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獲客到留客再到無限門店,餐飲品牌發(fā)展的三大核心您得弄清楚了
筷玩思維 · 2019-10-22 15:19:10 來源:紅餐網
在知識問答流行的那些年,有人曾經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大概內容是:能不能用一段話來總結餐飲品牌發(fā)展的整體階段與基本邏輯?
雖然問題有點描述不清,但好在答案五花八門,其中有些人認為基本無法用這么簡潔的邏輯來總結,呼聲最高的回答是:從0到1、從單店到連鎖、從連鎖到倒閉,還有人認為答案應該是:從0到1、從1到100,再從100到無限門店的一個過程……
看得出來,在上述眾多答案中,前面對連鎖發(fā)展的思考大多相同,但最后的階段卻意見和看法不一樣,甚至還有人認為最后一個階段應該是從一個品牌再到另一個品牌。
最后題主出來界定問題:“如果只是一個品牌呢”?
此時,大家的熱情褪去,沒有人再重新回答。
筷玩思維認為,如果只是從一個品牌的角度出發(fā),那確實可以用九個字來概括餐飲品牌發(fā)展的整體階段與基本邏輯,這九個字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可認知”、“可體驗”和“可發(fā)展”。
可認知:全渠道傳播+價值點提煉+品牌完整度 ? ?
關于什么是認知,我們不講概念,回到字面意思,簡單說,認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認”和“知”,一是認識,這是試探性的;二是知道,這是更深層次的熟悉度。
比如說,有一家店,某人天天路過,他雖然沒進去消費,但也熟悉了該店的招牌和門店內的場景,別人問起這家店,他會說我知道,這就是試探性的認識;如果恰好有其他朋友在該店消費過,隨著朋友對他說這家店的情況,或者他打開點評看到這家店的菜單和評價,這就是有了熟悉度的知道。
也就是說,在當下的消費者可以不用事先體驗,也不需要提前進店消費,就可以完成對門店整個認知的過程。
從認知到可認知,中間有一個鴻溝,意思是說:如果消費者不是天天路過某一門店,如果消費者不是住在某家店的輻射范圍內,那如何讓其他潛在消費者認知這家店呢?這就是如何“可認知”的過程與思考。
1)、可認知的第一階段:“全渠道傳播” ? ?
考慮傳播其實是考慮顧客在哪兒的問題,顧客在路上,那么就考慮門店招牌是否清晰可見;顧客在點評,餐廳就得學會玩轉點評;顧客在美團,餐廳就得上美團;顧客在外賣平臺,餐廳就得拿到平臺的入場券;顧客喜歡用地圖,餐廳也不能忽略實際定位的準確性……
有些高端餐廳可能會迷惑,好像外賣平臺、團購平臺都很“Low”,可以不上嗎?
顯而易見,“Low”的不是某些平臺,而是某些經營者的腦袋。消費者上點評、上團購、上外賣,可能只不過是想在自己熟悉的渠道查詢商家的菜單或者口碑罷了。
全渠道入駐和傳播考慮的方面比較多,一是精準消費者能不能“看到我”,二是非精準消費者能不能“找到我”,三是消費者想和你說話,能不能有一個平臺來連接?
2)、可認識的第二階段:“價值點顯而易見且精準清晰” ? ?
大家都在做全渠道傳播,怎么保證消費者能瞬間找到你,并“愛上你”呢?
打個比喻,五六家川菜館排在一起,路過的潛在消費者可記不住這么多,怎么能讓這些潛在消費者只記住你而無視其它的門店呢?
消費者非常現(xiàn)實,他的心理是這樣的:“我不知道我要吃什么,但只要從多家門店的對比或者去看門店的“自我介紹”,我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換句話說,就是餐廳要在全渠道傳播中提高轉化率,必須要保證“我的價值點顯而易見且精準清晰”,也就是說餐廳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優(yōu)勢、差異化都打出來,并且在打出來之前,不是單單讓消費者自己去對比,而是商家?guī)拖M者做了對比、做了調研后,有了驗證,有了分析,最后才打出來。
比如說,大家都是蒼蠅小館,你憑什么能勝出呢?某家店這樣說:“我們量大、便宜、食材新鮮、廚師段位高、出餐快”。這就是某個快餐店價值點的顯而易見,從直接打出價值點,再到圖片證明(這是全渠道的優(yōu)勢),這就是價值點從顯而易見到精準清晰。
此外,為什么提煉這幾個價值點?思考是這樣的:通過調研后商家發(fā)現(xiàn),消費者對這幾個詞非常敏感,這是其一;其二是恰好這些關鍵詞符合自己品牌的調性,也是自己的優(yōu)勢;其三是提煉完這些關鍵詞后,商圈內的其它商家追不上來(注: 各個行業(yè)、各個品類在各個商圈的價值點都是不一樣的,此處只是簡單的例舉說明 )。
另一方面,提出多個價值點,也可以迷惑對手,讓對方不知道自己該攻擊哪一個,但前提是,商家的價值點是穩(wěn)固的。
3)、可認知的第三個階段:“品牌完整度較高” ? ?
對于新店來說,不是有了傳播,也不是做好了價值點的提煉就可以一勞永逸,“品牌完整度”也是前期必備的一個能力。
所謂的“品牌完整度”,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有一個可以注冊的商標,第二是有一個能被時代傳播且認同的品牌名。
商標是法律層面的,此處無需多言,而品牌名是消費認知層面的,這個就需要深度思考,比如說某個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喜歡武俠,于是給自己品牌起了一個武俠風的名字,而恰好該品牌對標的是00后,此時品牌方就得深思自己對標的00后到底喜歡武俠還是玄幻?假設說品牌要發(fā)展,10后崛起的時候,武俠風還有多少空間?畢竟我們考慮問題時,不是考慮單一的行不行,而是這個行不行對標的消費者的群體基數(shù)。
第三是從市場到落地的產品優(yōu)勢與產品研發(fā)能力,這個比較復雜,簡單說,首先是從門店的角度來思考,我賣川菜,那么我餐廳的廚師在川菜方面的技藝如何?即使懂技藝,那懂不懂川菜的文化?其次,是否做了商圈內的菜品調研也很重要,而做了調研后,是否知道如何在已有的市場機會中定產品體系?再者,餐廳終究是要走出去的,一個城市的菜系格局和機會點,餐廳是否懂得解析?最后是餐廳能不能看到時代的機會……
“品牌完整度”涉及的內容比較廣,在此不過多說明,因為在“可認知”階段,做到了商標、品牌名、產品這三個層面就算得上合格,其后還有消費場景、場景服務等,這些將在筷玩思維后續(xù)的文章中進行具體解讀。
總體而言,在可認知的階段,餐廳的思考一旦過了“全渠道傳播”、“價值點提煉”、“品牌完整度”之后,第一大階段算是達到及格線。
可體驗:從消費者進店到留客的能力,就看商家對“體驗”二字的理解程度 ? ?
可認知是一個框架搭建的過程,搭了框架,消費者就可以和品牌方建立鏈接,這個階段注重的是商家要先清楚自己的價值點,然后讓消費者產生消費的需求和欲望;第二階段的可體驗,就是讓人進來并服務好的過程。
和認知同理,體驗也是涵蓋了兩個層面,體驗的“體”指的是體會,是消費者對某個預先知道的事物的一個認知、思考、植入的過程;“驗”指的是“驗證”,有了認知,有了認知等的興趣,接下來就是實地考察、實地驗證的過程了。
消費者在可認知階段對某一個餐廳形成某種“前思考”,加上在這個前思考中,餐廳給的價值點與消費者的所需是契合的,那消費者自然會產生消費行為,或者進店,或是點外賣等。
從定義解讀中,體驗有一個驗證機制,打個比喻,餐廳說自己的菜品新鮮好吃,于是消費者就去了,在去之前,消費者是心生期待的,而且這個期待還可以細化,細化到可以給出評分,此處這個評分假設為80分,這是消費者自發(fā)的心理預期。
有了需求和預期,就會有驗證,于是就有了到店行為,到了餐廳后,這個消費者就會對該餐廳的產品、食材、服務等多維度進行考核。
通過體驗,這時候至少有三個結果,一是消費者發(fā)現(xiàn),預期是80分,而實際是60分,那消費者下次就不會來;二是消費者發(fā)現(xiàn),預期是80分,而實際體驗也是80分,消費者就覺得餐廳還行,這時候的復購率是50%;三是消費者發(fā)現(xiàn),預期是80分,而實際體驗居然是85分或者更高,這時候,消費者就會有驚喜感。
超乎消費者預期的,才能引發(fā)爆點,才是合格的體驗。
而實際情況更多的是:很多餐廳在前期宣傳的時候喜歡夸大,然后等消費者前來體驗的時候覺得達不到預期,消費者就這樣逐漸流失了。
在體驗的背后,看的是餐廳對整個服務系統(tǒng)的設置,以一家常規(guī)西餐廳的堂食體驗為例,一是地址夠不夠清晰,方不方便讓消費者上門?二是能否給消費者安排合理的餐品搭配,服務員懂不懂產品?三是落座后多久有店員來服務,倒水等行為符合標準嗎?四是出餐時間和餐品搭配是否合理?是否對消費者點的餐品進行考核以避免消費者點錯菜?
五是用餐過程中桌臺和桌臺之間的“場”是否均衡、是否互相干擾,即使干擾,那這個干擾是良性的還是破壞性的,是良性破壞還是惡性破壞?六是消費者離去時,滿意度幾何……
要做好這一系列體驗,除了餐廳的服務系統(tǒng)、服務流程要經過合理設計,還得看餐廳對服務對象的分級,如品牌是否對門店的經營體系做好了品牌服務?門店是否對高管做好了管理服務?又如高管是否對基層員工做好了員工服務?制度如何?
只有內部的服務是合理的,員工在對顧客進行服務輸出的時候,整個服務導向才會形成正反饋。有了自上而下的賦能,才有自內而外的合理服務,才會產生有爆點的顧客體驗。
簡單說,可認知就是讓消費者持續(xù)進來,而可體驗就是讓消費者進來后留得住。餐廳要設置好,什么時候大力做“可認知”、什么時候大力做“可體驗”,再到重認知還是重體驗?重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關鍵思考。
可發(fā)展:唯有先從整體的“1”提煉出本質的“1”,才有從1到無限 ? ?
“可認知”和“可體驗”不是兩個單一的能力,而是一個整體。做好了這個整體,餐廳整體的“1”就成立了,才可以說餐廳經過了從0到1的過程。
那是不是有了這整體的“1”就可以輕松復制出“100”、再到“1000”呢?如果不一定,那從1到100中間那道看不見的鴻溝是什么?
此外,假設說“1”是一個整體,那是否所有的餐廳的“1”都是一樣的呢?是否所有的“1”都可以裂變呢?
綜合起來看,“1”雖然是一個整體,但這個整體應該有屬于餐廳的獨一的、不同的、更真實的本質的存在。只有形成了大范圍的、整體的“1”,再從這個大范圍的整體中提煉出更本質的“1”,餐廳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1”。
1)、在其位:先定“1” ? ?
前文已經說清楚了,餐廳整體的“1”指的是從獲客到留客的一個能力,是從“可認知”到“可體驗”的一個協(xié)調能力,這個均衡搭配的能力就是餐廳整體的“1”,但這個層面的“1”比較寬廣,所以就必須有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就是本質“1”的意義所在了。
所謂本質的“1”,它是餐廳的優(yōu)勢、是定位,也是差異化,更是指點品牌未來發(fā)展和當下的方向,它可以變(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也可以不變(保持優(yōu)勢不被競爭干擾),而更多的是:有了本質的“1”,消費者才能因此而更喜歡這家餐廳。
打個比喻,某個快餐品牌以“蒸、燉”為工藝,以“營養(yǎng)健康”為優(yōu)勢與定位,餐廳也將之當成自己本質的“1”,那么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在顧客的體驗中,為了不與之相悖,餐廳就得去除一些工藝在“蒸、燉”之外的產品,更得去除一些可能不營養(yǎng)、去除一些“看似不健康”的產品,包括在后續(xù)新品上,也得執(zhí)行這一邏輯,從餐廳用餐的場景到服務員的工衣等,甚至整個品牌的視覺系統(tǒng)都不得與之相悖……
直到有天,當餐廳的定位發(fā)生了變化,或者當行業(yè)/品類大環(huán)境的消費需求發(fā)生了變化,餐廳本質的“1”也可以/需要隨著大環(huán)境的升級而升級(隨著變化而變化)。
2)、不在其位:從1到無限背后的思考 ? ?
同一個品牌從一個門店到另一個門店,可能品牌方的產品體系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區(qū)域,還有區(qū)域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但最終變化的是消費者,是不同區(qū)域的不同消費者成為了同一品牌的消費者。
在區(qū)域消費者這邊,除了要考慮消費者的變化,還得從消費者身上跳出來,消費者所處的商圈也會導致他們的需求和消費觀發(fā)生變化,綜合起來就是品牌方選址的能力。
所以說,當一個品牌打算連鎖經營的時候,不但要考慮復制人、復制產品、復制品牌等,最好是選與第一家店的“區(qū)域基因”相似的位置,保證商圈類似、競爭類似、消費群體類似,總之,初次擴張以“穩(wěn)”和“再次驗證”為關鍵詞。穩(wěn)是為了盡量不在二店犯錯,再次驗證是重新驗證這個本質的“1”是否可復制。
只有過了從單店到連鎖的磨合后,確保這個本質“1”的客觀和可復制、確保本質“1”的生命力后,品牌方才可以去迎接新的不確定性,這時候就可以尋求一些“基因相近但有所偏差”的位置,比如說從城東到城西、從成都到重慶、從深圳到廣州、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再從一個省到另一個省,最后是從南方到北方乃至于跨國界經營等。
客觀來說,在從1到無限的連鎖經營中,這個本質的“1”也需要持續(xù)發(fā)生變化,從好到更好、從“單一的好”到“多維的好”,這展現(xiàn)了一個品牌的生命力。而當這個本質的“1”在持續(xù)裂變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基因不同的“其它1”,而且這個“其它1”與“原先的1”有了同等的生命力時,這就意味著“品牌方可以開副牌了”。
在筷玩思維看來,從可認知到可體驗,再到可復制,這就是餐飲老板在餐飲經營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三大能力。
結語 ?
大多數(shù)人可能有點疑惑,如果說這就是餐飲業(yè)的基本邏輯,那營銷去哪兒了?
大多數(shù)餐飲人可能對營銷的理解就是折扣或者優(yōu)惠,其實營銷就是營造一種氛圍來實現(xiàn)銷售的某個目的而已。是否有折扣、是否有優(yōu)惠倒不是很重要,折扣和優(yōu)惠只不過是用來為商家營造的氛圍和某個目的點一把火而已,只不過是在降低消費者的選擇困難而已。
大多經營者可能經常在“走投無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熱衷于做營銷,筷玩思維認為,營銷應該在“胸有成竹”的時候做而不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做。這就是為什么在餐飲品牌發(fā)展核心的三個階段中看不到營銷二字的原因。畢竟找到最本質的“1”,然后將之打出去,比如何做營銷更重要。
另一方面,前文也說了,“可認知”和“可體驗”是一個整體的“1”,而用這個整體的“1”才能提煉并驗證出更為本質的“1”。
如果將之拆分,可以將“可認知”和“可體驗”各分成“0.5”,為什么大部分餐廳和餐廳之間存在那么大的差異化,就是各自的“0.5”的不均衡導致,可能有些餐廳的“可認知”達到了“0.6-0.8”,而“可體驗”才“0.2-0.3”,或者有些餐廳是反過來的。
比如說,網紅餐廳們“可認知”的分數(shù)會比較高,而“可體驗”分數(shù)較低,為什么大多網紅店活不過三年期?因為它們“可體驗”分數(shù)才“0.2-0.3”,且隨著發(fā)展毫無變化,它們只是在不停的做“確定可認知”,而忽略了“是否可體驗”,這就導致了消費者進的來,但留不住,餐廳在沒人來的時候,自然就會倒閉。
為什么有些蒼蠅小館位置雖差卻生意好,但一開分店就掛了?就是因為它換了一個環(huán)境,它的“可認知”分數(shù)過低,進不來人,再加上其“可體驗”的數(shù)值到了新的環(huán)境也失靈了,或者需要重新培養(yǎng),可能在復制過程中也有問題等等。
那這個分數(shù)評比和階段劃分有何意義呢?就是讓餐廳知道自己的長板和短板,知道自己應該發(fā)揮長板還是應該增長短板,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網紅餐廳“三年死”,才能避免蒼蠅小館“擴張死”,才能避免有些餐廳“連鎖死”,才能找到勝算的原因,才能找到可能失敗的緣由,這就是餐飲老板們要思考餐飲品牌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的三個能力的價值所在。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