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奈雪姐妹品牌“臺蓋”閉店說起,剎車止損成了新茶飲必須要填的坑
筷玩思維 · 2019-08-12 14:07:59 來源:紅餐網
要問近些年什么品類火得最久,新茶飲理所應當位列第一寶座,傳統茶飲一杯三五元,新茶飲一杯動輒十幾到二十,中高端品牌三十多元的也很常見,品牌勢能更高的品牌可以賣到五六十,甚至更高。
新茶飲可以賣得更貴不是重點,重點有兩個:一是即使人均三十左右,消費者也愿意持續掏錢消費,二是從傳統茶飲到新茶飲,其單品價格的倍率較過去漲了十倍以上。
對比一下同樣屬于剛需的快餐品類,傳統茶飲賣三元一杯的時候,傳統快餐才十元一份,而新茶飲賣三十元一杯還要排隊的時候,新快餐只要賣三十多元一份,顧客就要皺眉了,一句“吃個快餐這么貴”幾乎脫口而出。
從漲速看,快餐的倍率是三倍,而茶飲則是十倍多,稍微懂點數學的人,大多一頭扎進了新茶飲行業。不僅茶飲人在干茶飲,非茶飲人也在加盟茶飲,就連火鍋店都將茶飲作為新項目,更包括一些茶飲品牌瘋狂開副牌……
但如果新茶飲江湖門檻極低,任誰都能入局,一片紅海沸騰之下,路太滑難免不好走。在一條又濕又長的滑坡上,大佬也難免翻車。
近期筷玩思維就關注到,奈雪旗下品牌“臺蓋”一店敗走鄭州成了最不可思議的新聞(嚴格來說是品道餐飲旗下),由此不禁令人深思,難不成新茶飲的市場機會將耗盡了嗎?
大佬且如此,“小弟們”該如何發展?
消費熱度不減,新茶飲市場紅利未盡而市場機會幾乎已盡 ?
當下的茶飲可以簡單分為這幾類:一類是奶茶派,二類是半奶茶半果汁派,三類是類甜品派,四類是新果汁派,五類是全混合派……但這樣的分類稍微有些不客觀,因為大多茶飲品牌更多的是在做混搭,如一些品牌既有奶茶,又有純茶,更有楊枝甘露類的甜飲品,甚至果汁也沒落下,簡單說就是哪個產品受眾多且熱度高,品牌方就推哪款。
茶飲品牌算是出新品(被抄襲)最快的一個品類,如“滿杯紅柚”成了熱搜,立馬所有品牌都會出這款,先是一個單品,再是一個系列,各種“滿杯”立馬冒了出來。
從創新升級/改革的維度看,整個茶飲品類的觸手甚至蔓延到了甜品領域,如冰粉、雙皮奶、龜苓膏等過去與茶飲不搭邊的產品通通都被飲品化。邏輯很簡單,只要能加糖,就等于拿到了新茶飲的船票。
反正只要顏值高、甜度適中、有飽腹感、有吃有喝(搭配輔料),再加上看似健康的茶葉、酸奶、果汁等,這杯新飲品幾乎就能一戰成名。總之,一杯飲品,酸、甜、苦、咸、甘,幾乎面面俱到,水果、茶、奶、糖、水幾乎成了新茶飲的五要素。
從創新的玩法看,喜茶讓茶飲和雞尾酒這兩概念融合,新推出一個含部分酒精的“茶極客”系列;新茶飲品牌“7分甜”更是從甜品入手,將飲品加料滿滿……
再看消費的“奇葩行為”,茶飲店賣25元,餐廳賣20元,即使同樣的產品,消費者更愿意去茶飲店排隊,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消費者寧愿站著等,也不喜歡坐在餐廳里面喝;說消費者喝奶茶不健康?不好意思,好喝就是王道,但為了心理安慰,只要加了酸奶和水果等的飲品,照買不誤就對了。而如果是鮮榨果汁,消費者多半也拒絕,一是擔憂榨汁機不衛生,二是假設光喝純果汁,那和超市七八元一瓶的匯源有何不同?
所以對于新茶飲,唯一的評判維度是好看、好喝,且材料足夠復合。至于價格,消費者也分不清一杯茶飲應該賣多少錢,同樣材料/同樣配方/同樣味道的產品,在不同品牌門店售賣的價格也有起落,這完全看品牌方的大膽定位。
我們甚至可以說,顧客對茶飲的嗜好和消費熱情暫未褪去,但行業的細分入局機會幾乎已盡。
創新乏力、概念到處被抄,茶飲行業已經沒有秘密 ?
先看奈雪旗下敗走鄭州市場的臺蓋,其誕生于2015年,算是新生代的“新茶飲”,從門店看,臺蓋大部分產品和奈雪の茶,或者說它和市場的茶飲沒什么不同。近期臺蓋推出數款新品,如檸檬茶、金珠珠奶茶等,似乎臺蓋也有意將這兩款產品作為招牌,或者以此來提高品牌識別度,但對于愛喝茶飲的消費者來說,金珠和檸檬茶基本常見至極,它們就是兩款普通的產品罷了。
再看奈雪の茶和姐妹品牌“梨山”,“姐妹倆”定位的是新女性群體,臺蓋自然不走前人路,它心更大些,定位了整個年輕人群體,但縱觀整個茶飲界,甚至餐飲業,八九成以上的品牌都是定位新女性和新年輕人,由此看,在全市場年輕化的餐飲競爭格局下,定位年輕人/定位年輕女性群體,這幾乎就等于無定位。
A品牌和BCD等品牌都定位了年輕人,都在討好年輕人,于是年輕人左右搖擺飄忽不定最終來去自由;產品也如此,一杯檸檬茶沒有哪個品牌不能賣,一勺金珠沒有誰是獨家享有。由此,筷玩思維認為,新茶飲當下的競爭絕不是產品的競爭,也不是創新力的競爭,而是品牌知名度與品牌口碑的競爭。
整個行業創新乏力,概念到處被炒,也難怪競爭到了這時候,大家都發力營銷去了。
從手段上看,當下茶飲營銷的妙用并非給優惠,而是“催眠”,比如說左邊是鹿角戲右邊是鹿角巷,兩邊都是“鹿的孩子”,門店產品難分秋色,門店的妹子都一樣可人,這讓消費者搖擺不定,他怎么選擇呢?不只是誰更近的問題,而是誰催眠了誰的問題。
舉個例子,鹿角戲早上推了一篇文章,A剛好看到了,他看完或者沒看完都不重要,是否心生期待也不重要,只要煥起了顧客對鹿角戲的感覺就行了,這時候,A在鹿角戲和鹿角巷的選擇中,他就直接走向鹿角戲了,至于誰貴1元、誰便宜3元,消費者其實心理波動不大。
新茶飲搶顧客還拼什么呢?拼整合能力,比如說誰能整合顧客所有想喝的產品然后全部研發出來,誰就是王者。成立于2018年的廿四漂流茶就走了這樣的路徑,其定位為“大牌同款”,如對標市場上的各大品牌,推出了“喜大牌”、“雪大牌”、“鹿大牌”等大牌同款產品,在新品研發上,廿四漂流茶也即將推出“滿大牌同款甜品”,全都意在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困難。
在一些“老牌茶飲”中,如成立于2008年的CoCo都可除了茶飲外,還打出了零售化策略,銷售咖啡周邊產品,如咖啡濾等;成立于2006年的快樂檸檬則推出了吐司類產品來搭配茶飲,這一招和奈雪的歐包有著同出一轍的韻味。
縱觀種種,在一個開放的、入門門檻極低而又處于高頻消費且大競爭之下的茶飲領域,如果創新成了難題,那幾乎就可以下一個定論:傳統茶飲褪去,新茶飲行業已沒有任何秘密。
大品牌擴張放緩,行業不談創新,子品牌/新品牌入局既要狠又要穩 ?
茶飲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行業,別的行業一旦門檻低到同質化遍地,那對入局者來說基本是九死之局,而茶飲無論多同質化、門檻多低,即使市場紅利、市場機會耗盡,但只要消費者愿意高頻購買的這個單一要素還在,整個行業就不存在任何問題。換句話說,無論哪個品類,消費者愿意持續高頻購買就是最大的生產力!
雖然市場需求不止,但市場也總是告訴我們,趁著風口一夜之間將門店開滿大江南北的品牌,因火得快而開得快,最終自然冷得更快,所以聰明的品牌除了乘風破浪也懂得隱忍,穩一點,慢一點,給顧客一些買不到的“痛苦”才是品牌得以長期發展的基本路子。
另一方面,市場總有不確定性,品牌方總是會高估自己的知名度,一旦邁開步子,發展十家店閉店一家很正常,但比例擴大,發展一百家而閉店十家問題就大了。
有了基本問題,就會產生根源難題,市場需求像無底洞,而主品牌發展又要克制,此時就只能發展子品牌了。另一方面,一些餐廳自營茶飲卻打不入“快休閑市場”,眼紅走街茶飲的生意,他們也紛紛開發新品牌入局新茶飲,一時間,整個茶飲的繁榮程度就再度升級。
成立于2016年的樂樂茶算是新派網紅茶飲,有人說它看起來像“喜茶和奈雪生的孩子”,但大佬可不能被隨意調侃,所以喜茶一方面在主體加了烘焙產品做本土化,另一方面又開了一家叫“喜茶熱麥”的小弟品牌。
奈雪的路子更野,從升維的奈雪酒館到姐妹品牌“梨山”再到獨立運營的“下沉品牌”臺蓋,可見其思路之清晰。除此之外,小龍坎入局“龍小茶”、高性價比的蜜雪冰城升維做“幸運咖(Lucky ?Cup)”、茶顏悅色做“知乎,茶也”、快樂檸檬做“茶閣里的貓眼石”……
深度研究后我們可以將上述這些品牌的套路總結為:一是沒做過茶飲的品牌一旦做茶飲容易放飛自我,如龍小茶成都IFS店風光開業,黯然歇業;二是正在做茶飲的品牌發展副牌則喜歡在已有品牌的定位上行或者下走,如從酒館到姐妹牌再到性價比新牌的“奈雪三步曲”;三是副牌的另一玩法也可穩固自身同時發力新路,如喜茶頻推新品而又做“兄弟品牌”;四是又狠又穩的新玩法,先解析消費者最愛的諸多產品,然后做“買手”,如廿四漂流茶……
結語 ?
更多看起來,在茶飲這條路上,出路不在于創新,而在于做好產品本分,比如說同一款“滿杯紅柚”,同質化市場之下,消費者和誰買不是買?這時候唯一評估的維度又得回到出發點,就是好喝與好看,同時再帶點小健康即可。
廿四漂流茶的調茶師段平針對茶飲亂象提出了兩個發展觀點,一是在茶飲這個行業,品牌方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市場沉淀上,要在生存期做沉淀,如積累客戶、完善口碑、打通經驗、立善戰團隊等,越是積累,越能代表一個品牌的綜合生命力;二是品牌之間的競爭不是品牌本身的競爭,不是誰和誰打,而是商圈之內的競爭,所以后入品牌要懂得遠離大牌,在下沉市場找一些相對沒那么強的對手,在沉淀中打磨自己。
總之,寧為鳳尾不為雞頭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一個開放到極點而又大競爭的新茶飲環境下,誰能保證雞頭不會成為新的王?
可以簡單說,新茶飲品牌在當下的布局,剎車止損是戰略之一,而另一策略應該是“既要穩又要狠”。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