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拒絕大餐,談?wù)劥蟛投鄠€方法改革在餐飲業(yè)的生意經(jīng)
李春婷 · 2023-09-05 14:08:25 來源:筷玩思維
在前些年,餐廳上菜的時候,服務(wù)員拿著鐵鍬往桌上一翻,七八種海鮮和配菜倒在桌子上,鐵鍬海鮮這道大菜既有顏值,也有大的宣傳效應(yīng)。從烤全羊到超大(小)龍蝦盤,大菜轟轟烈烈的獲客效應(yīng)一直是在線的,但問題在于:大菜需要高價格,也需要群體消費,沒有七八人的聚餐,大菜基本吃不來。
從經(jīng)濟效益來說,大菜如果沒有單量,那么光有利潤和傳播效應(yīng)也是沒有太多實際價值的。這就引發(fā)一個思考,如何把大菜變成高單量的小菜?比如烤全羊得10來個人才會點,但如果將烤全羊變成烤羊腿就可以把門檻降低為4人,且4個人點烤羊腿的概率高于10個人點烤全羊,同時門店更容易接到4個人的小群體,而非10個人的大群體。
如何把大菜變小,同時還又保留大菜對人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應(yīng),這是門店在獲客方面極為重要的產(chǎn)品營銷思維。
大菜的邏輯是大餐,人們想吃大餐了,才會去點大菜,而人類對大餐的需求,這一點可以追溯到遠古。
大餐/大菜的大吸引力
大餐/大菜對于當代人的吸引力是寫入基因的,人逢喜事必大餐,而大餐自然少不了大菜這個主角。
PS:大餐是一餐飯,包括了大菜和小菜,而大菜特指一道菜,不包含小菜。
在人類還是氏族社會的時候,部落里的男人們外出打獵,運氣好的時候,扛回來一兩頭野牛或者野豬,當篝火升起,獵物脂肪混著果木碳烤的香氣,那是生存和安全的保證,男人們看著篝火上的戰(zhàn)利品還有族人們的崇拜和滿足,大菜帶來的多巴胺植入人類基因已數(shù)萬年之久。
為什么通常人們在晚餐的時候吃大餐?為什么人們寧可不吃早餐、午餐也要吃晚餐?遠古祖先們在叢林數(shù)萬年的生存記憶是不可抹去的。
到了帝皇統(tǒng)治的社會,大餐/大菜是祭祖、春節(jié)等大節(jié)才有的盛宴,這時候的大菜就不再講究體型,因為人類文明帶來了飲食技術(shù)的進階,廚子和傳菜這些技術(shù)性職業(yè)誕生,聚集性宴會變成了分餐制,一頭烤全羊會被分成多個盤子分到不同的餐桌上。大餐的本義這時候進階出引申義:價格貴、品質(zhì)高、花樣多、獲取難、數(shù)量少。
在古代,當一頭熊出現(xiàn)在叢林威名赫赫,小民們忙著捕獲當飲食,而貴族們卻只取熊掌,因為物資一旦充足,體型壯碩的熊肉不再是剛需,反而量少的熊掌被大餐化了(此時大餐和大菜開始分流,小菜也可以是大餐,而且某些時候,小菜才是大餐)。再比如說鯉魚,有些人家還在求著吃魚肉,但鯉魚的大餐只有魚舌,而非富足的魚肉。價貴、質(zhì)高、量少的珍奇才是上層階級的大餐。
到了當代,消費被當成是用來表達階層的方法,人人都在渴望證明和展現(xiàn)自己,如果有人看,就請人吃飯;如果沒人看,就拍照片、拍視頻發(fā)到社交平臺。大菜、大餐更是成了炫耀和表達的必須。
在正餐領(lǐng)域,我們從歷史來看,它的發(fā)展經(jīng)過了一次質(zhì)和量的變化,在百姓家,所謂大餐、大菜就是體型大,比如過年的時候磨刀霍霍向豬羊,給你殺頭豬、宰頭羊慶祝慶祝,窮苦人家當然也要吃大餐/大菜,這是祖先記憶,誰也不可更改。
皇公貴族也受遠古記憶所影響,不過他們不屑于這種傳統(tǒng)的形式。階層不同,哪怕需求同頻,但表達的方式卻也天差地別。在高端餐飲,量大夠飽,這可是罵人的話,貴族們的吃食講究的不僅是質(zhì),還有量,量大可不行,只吃一款那是窮酸,得量小,一餐吃個幾百款才叫貴氣。
據(jù)說慈禧太后的一次早餐就有數(shù)百款點心伺候,而在法國皇宮,一餐貴族宴,單是盤子就要用掉幾百個,更別說吃幾口換一次的湯羹叉勺了。
從古至今,大餐/大菜的吸引力是可以跨越所有階層和等級的,哪怕是今天的餐飲業(yè)也是如此。
從大菜到大餐,表現(xiàn)形式逐步多元化
過去吃大菜,因為大菜可識別,而現(xiàn)在吃大餐,主要是大餐的概念范圍比大菜更廣,比如一只(一頭)烤全羊是大菜,也是大餐,而將之分割,就只成了大餐,而不是大菜,所以某種程度上,追求大餐比追求大菜更容易。畢竟人可以天天吃大餐,但卻無法天天吃大菜。
從行業(yè)來看,下到快餐,上到中高端餐飲,無一不在表示對大餐的追求。
1)、正餐的大餐化
從某種程度來看,正餐本身就是一種大餐,雖說如此,但正餐還是要在其它方面取悅食客的。
中高端正餐大餐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其一為消費金額,消費主義就是消費實力可以通過消費金額顯現(xiàn);其二為食材,比如吃一些低端餐飲吃不到的帝皇蟹、波龍、石斑等;其三為烹飪技法,從低溫慢煮到分子料理等;其三為消費體驗,從投影餐廳到餐桌美學以及專業(yè)服務(wù)等。
2)、快餐如何大餐化?
萬法歸一,快餐老板們也深諳其道,其一是價格,18元的快餐自然和9.9元的快餐不同;其二是加量,基礎(chǔ)款和加一個雞蛋、加一個雞腿的價格自然不同;其三是大份量,炸雞塊比不上炸全雞,奧爾良烤雞腿比不上奧爾良烤全雞;其四是好食材意境,為什么要意境呢?因為不能真的用好食材,不然就脫離快餐賽道了,比如別人用黑松露,你可以用黑松露醬,喜茶用真果汁,蜜雪冰城就只能果醬了。
3)、中端的大餐化
在中端,它是低端和高端的曖昧線,既受到快餐邏輯的影響,也可以享有正餐的優(yōu)勢。
①量大
比如吃尋常牛排,份量足夠,但過于尋常,而來一份超大的戰(zhàn)斧牛排,消費的霸氣立馬就來了。又比如點幾份海鮮拼盤,量小沒什么感覺,而來一份鐵鍬海鮮,服務(wù)員端著大鐵鍬上桌這么一倒,顧客手機一拍,面子就有了。
②儀式感
對于一些人均客單價百來元的餐廳,如果點一份單價百來元的招牌菜,服務(wù)員會給你抬轎子端菜,一邊走一邊放音樂還敲鑼,在整個餐廳繞一圈,讓大家都知道你點了一道大菜,雖然土里土氣,內(nèi)向的顧客甚至還覺得丟人,但起碼隆重,面子足夠了。
在海底撈、慫火鍋等,遇到顧客的生日,服務(wù)員可以給你唱一段、跳一段,讓餐廳的視野向你這聚集,這是一種方法,而火鍋的大菜也有其它形式,比如鵝腸高高駕起來掛著、毛肚用超大盤子墊著厚厚的冰塊,遇到貴點的菜,還有用干冰營造出仙氣縈繞的氣氛。
此外,一些餐廳也會用演藝、互動的方式提升用餐氛圍,比如駐唱歌手、投屏互動等。
4)、外賣領(lǐng)域的大餐化
外賣當然也有大餐的需求,只不過差別在于:外賣包含了低端、中端、高端。從形式來看,外賣更多的是一人食,在一人食或者小群體聚餐方面,外賣品牌似乎更擅長于大餐的小菜化,或者大菜小份化。
在叫了個炸雞,從外賣訂單來看,炸雞快和其它小吃的月銷在幾十份左右,而整只炸雞/炸全雞的銷量達到了800。在貢茶,尋常奶茶產(chǎn)品的銷量在兩位數(shù),而一大桶產(chǎn)品的銷量在300+以上,這是尋常產(chǎn)品的10倍左右。同樣的案例還有整只的奧爾良烤雞、水蒸雞、叫花雞等,包括鐵鍋燉大鵝、柴火雞等。
總體來看,從快餐到正餐乃至于小吃,大餐的意境屬實泛化了,它有著更多的表現(xiàn)方式和內(nèi)涵。
沒有大餐則不成菜單
沒有大餐自然是不成菜單的,在粵菜館,沒有時價的海鮮或者河鮮,這家店就平平無奇;在川菜館,辣子雞、東坡肘子、農(nóng)家臘肉、毛血旺、回鍋肉等這些幾乎都是必備的硬菜;在魯菜餐廳,蔥燒海參、九轉(zhuǎn)大腸、爆炒腰花等是一家老店的臉面。
在自助餐品類,能不能有海鮮、刺身、和牛、鵝肝等品質(zhì)食材,這會影響門店的客流量;在火鍋品類,有沒有鮮切牛肉、明檔廚房、多樣化的新鮮食材等,這些也很重要。
大餐不再僅僅是一道菜,它可以泛化為多個選項,比如吃火鍋的時候,桌子上擺著一小盤頂級和牛,又比如西餐廳里擺盤五顏六色的小花。還有品質(zhì)感、儀式感、美學等等,這些都是大餐的氣質(zhì)。
從一些新品牌來看,它們其實也明白大餐的魅力,在現(xiàn)實經(jīng)營,老板們首先得認識到大餐對門店的價值,其次就是實現(xiàn)產(chǎn)品的大餐化改革,但問題在于:為了實現(xiàn)大餐化的改革,總不能每個品牌都上大菜、高端食材吧?問題可以簡化為:尋常菜品如何實現(xiàn)大餐化價值?
1)、從辣椒炒肉到回鍋肉,更貴的尋常食材、更貴的價格
當大家吃膩了尋常辣椒炒肉,費大廚把辣椒炒肉重構(gòu)了,用特定的辣椒、土豬肉、醬油,把一份尋常18元的辣椒炒肉賣到了60元以上。當大家都認為回鍋肉是家常菜,代木兒重改了回鍋肉的做法,選用當?shù)赝霖i,一大份晾竿回鍋肉賣到了280元以上。
改變菜品的做法、擺盤、食材等,使之大餐化并獲得顧客認可,品牌就擁有了這道菜的定價權(quán)以及成功的大餐化改革經(jīng)驗。
2)、從番茄到農(nóng)家番茄,寫個詳細點的名字,加深顧客認知
把糖拌西紅柿改個火山白雪的名字,意境(和價格)就上來了,哪怕是番茄炒雞蛋,門店去農(nóng)家收番茄和雞蛋,把番茄炒雞蛋改成農(nóng)家番茄炒土雞蛋,這道菜的逼格就提升了。善于發(fā)現(xiàn)食材的特性,在品名上寫清楚,能夠加深顧客的差異化認知。
3)、從牛肉到屠場鮮牛肉的明檔手切,給食材賦予手藝價值感
比如火鍋烤肉等的牛肉產(chǎn)品,之前切的幾乎都是速凍的,凍住了容易切是一回事兒,更重要的是便宜,而便宜還因為它不被關(guān)注。
如果一家門店沒有好產(chǎn)品、沒有好食材,顧客到店缺乏理由,消費的時候也沒有大餐的快樂,到了當下,我們看到,(因為競爭等)老板們開始重視食材了,從凍品到鮮肉,再到屠場當天鮮肉,此外還有明檔廚師手切。如此一來,有了被認可的尊重感,才有了大餐的體驗。
結(jié)語
大餐是表達快樂的常用詞,人逢喜事吃大餐。
從現(xiàn)實生活來看,大餐需求會隨著經(jīng)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
我們也得關(guān)注到,大餐的頻率雖然不高,但需求是長存的,此時,我們就得思考,如何提高大餐的消費頻率?答案不是讓人們時刻開心,而是讓大餐尋常化,比如吃快餐也能有大餐的體驗。
從需求圖譜來看,大餐并不只是海鮮、羊排等高大上的東西,人們對大餐的需求還有水果、沙拉、甜點、面條等,也就意味著大餐的尋常化是必然的,無論經(jīng)濟如何變化,是今天辦公室吹空調(diào)的金領(lǐng),還是數(shù)萬年前在叢林狂奔的祖先們,大餐一直是生存的需求。
對于餐飲門店來說,大餐的尋常化、小菜化、品質(zhì)感和體驗感等,這是得持續(xù)思考的事兒,不僅是文章中提及的方法,對招牌菜進行限量、預約制等,提高消費心理體驗的方法還有很多。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無論經(jīng)濟是上行還是下行,又或者千百年后,大餐改革可以說是永遠不變的需求方向。
本文轉(zhuǎn)載自筷玩思維,記者:李春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