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味千拉面的變與不變

筷玩思維 · 2019-02-13 17:51:28 來源:紅餐

味千拉面財報回暖,新的味千拉面,正在逐步拉開序幕。

2018年11月27日,味千拉面在上海舉辦了“大骨熬湯50年,全球門店800家”的品牌戰略升級發布會,看得出來,這家1968年始創于日本、1996年由潘慰從日本引入香港以及內地的拉面品牌,是打算和“骨湯”杠上了。

回首過去味千崛起的輝煌與當下的品牌危機,再到2018年潘慰做客《中國經營者》的時候,拉面女王明確表示,2018年味千的財報已經回暖。

近些年,味千拉面也確實因為股價、財報的起起落落而掀起諸多話題。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說,很多人似乎認為CEO的責任就是讓股價上漲,這種觀點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愚蠢行為。那么,我們似乎應該將味千的關注點從財報移開,重新回到其品牌本身。

1996年至今,味千拉面到底是回到了原點還是從未改變? ?

憑著日式骨湯拉面的強認知,潘慰成了中國的拉面女王,而味千也有意無意地對外強化這個認知。

2011年,味千的“骨湯優勢”遭遇了第一個滑鐵盧,骨湯門事件后,味千開始狠抓供應鏈,再次強調“大骨熬湯”的概念,但面對品牌銷售額不可遏制的下滑現象,味千曾嘗試著通過延長營業時間、增加下午茶時段等方式自救,在味千品牌外的舉措先是推出了多品牌戰略,再到入股百度外賣等等,至今,無一例外,潘慰的挽救措施幾乎全軍覆沒。

2018年潘慰在做客《中國經營者》節目時說,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中央廚房是必不可少的配置,有了中央廚房,即使再重視骨湯這個概念,未來也不可能在門店熬湯,對于市場競爭,集團也將回歸單品牌戰略,做好味千這一碗骨湯拉面。

我們看到,味千好像又回到了原點。從1996年至今,味千除了略微漲價以外,它幾乎沒有其它方面的升級、改變或者創新。

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和企業的使命或者價值觀有關?

從公開資料得知,味千的使命是“讓世界更美味,讓人類更健康”,在價值觀方面,味千推崇的是“健康、創新、務實、暖心、激情、匠心“,在價值觀的解釋上,味千認為,創新,就是做以前沒做過的事兒;匠心,就是一件事兒做一輩子,保持專注、堅持、精進。

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味千是一個日式文化品牌,它也一直在做日式文化里的“匠心、堅持”,在日本的一些門店,如“一蘭拉面”,又如“壽司之神”,它們做到了從落地至今幾乎從未改變,這也是它們得以持續發展的根基。

堅持日式文化,讓味千回到原點,但問題就在于味千內部的核心不變,它的外部呈現幾乎也毫無變化。從北上廣等多個城市的門店看,味千的門店裝修、餐具、工服等基本的呈現,也和十年前大體類似。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味千的打法和哪些品牌類似?在不變方面,是不是很像大同酒家、全聚德、狗不理?

在味千早期對標的連鎖快餐品牌,如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除了標準化,味千有哪些與它們相似的點?

再對比當下的新興和已經圈內熟知的各大品牌,如樂凱撒、探魚、外婆家、四有青年、海底撈、喜家德等,在創新和年輕化方面,味千有沒有做出哪些引起年輕人話題追捧的事件?

上面這一連串的問題值得細細思考......味千的困局和未來,問題到底在品牌方還是市場?答案就非常明顯了。

市場經濟的兩個節點:從消費升級到消費降級,問題是,消費真的降級了嗎? ?

如果單從財報數字看,味千有兩個發展節點,一是2011年的骨湯門,二是2016年潘慰入股百度外賣對集團利潤的推動。

在上述這兩個時間節點,味千主要做了三件事兒,一是開新店,由于單店利潤下滑,于是就用新店(包括新的品牌)來試圖增加營收,這時候,味千進入了二三線市場;二是砍面積,味千將大店全部縮減到90平以下;三是悄悄漲價,包括紙巾收費等;四是裁掉部分正式員工,用臨時工代替。

從今天回過頭去看,引起味千變革的兩個時間節點,恰好是餐飲業面臨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核心階段。

時代的巨輪碾壓前行,談笑間,一時多少品牌起落。試想一下,時代推動著品牌往前走,而假如時代在往前走,品牌卻原地踏步,這意味著什么?這個案例有很多,比如說摩托羅拉、諾基亞、萬能充,再比如說從2G到3G……

前一個階段是消費升級,它代表了品質、消費預算等方面的升級。對于顧客來說,他們喜歡買看起來不錯且不認識的好東西,這也意味著:1)、你不能不變;2)、在品質上,你不能和過去差不多;3)、你要讓顧客感到愉悅。

因為消費升級的路非常漫長,過去3元一杯的奶茶,在這個賽道才能玩得起品牌效應,才能跑出來像CoCo都可、一點點、喜茶、奈雪の茶、樂樂茶這些品牌,它們的崛起之路,也剛好符合消費升級的概念。反觀味千,它的骨湯還是不變的骨湯,除了漲價和紙巾收費,味千還有哪些消費者可見的變化嗎?

后一個節點是消費降級,所謂的降級并不意味著品質、人均的下滑,我們不能只看到榨菜、二鍋頭的銷量增長,卻又忽略了滴滴、健身房這些新經濟成了時代的剛需。

筷玩思維認為,消費降級首先意味著市場下沉,二是意味著以品質為先的性價比經濟開始崛起,蘋果被華為、小米搶走大量市場份額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就是因為從大環境的消費升級步入消費降級的市場下沉,在當下幾乎飽和的互聯網賽道才能跑出了像趣頭條、快手、抖音、火山小視頻等黑馬品牌。在餐飲業,也有大量品牌從難以增長的一線市場逐步殺入二三線市場,它們給二三線城市帶去了與一二線城市同等的品質,卻又給出了更合適(更低)的價格,比如說胡桃里、李二鮮魚等品牌。

再看味千拉面,雖然它同樣做了市場下沉,但它的品質、服務等方面,卻幾乎還停在原地,對于更合適的價格,味千不降反漲,再到后來大規模聘用臨時工,大眾點評上也經常見到消費者對味千門店服務的吐槽。

我們甚至可以說,今天味千拉面的最大危機不是發展無力,在顧客看來,味千面臨著三大老化現象,分別是產品老化、服務老化、品牌老化。也就是說,味千過去看重的“骨湯”和“日式文化”,這兩個標簽已經不足以成為品牌發展的支點。

戰略變與不變的衡量標準之一:企業的生存結構是否已經或者即將發生變化?

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消費者、競爭對手等,這就是所謂的生存結構。我們都知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外部的生存結構緊密相關。打個比喻,假設企業的生存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企業卻意識不到,這樣的企業必然難以存活,萬能充就是一個例子。

為什么靠風口飛起來的企業大多都會掉下來呢?當生存結構發生了變化,假設企業還停在原地,那么它會發現,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助企業登上風口的云梯都沒有了。

試想一下,假設一個企業的體量成長百倍,但它過往用來打入市場的優勢幾乎毫無變化,那么,這個企業將會怎樣?

再比如說,企業在成長,但創始人的成長邊界卻掉在企業體量后面,企業的增速超過了創始人認知成長的速度,這將會怎樣?

對于上述這些問題,很多人還是非常不屑,他們喜歡拿可口可樂作為案例來反駁,可口可樂從1886年至今,幾乎可以說是毫無變化,為什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們可以大體不變,而別的企業就要不停變化呢?

問題就在于很多人只看到可口可樂們不變的優勢,卻看不到可口可樂們的優勢幾乎是壟斷的,即使在飲用水、營養快線等市場,娃哈哈們也開始慢慢掉隊了,因為它們在過往優勢逐漸消散的同時還做到了基本不創新、不改變。

所以說,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經濟中,假設品牌方不具備強勢的壟斷效應,它要存活下去,就必須遵從市場經濟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消費者用錢投票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空間。

味千處在的日式拉面這條賽道,90年代末的時候,味千是有壟斷效應的,它的壟斷效應就是日式文化和骨湯拉面,所以在這個周期,味千和麥肯一樣,它們可以飛快地進入新的市場去收割那些從未吃過日式、美式食品的消費者。

2010年,日式、美式快餐的增速到達了頂點,市場開始變化了,一是國內品牌逐步崛起,二是90后、00后不再對日式、美式快餐著迷,雖然“外來食品”這個標簽之前代表著品質感和趣味性,但到今天,這個紅利已經沒有了。

以麥當勞為例,它意識到生產結構發生了改變,于是它的戰略開始改變,一是價格下沉,二是品質上移,三是客群結構升級,它不再專注于小孩子,而且那些以前愛吃麥當勞的小孩子也長大了。

這時候,我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兒,小時候愛吃麥當勞的人,長大了因為麥當勞聚焦年輕人,所以他們長大了也愿意繼續吃,而小時候不吃麥當勞的人,他們長大了發現麥當勞是成年人的餐廳,于是他們也愿意來吃。

在這場肉眼不可見的市場劇變中,賽百味、漢堡王們因為基本保持不變,導致了它們的份額持續下滑,由此看來,味千其實并不孤獨,從市場看,勇于改變的品牌很少,而不變的品牌卻很多。

戰略變與不變的衡量標準之二:企業能否在市場變化或者自身變化中升華自我?

關于大公司為什么會消亡?柏唯良教授提了兩個觀點,一是大公司的準則很奇怪,你不會因為做了和別人一樣的事導致虧錢而被開除,但你一定會因為做了與眾不同的事導致虧錢而被開除,就是因為和光同塵代表安全,標新立異代表危險,所以創新被泯滅,改革被扼殺。就是這樣,大多優秀的企業在不變中失去了多變的市場。

二是那些已經經過驗證、卓有成效、讓你成功且實施多年的策略,往往是這些因素難以改變成了企業消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說,大多優秀的企業往往死于過往的輝煌。

筷玩思維認為,創新與改革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兩者缺一不可,不過,創新的重點在于創而不是新,改革的重點在于革而不是改。無論創還是革,結合起來就是先破而后立,光有破沒有用,還要有“立”。

典型的案例來自于亞馬遜,早期時,亞馬遜的核心業務是圖書銷售,在亞馬遜決心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時候,貝索斯把負責圖書銷售的凱賽爾調到kindle部門,貝索斯對他說,“你的工作就是干掉你(過去)的生意,你的目標就是讓所有賣紙質書的人都失業?!?/p>

就是因為破了過去最大優勢的圖書銷售,再用kinidle將新的突破口立了起來,亞馬遜才得以在多變的市場逆流而上。今天回過頭看,在投資未來這件事兒上,華為和亞馬遜非常像。

回到餐飲業,這樣的案例也不少,比如說創于1972年的鼎泰豐是如何從老字號升級為年輕人喜歡的品質餐廳呢?支持鼎泰豐先破而后立的關鍵因素就是它將“匠心可視化”了,在管理上,鼎泰豐將SOP升級到SQP,用大白話說,就是將標準化操作升級為標準化質量,同樣是標準化,重視操作和重視質量有著天壤之別。

西貝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使命改變中崛起,2010年,西貝將西貝莜面村改為西貝西北民間菜,再之后西貝又將這個定位改為西貝西北菜,不久,西北又升級為西貝烹羊專家,再到如今,西貝重回最早之前的西貝莜面村,在經歷數次定位更換期間,西貝的人均一次又一次地往上走,它的品牌熱度和門店數包括營收也一次又一次沖破天花板。

鼎泰豐是現象級案例,西貝也是現象級案例,麥當勞等的定位升級同樣也是現象級案例,問題是同樣具備優勢的味千拉面,為什么它就無法成為現象級的案例呢?

至于變還是不變,到底要不要改革、要不要創新,對于“骨湯拉面”、“日式文化”這兩個標簽,味千應該如何應對?這得看味千的下一步動作了。

結語

味千的價值觀包括了健康、創新、匠心等,如果從美味、健康這方面看,在快餐領域,我們可以將味千和真功夫歸為同一類,即使真功夫也是通過供應鏈來配送的大眾快餐品牌,但在湯的呈現上,真功夫將烹飪交給了門店,而味千認為,只有小作坊才在門店熬湯。

回到味千的發展歷程,它1996年落地、2007年上市,到了2010年,這是味千最為輝煌的十四年。這段輝煌讓味千產生了一種強大品牌力的錯覺,這才導致了2011年骨湯門之后,味千做了兩件事兒,一是2012年的產品漲價,二是將重心離開主品牌而去發展其它品牌。

這是兩件比較有趣的事兒,一是味千遇到問題,企業的戰略居然是用漲價來消耗品牌方與消費者的親密度;二是味千遇到了問題,企業的重心居然能轉移走,所以說,味千今天還能在全球有800多家門店,可見它的品牌力是真的很強大。

2018年,拉面女王潘慰表示未來要將重心回歸味千,再到其做客《中國經營者》欄目披露的營業額回暖......

筷玩思維

772

文章

2511397

閱讀量

筷玩思維致力于成為餐飲上中下游產業鏈從業者啟迪思維的入口級媒體,運營僅3個月便獲得多家產業資本數百萬的天使輪融資,整體估值近億。交流請加微信:15650737218。

最新文章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