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面對星巴克的頹勢和瑞幸的浮躁,獨立咖啡館是時候開啟進擊模式了

筷玩思維 · 2019-03-21 13:39:16 來源:紅餐

提起獨立咖啡館,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情調、專業(yè)、昂貴、難盈利……

在國內,直接受“第三波咖啡浪潮”而開店經營起來的獨立咖啡館,或以推廣精品咖啡為己任,或以創(chuàng)造商務、休閑空間為賣點,在一二線城市一波一波開得熱鬧。

即使小眾,精品咖啡依舊有市場,何況在中國這個消費者基數極大的市場。連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巨頭都已經開始布局精品咖啡了,新的咖啡連鎖品牌如瑞幸也在積極地打著“精品豆”、“專業(yè)拼配”、“專業(yè)烘焙”的名頭吸引目光;以精品咖啡為王牌的獨立咖啡店如果不迎難而上,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擠壓。

令人尷尬的是,很多獨立咖啡館從逼格到口味都不輸于連鎖咖啡店,卻長期難以盈利,有的甚至慢慢死掉——獨立咖啡館幾乎要和“難盈利”畫上等號,這已經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

國外的咖啡經歷了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1940-1960年),劃時代的速溶咖啡在此時誕生;

第二波咖啡浪潮在1966到2000年,此時期重焙拿鐵與花式咖啡盛行,創(chuàng)立于1971年的星巴克在此期間發(fā)展壯大;

第三波精品咖啡在2000年后開始形成風尚,從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制作,甚至咖啡杯的選取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范,獨立咖啡店是其常見的載體。

獨立咖啡店難以擺脫盈利困境,簡單說來原因有三。

1)、消費大環(huán)境 ?

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對咖啡的理解還處在“分清拿鐵和摩卡的區(qū)別是什么”的層次,咖啡精品化與實際消費需求脫節(jié)。大多數顧客品不出好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差異,去咖啡店消費的人里,沖著味道去的咖啡愛好者總量少并且太分散。

2)、老板問題 ?

經營不善的獨立咖啡店老板,往往是情懷滿滿、有錢有閑的咖啡發(fā)燒友,并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更沒有獨特的資源或成本優(yōu)勢,開店之后遇到種種問題無法搞定,營銷更是無從談起。

3)、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由此產生的品牌價值 ?

國內目前多數獨立咖啡館都可以約等于文藝咖啡館(主打創(chuàng)業(yè)的咖啡館基本都死掉了),同質化相當嚴重,沒有鮮明的個性,品牌形象模糊。

獨立咖啡館畢竟和獨立電影不一樣,終究還是一個商業(yè)體,獨立咖啡店雖然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層面寄托,但最終也要通過產品、服務、環(huán)境和營銷手段實現(xiàn)盈利這一商業(yè)目的。

筷玩思維在和很多咖啡業(yè)老板溝通時,大家都在疑惑和發(fā)問:在中國這樣既無咖啡傳統(tǒng)、亦無咖啡剛需的消費市場,獨立咖啡店究竟要洞悉哪些經營內核,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掙錢需要策略,不僅僅是自烘焙和黃金萃取的事兒,見招拆招,廣大經營者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立足本區(qū)域和附近周邊的客群,進行差異化經營

位置對于任何一家餐飲店的作用都舉足輕重,但成本決定了獨立咖啡店不可能選在連鎖咖啡店熱衷的優(yōu)質商區(qū)。事實上,這也并不適合。獨立咖啡店的關注點,首先應該放在味道上,之后便是如何吸引所在地周邊的潛在客人。

星巴克和瑞幸的咖啡不算多好喝,勝在品牌效應、高性價比、便捷,以咖啡品質取勝的獨立咖啡館,在味道上應該分分鐘碾壓星巴克才對。但是事實上,能碾壓星巴克的確實有,但并不是所有,相反,很多獨立店的口味還不如星巴克,性價比低、不快捷、無品牌效應......如果連口味和服務都對抗不了連鎖店,就不要再想從連鎖店分流客人了。

即使品質相當,獨立咖啡館的競爭對象也從來都不是星巴克這樣的行業(yè)巨頭。本土品牌的獨立咖啡館要迎戰(zhàn)的是所在區(qū)域的休閑飲品門店,比如鮮榨果汁店、茶飲店等等,因為這些業(yè)態(tài)之間共享著休閑簡餐的客群。

如果一定要設立對立面,那也可以把韓系時尚咖啡店視為一個,二者在門店規(guī)模和風格上都更加接近,韓系咖啡店在設計上可能還會更勝一籌;在選址上,韓系咖啡店也更多是在社區(qū)、普通商區(qū)跟獨立咖啡店瓜分客源。

客戶忠誠度的高低,決定了獨立咖啡館是否有充足、持續(xù)的客流量并穩(wěn)定盈利。對于如何提高客群的忠誠度,就要因地制宜了,一般來講,差異化與個性是兩個必備要素。

例如,許多獨立精品咖啡店采取了開放式設計,從烘焙豆子到盛裝咖啡,所有步驟顧客都可以全程觀賞,甚至可以動手嘗試自制一杯咖啡。這種開放式、參與式的經營就會與消費者建立很好的互動關系和心理連接,是一種差異化的體現(xiàn)。

當精品咖啡這樣的陽春白雪已成各個咖啡館的標配,也就意味著光靠這個并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這種情況下,獨立咖啡店的性格、脾氣就尤為重要,時尚、古典、小資、夢幻、高冷、暖心、詩意、運動、文藝、電子等,性格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只要是客人可以理解的、感覺舒適的,就具備了個性和商業(yè)性的平衡。

在洗牌外行的陣痛中,咖啡店經營者的擔當決定了是否出局

雖然有人抨擊許多獨立咖啡店多在販賣情懷、裝文藝,但獨立咖啡店想實現(xiàn)盈利,要提防的并不是文藝和情懷,而是單憑一腔情懷來經營,過分追求文藝調調而嘩眾取寵。

事實上在大部分城市,咖啡市場還遠未飽和,星爸爸們能占據的只是核心商圈以及高級辦公區(qū),非核心商區(qū)與社區(qū)的空間十分可觀。瑞幸咖啡也瞄準的是商務區(qū)域,不少獨立咖啡館掙扎在死亡線上,其實是市場在清洗外行經營者。

在筷玩思維看來,咖啡這個行當,價值觀太擁擠、方法論很空虛。的確,在當下的咖啡經營者中,同時擁有追求更高咖啡品質、技術儲備扎實、管理能力和生意頭腦強大的人實在太少。

此時,人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主導因素,左右著咖啡店的生死方向。

咖啡店的主人或者經營者一定得是復合型人才,不僅對咖啡了如指掌,舍得投入巨資購進昂貴的咖啡機,還得從一開始就有經營意識,能讀懂財務報表,收入和支出都有合理控制。

獨立咖啡店的確意味著從咖啡豆的篩選、烘焙再到制作,都是老板帶領團隊自己完成的,但會做咖啡不代表能經營好咖啡館,經營者需要梳理工作流程,保證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高效、統(tǒng)一;管理團隊對員工進行專業(yè)訓練,保證每一名咖啡師和服務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崗位,為顧客提供穩(wěn)定且優(yōu)質的服務;隨時發(fā)現(xiàn)店里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法;搞好營銷,吸引流量,招攬新客同時也培養(yǎng)回頭客;在創(chuàng)業(yè)盛行的時代,一些經營者或許還需要懂得搞定資本,處理好與合伙人、核心團隊的關系。

除了復合型的管理能力,個人品牌也成為獨立咖啡店的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于“店主”這位靈魂人物的偏好和格調——相信一位世界咖啡拉花大賽優(yōu)勝者的店主吸引力,會給咖啡店帶來不小客流。

咖啡+場景不是靈丹妙藥,成為咖啡店基因才能顯效

一杯原料較好的咖啡物料成本約為5元,獨立咖啡店平均每杯咖啡售價為28到35元,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小店每年的店面租金和人員工資等成本至少25萬元,如果咖啡銷量無法達到一定的數字,僅靠賣咖啡根本無法存活。

好在咖啡店這種業(yè)態(tài)可塑性很強,可以無縫融入到任何一個場景,于是有的店把讀書會引入咖啡廳,也有聯(lián)合他人組織藝術沙龍、咖啡店推廣品牌的手工成衣,還有咖啡店可以試用有機化妝品等等。但這些賺取活動的場地費,為品牌做廣告的“咖啡+”類業(yè)務只是雪中送炭,暫時性的讓咖啡店獲得一定營收,并不能真正讓咖啡店具備強造血能力。

與其摸索咖啡+場景的路子,最后轉變成為復合式經營,不如一開始就把場景融入咖啡店的經營策略中,讓場景和咖啡相互促進,成為一個特色平臺,客人在享受場景帶來的滿足同時也愿意消費更多的咖啡。

獨立咖啡館同質化嚴重,客戶粘性、忠誠度都相對欠缺,獨特的場景可以立刻形成品牌區(qū)分,例如目前已經出現(xiàn)的咖啡+烘焙、咖啡+簡餐、咖啡+雜貨、咖啡+圖書、咖啡+培訓的不同業(yè)態(tài),甚至有一些另類的場景組合,奢侈品跨界咖啡店打造的咖啡+攝影、咖啡+美妝、咖啡+服飾……這些細分場景都能夠形成鮮明的品牌區(qū)分,如杭州的“35mm攝影咖啡館”,店內裝修采用大面積實木、白色的燈罩、暖黃色的光線,并用大量攝影元素和照片做裝飾,咖啡館還會定期舉辦攝影分享活動。

創(chuàng)業(yè)咖啡館則是咖啡場景化的一種極致,將咖啡館和創(chuàng)業(yè)場景融合,甚至走向平臺化。在創(chuàng)業(yè)咖啡館的模式下,咖啡已經不再是主角,而是創(chuàng)投氛圍和資源的載體。但事實是,從2010年開始的創(chuàng)業(yè)咖啡館從一線城市蔓延到各地省會城市,火熱的背后面臨生存的壓力更高,盈利的不超過10%,60%處于虧損狀態(tài)。

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創(chuàng)業(yè)場景的加入讓咖啡館成為創(chuàng)投者的聚集地,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創(chuàng)業(yè)咖啡不具備成熟VC的運作能力,且創(chuàng)業(yè)者之外的人士很少會光顧,除了舉辦創(chuàng)投活動吸引人流外,其他時間比一般咖啡店更難獲得客人。

之后這種模式除了倒閉,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完全剝離咖啡店的內核變成投資機構,但如果背后沒有資本支撐,很難實現(xiàn);二是創(chuàng)業(yè)人士已經多到星巴克容納不了,每天必須來這里談事兒。

咖啡+場景這種思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場景一定是為咖啡服務,圍繞著咖啡來展開特色服務,否則就可能會忘記了自己的主業(yè),變得混亂而難以把控。

另一個層面,專業(yè)化管理也是咖啡館需要加強的能力。特別是只經營一家門店的品牌,往往會因為單店而疏于細化管理。事實上,精細管理是解決活下去問題的關鍵,總結和改進原有產品、研發(fā)新產品都需要一套管理流程。此外還要建立服務體系、標準和規(guī)范,進行人員儲備等等。

結語

雖然星巴克啟蒙了中國人的咖啡意識,大多數國人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精品咖啡”和它背后代表的文化。

但不能否認的趨勢是,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下,獨立咖啡強調精品生豆、地域之味和淺度烘焙,追求咖啡本身的個性將越來越植入新一代消費者的意識中。

新一波消費者培養(yǎng)的重任落在了獨立咖啡店身上,用每一杯咖啡贏得自己的客人,并非易事兒,商業(yè)化策略要定早、定好才不會折戟。對于中小玩家來說,獨立精品咖啡館還有巨大機會,但先得撐著活下去。

當下咖啡市場陷入混戰(zhàn),咖啡產品和門店模式同質化嚴重,獨立咖啡館經營需要回歸商業(yè)本質、深入挖掘客戶需求、放大顧客綜合體驗價值、充分整合資源并形成獨特魅力。同時,星巴克、百勝、太平洋咖啡等連鎖咖啡品牌紛紛布局精品咖啡店,使原本小眾的精品咖啡市場逐漸壯大聲勢,獨立咖啡館也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是時候進擊了。

筷玩思維

772

文章

2511539

閱讀量

筷玩思維致力于成為餐飲上中下游產業(yè)鏈從業(yè)者啟迪思維的入口級媒體,運營僅3個月便獲得多家產業(yè)資本數百萬的天使輪融資,整體估值近億。交流請加微信:15650737218。

最新文章

聯(lián)系人:黃小姐

聯(lián)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