,國產品牌咖啡大打價格戰來爭奪市場空白,這時候,星巴克只有眼巴巴看著,面對曠闊的市場增量望洋興嘆。
霍華德·舒爾茨在這一次訪華中明確表示,星巴克不會參與價格戰、堅持長期主義。這的確是星巴克品牌文化本身的慣性,但另一方面,星巴克也的確無力承擔價格戰。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價格戰只是這一時期不同品牌廝殺白熱化的競爭策略,在這一輪競爭中,本土品牌夯實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效率,而這也正是星巴克一直以來擅長的。
等到中國品牌也打造出自己的咖啡豆供應鏈的時候,難道就不會吸引到原本屬于星巴克核心目標的高價格帶人群嗎?
在10多年前,星巴克在中國就是“輕奢侈”的產品,但基本沒有其它咖啡品牌可以選擇,整體受眾也較小。星巴克也一直在通過自己的企業文化、品牌價值觀慢慢灌輸、慢慢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忠實顧客,讓他們堅定認為星巴克“貴得理所應當”。
而在當下,競爭者眾多,咖啡逐漸回歸了“飲品”的屬性,有太多平價且品質不低的選擇,這時候的星巴克就顯得更貴了,并且“貴得高高在上”,昂貴的價格似乎只是在維護高端品牌的調性。
我們必須承認,星巴克是中國咖啡市場的啟蒙者,但并非普及者,這在全世界也是同樣模式。舒爾茨自己也說,“我們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市場,咖啡以及咖啡飲品并不是當地文化與習俗的一部分。中國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中國卻是眾多市場中發展最快的那個,星巴克顯然沒有對這種變化做好準備。在這期間,中國餐飲業經歷著劇變:手機下單、線上外賣等新模式從無到有且誕生了多個巨頭平臺,供養著無數新咖啡品牌;以瑞幸為代表的咖啡連鎖品牌迅速從弱小到強大,做到了星巴克多年來才做出的市場規模。
如今星巴克在選址、裝修和空間面積上依然保持高要求,和瑞幸咖啡小門店、到店自取的單店模型相比,經營成本降不下來。
如果說星巴克奉行的高端咖啡體驗、第三空間模式是體現咖啡經典文化的商業模型,在這個階段確實難以被徹底取代,但這種模型可能會持續被擠壓,直到瑞幸這樣野蠻生長的品牌最終完成了市場增量的布局,也就有空閑精力來做精品大店。
畢竟,降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價格戰是硬實力,由此打磨出來的供應鏈更具韌性,而軟實力的趕超就是遲早的事兒。到那時,星巴克就真的沒有逆轉的機會了。
品牌體驗之爭
即使再不敏感,星巴克也已經意識到了一些事兒,那就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機會。
舒爾茨在此次訪華期間再次表明:即便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中國市場的體量和潛在機會依然龐大。相信有朝一日,星巴克中國市場的業務規模終將超過美國市場,我們在中國的門店數量會超過10000家。
此時,星巴克不放棄自己已經打造成型的價格體系,就必須在品牌的體驗上持續加碼。“我相信,顧客在星巴克和在其它品牌那里獲得的體驗有著巨大的區別。我們不會花很多的時間關注競爭對手在做什么,因為命運就把控在自己手中”。
上海的全球最大旗艦店已經是一個標桿,然而這種大店開出萬家的難度自不必說,在以創新空間體驗來“超越伙伴與顧客的期待”這個思路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而星巴克最擅長的還是“價值觀營銷”,這恐怕會成為接下來星巴克的發力點。“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被認為是一家營銷做得很成功的公司,但我們在傳統營銷和廣告上的花費極為有限。我們更愿意把資金投入到創造人與人的連接上,以此來贏得伙伴對我們的信任,在中國也是如此”。
對于人與人的連接,星巴克做的確實很多,很多經典的營銷案例都基于此,也為其帶來了不菲的利潤。
“我們的競爭優勢是什么?我們采購和烘焙世界上最優質的咖啡。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在杯子里,但星巴克擁有的競爭優勢是企業文化,即公司的行為。我們如何以尊重和尊嚴相待,我們如何嘗試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顧客。文化和價值觀就是秘訣”。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星巴克的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所能有效觸達到的目標群體大部分是對商品的文化附加價值更看重、對價格不高度敏感的人群。
但在中國如今的“質價比”消費大潮的基調下,這個群體的體量正在縮減。與此同時,城鄉打工人、小鎮青年們對于咖啡的要求更優先級的是高質低價,在此基礎上再談調性。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本土咖啡連鎖能帶來的附加值也在增長?,F象級案例就是瑞幸去年和茅臺酒的聯名,“醬香拿鐵”的“美酒加咖啡,就愛這一杯”讓平時不喝咖啡的人也忍不住“上頭”,以及之后和經典IP“貓和老鼠”的聯名產品等等,都給足了顧客情緒價值、戳中圈層消費者的心門。
星巴克去年的營銷則沒有哪個讓人記住。農歷新年期間,星巴克推出新品“紅燒肉拿鐵”,即“年豐咸香拿鐵”,此舉確實吸引了不少獵奇者,但高達68元的價格卻勸退很多想嘗試的人。
因為價格的原因,本土品牌能用新品刺激增量市場,星巴克用新品大多只刺激存量消費市場。
這一次舒爾茨造訪中國、帶來最新推出的意欖朵(Oleato),簡單說就是橄欖油咖啡,號稱是顛覆性創新,不過恐怕也只能在“很懂”咖啡的小眾群體里接受歡呼。
顯然,國產品牌更懂國人,更能拿捏目標受眾,因為他們明白,咖啡已經從過去的小眾化、商業化消費品演變為大眾化消費品,不論口味還是價格都需要更有親和力。相比之下,如果連營銷這個陣地都要失去了,星巴克下面的牌還怎么打?
產業鏈之爭
沒興趣打價格戰,堅持長期主義,可以說是星巴克面對中國市場新局面的基本態度。那么,它究竟要堅持怎樣的長期主義,才能抵消低價格競爭者帶來的沖擊?
霍華德·舒爾茨在做客復旦管院管理大師論壇時提到一點:“因為每個行業都有太多的噪音和競爭,今日的創新必須具有顛覆性,才能引領市場。創新不是說多一種口味、多一個尺寸,也不是對現有產品的延伸。所以,我認為必須從我們如何顛覆市場和如何提升品牌資產講起”。
所謂品牌資產,大致還是圍繞咖啡品類的創新。比如飲品結構上的“慕斯濃縮”、咖啡處理方式上的“星巴克生咖”、烘焙程度上的“金烘濃縮”等等。在瑞幸咖啡的沖擊壓力下,這個推新周期也在縮短,但沒有哪一種可以超過瑞幸茅臺聯名的大爆款“醬香拿鐵”。2023年醬香拿鐵單日銷售額破億,累計賣出超4500萬杯,單品銷售額超過了9億元,這樣的紀錄幾乎不可能發生在星巴克身上。
因為巨大的銷量,一方面是門店數和下沉程度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本土品牌在供應鏈上的優勢決定的。
2021年,瑞幸首個烘焙基地正式投產,項目總投資2.1億元,咖啡豆年烘焙產能1.5萬噸。2022年,瑞幸咖啡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計劃總投資1.2億美元建設集咖啡研發、烘焙生產、銷售和物流分撥為一體的全自動化生產基地。在塔尖打價格戰的同時,瑞幸并沒有停止構建地基。
我們再看星巴克。1月31日,星巴克公布了2024財年一季度業績時也透露,目前在中國近3000個縣級以上城市中,星巴克只進入了857個,雖然對于海外咖啡品牌這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數字,然而和本土品牌的毛細血管還是不能比。
星巴克曾宣布斥資15億元在深圳創立星巴克中國創新科技中心,用于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及數據基礎建設;耗資15億元在昆山做出本土市場之外最大的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
上述這兩個動作,一個是構建自己的數字化銷售運營體系,增強單店盈利和服務能力;一個是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咖啡生產和物流基地,以此來強化供應鏈和渠道。不過,這些基礎設施如果不能讓星巴克把效能提上去、價格打下來,其實在當下的意義并不大。
不可否認,進入中國市場已經25年的星巴克是一家成功且值得在很多方面被尊敬的公司,目前也正在試圖尋求增長破局。
然而,歷史的洪流已經隆隆滾動,野蠻生長的本土品牌雄心勃勃,即使會犯錯,也絕不停止沖擊的步伐。
星巴克不擔心競爭者在做什么,而只關注自己能控制的事兒,是否真的不是把頭埋進沙子里?它能持續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嗎?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結語
目前中國的咖啡連鎖市場,其實有點像當年的團購平臺,明明是舶來品,卻掀起了“百團大戰”;之后的外賣平臺也同樣,迅速進入瘋狂補貼階段,隨后又成就了幾家獨角獸公司——這種局面即商業的戰國時代、禮崩樂壞,此時只講人文精神、講品牌調性而不在價格上拼刺刀,往往會陷入被動。
因為價格戰只是第一階段,群雄以此高效搶占市場,同時打磨產品、塑造品牌、構建供應鏈,最終還是會進入下一階段的廝殺。
除非星巴克可以始終在品牌上俘獲顧客心智,否則價格層面的碾壓加上品質和品牌力的超越,這些將徹底攻破它的防線。
這并非神話,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兒,在重工業的汽車行業、高新技術的智能手機行業、互聯網行業都在一次次發生著。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作者:趙剛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