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正宗不存在,餐飲業該如何避免創新的自嗨與無用?
筷玩思維 · 2021-01-28 16:55:44 來源:紅餐網
本篇文章以哲學、藝術、商業的視角談談餐飲業創新的必要性與落地等問題,我們在實際思考“創新”這個詞的時候,不僅要讓創新做出來的產物長久實用,更得實現一定的實際價值,同時在創新的時候還得避免自嗨等問題。
我們從哲學思維說起,哲學學科的唯物辯證法中有一條“對立統一”規則,它的意思是:任何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都存在著矛盾,正是矛盾雙方或者多方的統一和對立,才最終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
上述這一規則就是經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的根本區別,經典藝術只講差異化,如甲藝術家畫了一幅山水畫,乙藝術家“隨意改改”就能出新的山水畫作品。
但在現代藝術思維中,如果甲藝術家做了一幅山水畫,那么乙藝術家就不能再涉及山水畫了,起碼不能畫同樣的,更不能做出類似的山水畫,即使乙藝術家真的也要創作一幅新的山水畫,他也只能反著做,起碼不能讓人從乙藝術家的作品看出甲藝術家的任何影子,這便是現代藝術生發的核心:從作品的創新價值與獨立性來肯定人權的尊嚴與自由。
正是這一打破傳統的對立統一規則,才給了一個時代往前的動力。我們發現,在定位理論中,也有一個名為“對立特征”的法則,意思是“新創業者進入市場最高明的做法就是通過找出領先者的特征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尋求與領先者對立的特征,這使你能夠跟領先者相抗衡”。
但是,我們還得梳理清楚,創新和新作品到底應該順傳統還是應該逆傳統?又將如何評估與思考?這便是下文要探討的內容。
唯有打破傳統才能進入未來,談談創新的意義、價值、必要性與基本思維 ?
在大多數人看來,在創新性方面,藝術是藝術,商業是商業,我們是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的。
1)、大多餐飲老板的心聲:我不要思考什么鬼創新,我只要賺錢 ?
如果不是在做慈善,那無論是開餐廳的心態還是創業的心態,唯一導向當然是賺錢了。在這個思維定式中,如果不創新也能賺錢且活得好,那確實就沒有創新的必要性了。
開餐廳的心態很容易理解,如已知某住宅區開了一家生意不錯的水餃店,再基于模式的可復制性,這就自然誕生了甲乙丙丁等同質化水餃店。
在排除競爭的情況下,只要第一家店賺到了錢,那么同類模式大多也能賺錢,且其中任何一個老板都能將該模式復制出去。從總店到加盟店幾乎都是這樣的模式,即使有品牌效應,但在這個模式中,品牌不品牌的,其區別并不明顯。
這類老板可以說“創新什么的,并不重要,只要一直開店,我就有錢賺”。
2)、越簡單的模式越容易入局,同時也越容易在競爭中被其他高級玩家“殺掉” ?
由于模式很簡單,也很容易看明白,老板甚至都不需要懂什么入局理論。在這樣的模式中,只要手里有錢,任何人都能開一家類似的門店,這類門店也一直是小白們的“創業樂園”。
但是,這類直來直往的模式基本進不了商超,即使成功入駐,大多門店的生意也不會多好,在其他餐飲玩家眼里,這類模式就是一款老人機,智能機甚至不需要做展示就能讓市場識別誰優誰劣。
能被一秒識別的模式在競爭中必定是弱勢的一方,就如同在斗地主的時候,別人都是暗牌,而你不管自己的牌運如何就被迫亮牌了。
在商業街,喜家德只需要開在傳統水餃店旁邊,這家傳統水餃店就輸了,此類事實就好比普通人在黑夜遇到了頂級刺客,更好比尋常人在空曠的戶外被隱藏的狙擊手盯上了。
如果老板只是為了開一家餐廳而開餐廳,就連模式都是抄襲來的,那么在競爭中一遇到高級玩家,自然是沒戲的。
3)、唯有全否掉過去而實行的創新,才能燃起競爭獲勝的微光 ?
如果喜家德隔壁的傳統水餃店掛掉了,這時候有新創業者接手了這家店并也同樣打算做水餃這個品類,那么新老板是直接入局還是將之改造一番?
新創業者接手門店的時候,總會問前老板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轉讓不做了呢”?
前老板最常用的臺詞是“打算回家做點別的,不干餐飲了,開餐廳太累,賺的錢太少”(實際可能是虧的太多而不是賺的太少)。
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把失敗的原因歸到外界,他們通常也不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自己過往的不思進取和口碑敗壞,新創業者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們接手后,大多也會給舊門店換個招牌、改個理念,然后重新開張。
總之,大多優質的老板必然是知道的,如果同質化可以勝出,那么“喜家德類品牌”為什么不拿下隔壁的門店?如果復制出來的“微整”形成的“更好”可以勝出,那“喜家德”為什么還是原來的樣子?所以,真正的入局方向在于“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大多餐飲老板認為,要做到不同并不難,比如說老鄉雞的標識是綠色的,特色菜是老母雞湯,那后來者直接做一個紅色標識的公雞湯可不可以?
上述這類思維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可不可以且不談,單單是這一種為了不同而不同的做法就已經是錯的。
舉個例子,甲要過生日了,乙打算送甲一臺一萬元的咖啡機,那么丙送甲一臺兩萬元的咖啡機,此類更好會讓甲開心嗎?更合理的做法是:丙知道乙要送甲一臺咖啡機,那么就應該送甲一臺烘焙機,這樣甲就能在喝咖啡的時候也吃一些點心。
從本質和解決方案出發的不同,我們稱之為創新。
4)、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做出真正創新式的不同 ?
在傳統餐飲時代,有一位水餃廚師曾經在餐桌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人不喜歡吃水餃,這不是水餃的錯,而是廚師的錯”。
水餃文化盛行到膠東的時候,大家都還在吃大蔥豬肉水餃,但吃多了,人們難免會膩,某漁民想,既然自己也喜歡吃魚,更愛吃水餃,那何不用魚來做新的餡料呢?由此,偉大的膠東人民就做出了魚水餃。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廣東福建等地的漁民為什么沒能做出魚水餃?原因在于膠東居民比其他近海區域的人們更愛吃魚,也更愛吃水餃。
從理想的角度思考,在大蔥水餃之后,如果只是為了不同,那么出現的必然是小蔥水餃、土豆水餃等,這樣的徘徊永遠是在陸地上。只有從本質出發,從創新的維度,人們對水餃的凝視才能一下子從陸地轉向了海洋。
所以說,后來者如果是為了賺錢而跟隨,他們大多時候會被事先賺到錢的競爭對手殺出局;如果是為了不同而不同,這大多時候又是一條死路或者是一條漫長而難以正確的錯路;唯有從創新出發的不同,才更靠近勝利的港口。創新思維就是照亮“不同路徑”的唯一燈塔。
5)、不僅新創業者需要創新,老創業者也不能在創新思維中滯后 ?
舉一些傳統的例子。
小天鵝通過鴛鴦火鍋這一創新在中國以及世界火鍋界鼎鼎有名,其創始人至今還被稱為火鍋皇后,但多年的創新滯后導致小天鵝失去了火鍋界的霸主之位。
與小天鵝類似地位的還有小肥羊自助火鍋、蘭州拉面、大口九奶茶、譚魚頭火鍋、東方餃子王等,時至今日,這些曾經輝煌的大品牌們不僅不再是人們餐飲消費的首選,有的甚至已經消亡。
無論品牌方過去和當下取得如何的地位和優勢,一旦后期在市場競爭中忽視創新的力量,它們大多都會被后來居上的新品牌們打敗。
舉個例子,今天的喜家德/西貝/海底撈都必定完敗它們早期的自己,如果做出此類創新改革的不是品牌方自身而是一些新品牌,那它們可能會被后來者干掉。就如馬化騰說的,如果勝出的不是微信,那就沒有今日的騰訊。
我們似乎總喜歡過多強調新入局者要做出不同,但卻忽視了在位者也得持續與過往的自己做出區隔。無論新舊企業,如果沒有創新作為自身發展的動力之源,其結果必定是下行的。
6)、不要否定創新帶出的“不同力量”,沒有絕對的傳統,更沒有絕對的正宗 ?
提起創新和創新的不同,大多老餐飲人極其抗拒。
正宗派對于烹飪要求的是手法都不能變,更何況是食材的改良了。如果一味追隨正宗的水餃,那水餃必然只有羊肉一個口味;如果一味追求正宗的烤鴨,那就沒有四川的冒烤鴨;更遠些看,如果一味追尋烹飪的正宗,那餐飲業就只有燒烤或者生食這兩類選擇了。
再者,過去因為南橘北枳而反創新是有道理的,但現在溫室大棚以及培育食材比比皆是,即使是當下的長江魚,它也和幾百年前的不是同一個味。
我們看到了中國餐飲業的兩大隱性特點:一是純粹的正宗在餐飲業根本不存在,二是自古以來都是創新打開了繽紛多彩的餐飲文明。
既然如此,我們又為何要批判創新呢?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