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不斷進化的共享廚房,它的無邊界,會是盒馬嗎?
筷玩思維 · 2018-07-05 11:46:22 來源:紅餐網
盒馬最開始出現時,被稱為“怪物”、“四不像”。不像,是相對于現有的存在及認知而言的;怪物,換個說法就是新物種。有誰規定“超市”必須這樣開、那樣開嗎?不墨守成規的,還有美團的無邊界,不給自己設置條條框框,所有的行為、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生態鏈,補足自己生態鏈上的短板。
那么,共享廚房的無邊界呢?或者說共享廚房的升級迭代又將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不久前,食云集聯手氪空間,為聯合辦公空間提供餐飲服務,是不是代表了共享廚房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呢?
帶著上述這些問題,筷玩思維嘗試著從行業的層面、戰略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共享廚房的升級迭代。
外賣商戶的升級迭代倒逼著共享廚房的升級迭代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共享廚房的升級迭代幾乎是和外賣商戶的升級迭代同步的。當然,這也不奇怪,共享廚房原本就是為(外賣)商戶服務的,兩者之間可謂是榮辱與共。
1)、早期共享廚房的理念很樸實:外賣市場的火爆,催生了不少做外賣的商戶。商務區外賣需求量大,但門面房難找租金還貴,那么,為何不在商務區找一個相對較偏的地方,做一個外賣商家的聚合呢?反正外賣對門面沒有什么嚴苛的要求,地方偏,租金便宜,成本也就更低。
而早期的外賣商戶更是把“偏僻”兩個字發揮到極致,“偏”的只有配送員才找得到。當然,這種店我們稱之為“黑作坊”,遲早是要關門另覓出路的。
因此,大量的外賣商戶需要一個相對便宜又合法的經營之處,所以,共享廚房的誕生可謂是水到渠成。這時候的共享廚房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主要是基于門店的地理位置(物理性質)為(外賣)商戶提供服務的。
2)、隨著競爭加劇,外賣越來越不好做了。主要依靠門店的地理位置為外賣商戶提供服務的共享廚房,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外賣商戶存活率不高,存活期不長。
通俗點說就是,外賣商戶一茬一茬地換,以致于“招商”成為共享廚房的主要工作內容。
培育(孵化)或說吸引有競爭力的外賣品牌,便成為共享廚房優先考慮、優先解決的問題。
那么,什么樣的外賣品牌,才是有競爭力的呢?比如說,入駐吉刻聯盟的“哈林牛蛙飯”。據公開資料顯示,哈林牛蛙飯2年只賣1道菜,4個人14平方,日均營業額1萬左右。此外,還有“曼玲粥店”等等。
這些新銳的外賣品牌有什么特點呢?競爭力又體現在哪里呢?我們簡單地概括一下,特點主要表現在:聚焦單品,做極致爆品,單品突破,再做單品的品類延伸。競爭力主要體現的就是兩個字——效率,標準化的成品或半成品,出餐速度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筷玩思維之前刊發的文章。
優質商戶是人見人愛的稀缺資源,人家憑什么就會入駐你的共享廚房呢?迎娶鳳凰,你就得有吸引鳳凰的實力。換句話說,有競爭力的外賣品牌倒逼著共享廚房升級迭代,不升級迭代,就無法培育(孵化)吸引有競爭力的外賣品牌。
共享廚房的升級迭代,首先體現在對“數據”的采集分析及運用。比如食云集推出的共享廚房2.0版本其實就是數據門店。
用數據而非經驗驅動,意味著從粗放式經營到精細化管理的跨越,體現的是共享廚房的綜合經營實力和競爭力。形象一點說,就好比給炸彈裝上了“精確制導”。沒有“精確制導”,炸得中炸不中,全靠經驗和運氣。問題是,誰家的“炸彈”不是有限的?誰不希望自己的“炸彈”一投一個準呢?
讓數據說話,比如說,選址:那么,我們就要有“人”的數據,周邊有什么樣的人?外賣叫的多不多?平均客單價多少?還要有品類的數據和商戶的信息,現在周邊有哪些商戶?有什么特色?什么品類最好賣?訂單高峰期的時間段和訂單密度?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這個地方能不能租下來做共享廚房,商戶有沒有生意做?要做哪些品類?要招什么樣的餐飲品牌?堂食和外賣的合理比例是多少?需要什么樣的品類組合和規劃……
共享廚房的創業者都希望自己的“炸彈”投出去以后,能炸得準、炸得響。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
“數據”之后,共享廚房又將如何升級迭代呢?或者說,共享廚房的無邊界,會是什么呢?會是盒馬嗎?
共享廚房的無邊界,會是盒馬嗎?
如果盒馬把共享廚房視為競爭對手,對于共享廚房來說,其實不是件壞事兒:能被巨頭視為對手,至少證明你的實力能量不容小覷。反過來說,把巨頭視為競爭對手,才有成長為巨頭的可能。
所以,分析巨頭的動態及其背后的邏輯,或許可以幫助共享廚房更快更好地升級迭代。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我們也可以把共享廚房看成是縮小版的“盒馬”。
盒馬今年年初曾宣稱要打掉美團一半估值,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盒馬的APP(盒馬是流量,APP是信息傳遞與交換以及支付的工具,對標的是美團外賣平臺),加上供應鏈優勢(體現在品類及品質上)及攜手近200家知名餐飲品牌(供給方,優質有競爭力的餐飲品牌),加上自建配送(可以做聚合配送,發揮單點對多點的配送優勢,降低配送成本)。
我們將會看到的是,單個盒馬店在它所能覆蓋的3到5公里范圍之內,對現有的以外賣平臺為主導的外賣體系發起最強而有力的攻擊。如果以外賣平臺為主導的現有的外賣體系沒有競爭優勢,那么,流量和配送到目前為止,還主要依賴于外賣平臺的共享廚房,又該何去何從呢?
而近期盒馬與大潤發的合作,給我們傳遞了一個更加清晰的信號,那就是對供應鏈資源的爭奪。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餐飲供應鏈資源,我們知道,供應鏈資源最大的用處,就是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優勢,從長期來說,是可以轉換為競爭的優勢。
當然,美團也沒閑著。美團近期推出了“小象生鮮”,作為“親兒子”,自然享有美團的流量及配送優勢。
我們嘗試著打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方:假如美團的“小象生鮮”開到共享廚房的旁邊,那么,在流量及配送運力總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美團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嗎?如果做不到,如果美團為了“親兒子”,而打壓共享廚房的流量及配送,那么,對于流量和配送主要依賴于外賣平臺的共享廚房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
其實現在超市、購物中心很多,競爭也非常激烈,為什么盒馬會受到如此眾多的關注呢?是盒馬的地段好?設計裝修有格調?有新零售的標簽?還是有餐飲生鮮果蔬等業態?其實都不是!餐飲生鮮果蔬早就是超市的標配,地段裝修有的超市也不比盒馬差,線上線下智能收銀誰沒有?對數據的分析和利用誰不知道?那為什么唯獨盒馬能脫穎而出呢?
光看表面學到的永遠是皮毛,盒馬的深層邏輯是:盒馬APP的強大的流量入口(線下場景引流線上,線上流量反哺線下),加上盒馬超市(基于強大的供應鏈整合優勢構筑的線下體驗場景),加自建的配送團隊,進而打造了一個覆蓋3到5公里的超級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和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區別是:淘寶的供給方(商戶),他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點組織生產,通過淘寶電商平臺及物流,賣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而一碗在云南某地現做的過橋米線,想賣到10公里以外都懸,更別說賣到北京上海。要賣到北京,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北京落地,在北京有個生產的點或者說巢。
淘寶電商平臺是由淘寶APP,加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供給方,加上物流,這三者共同合作完成的,電商平臺不需要也不可能為供給方提供生產場所。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和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區別是:最少它的餐飲供給方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生產,然后賣遍全球,它只能賣到以它那個點為中心的方圓3到5公里區域范圍。
所以,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要為它的供給方提供一個點,一個落地生產的“巢”——盒馬超市就可以被看成為為它攜手的近200家知名餐飲品牌,提供的落地生產的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生鮮果蔬”,它也需要一個“點”,通過這個點,分發到周邊3到5公里的區域。這個“點”,只是不用來生產加工,名字也換成為“前置倉”。
淘寶電商的供給方是通過“賣到更多的地方”,從而達成更多的銷售,通過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而本地生活服務的很多供給方是通過“數據分析、供應鏈、配送”這三方面來降低成本。成本低才會有競爭優勢,而盒馬所能給予它的供給方的,恰恰就是這三方面的優勢。
一個盒馬超市可以覆蓋3到5公里,所以盒馬現在所要做的,就是跑馬圈地舍命狂奔。覆蓋的區域越廣,注冊的用戶越多,用戶體驗越好,盒馬離本地生活服務這個超級平臺就越近。
當商戶進駐盒馬,到盒馬開店,就意味著能掙錢時,盒馬的檔口就是“黃金地段”,盒馬所能創造的地產價值堪比萬達;當盒馬完成市場布局,或者說達到一定的市場規模以后,盒馬再向上游整合或說拓展供應鏈時,將會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供應商。
也許以后盒馬將會以很低的價格來吸引優質知名的餐飲品牌入駐——當它成為最大的(比如說食用油)供應商時,房租的收益或許可以忽略不計了。
也許讀者會覺得很奇怪,說的是共享廚房,怎么扯到盒馬頭上?為什么花這么多篇幅去講盒馬呢?因為,從理論上來說,從戰略的角度來說,共享廚房也可以是一個為周邊3到5公里,提供不僅止于餐飲服務的平臺。
共享廚房不一定就要、就能成為盒馬,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對盒馬的剖析和學習,幫助自己更好地升級迭代。
如果沒有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不能為餐飲品牌提供品質的背書,共享廚房本質上還是二房東
你有的,大家都有,這叫稀松平常;你有的,別人沒有,這就是競爭優勢。對于共享廚房來說,幫助商戶降低開店成本、試錯成本,每一個品牌的共享廚房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你能為商戶構建一個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生態鏈,而別家不能,那么,至少你就能建立競爭優勢。
做外賣甚至做生意的都知道,拉新很難,要付出相對比較高的成本,真正掙錢還是靠留存、靠復購。對于共享廚房來說也是一樣,把重心放在“招商”上,不如把重心放在為商戶構建生態鏈上,拉新不如復購。
換句話說,培育(孵化)和吸引優質餐飲品牌的能力,才是共享廚房的核心競爭力。
在共享廚房創業初期,它更需要的是和商業地產商談判拿地的能力、設計規劃裝修場地的能力、招商的能力、協調管理眾多商戶的能力……它需要的是一個電工,而不是一個思考布局的戰略分析師。畢竟在創業初期,跳閘經常有,而布局戰略等等,根本還談不上。這大概就是只開一兩家餐廳時,有廚師背景的老板會比研究品牌戰略的大師做的還好的原因所在吧?
當共享廚房開始跑馬圈地快速擴張時,就好比是餐廳快速連鎖化,這時候就需要更多的考慮諸如:品牌建設、生態構筑等等戰略性的問題。我們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
撇開規模體量等因素,共享廚房至少有一點是和盒馬一樣的:都是為餐飲品牌落地生產提供了一個“點”、一個“巢”。既然是這樣,那么,共享廚房能不能做一個大膽的假設:能不能以共享廚房為依托,打造一個本地生活服務的平臺呢?盒馬們走一線城市,我們可以走二線、三線城市。中國這么大,不會只有一個“盒馬”。
盒馬的基因體現在:品牌(流量)、數據分析運用、供應鏈、配送等方面。其中,數據分析運用、供應鏈、配送等方面對于共享廚房來說,更多的是涉及為餐飲品牌構架生態鏈的問題。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嘗試著只從“品牌”的角度,來簡單地分析一下共享廚房的無邊界。
品牌,品牌即流量。對于共享廚房來說,品牌知名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餐飲商戶而言,另外一方面是指對于消費者來說。
構筑好有利于餐飲品牌的生態鏈,讓更多的商戶知道,我到你這家品牌(某某共享廚房)開店能掙到錢,這就是針對餐飲商戶而言的品牌知名度。有金窩,不愁沒鳳凰。
我們平時習慣說,走,去大悅城吃飯,去萬達吃飯……再說詳細一點,我們會說去大悅城的外婆家吃飯。但很少會說,去外婆家吃飯,大悅城的。大悅城、外婆家都是知名品牌,但是,開在大悅城里的外婆家,換成消費者的語言一定是,大悅城的外婆家。
我們可以說,是“大悅城”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吸引了“外婆家”這樣的知名品牌入駐,另外一方面,“外婆家”又為“大悅城”帶來更多的人氣。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共贏。
那么,我們的共享廚房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知名度又如何呢?也許你會說我們專注于外賣,消費者只要記住入駐我們共享廚房的某某餐飲品牌就夠了。你也許沒有發現,這就是問題和危機所在:消費者只知道餐飲品牌,卻不知道共享廚房品牌,就意味著餐飲品牌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對它更有利、開出的條件更優惠的共享廚房。我憑什么到你這開店而不是別家?
如果共享廚房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有知名度、線下堂食場景,消費者的語言表達就會跟去“大悅城吃外婆家”一樣,會說去某某(共享廚房品牌)吃什么什么……
其實共享廚房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有知名度,更大的作用將體現在線上:為餐飲品牌尤其是還沒有知名度的餐飲品牌提供(食用安全及品質)的背書。
網上餐飲品牌(其實應該叫牌子)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看著就想流口水的美食圖片,消費者現在都知道,那就是僅供參考。那么,這個時候,在消費者認可某某共享廚房品牌的前提下,在具體的餐飲品牌之前,加上某某共享廚房的品牌,這就好比說:是(在)盒馬(買)的海鮮,是(在)蘇寧(買)的電器——是對消費者做出的食用安全及品質的保證。
那么,我們可以想象消費者會做出什么樣的優先選擇,畢竟,對于吃的東西,我們誰也不愿當“小白鼠”。
品牌即流量。如果消費者對我們的共享廚房品牌感覺還很陌生,如果我們的流量主要還是依賴于外賣平臺。那么,這句話就等于說,我們共享廚房的品牌還依賴于外賣平臺(品牌)。
如果沒有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不能為餐飲品牌尤其是還不太知名的餐飲品牌提供品質的背書,那么,不管我們為自己貼上多少讓人看不懂的所謂“新經濟”的標簽,從本質上來說,我們依然是二房東。
如果我們的品牌還依賴于別的品牌,這對于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都是最危險的。
結語
食云集聯手氪空間,為聯合辦公空間提供餐飲方面的服務。對于氪空間來說,聯合辦公空間需要餐飲這個業態。辦公室都是人,是人就要吃飯,就要解決吃飯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氪空間需要,所有人多而又集中的寫字樓都有這種需要。甚至于餐飲這個配套服務做得好,還可以提升寫字樓的出租率。
對于食云集來說,聯合辦公空間某種程度上氛圍類似于大學校園,具有一定的封閉屬性,不同的是,聯合辦公空間里坐著的人全是有消費能力的白領,而不是學生。
不過,綁定聯合辦公空間進行拓店也將考驗食云集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場景設計優化力、整合培育(孵化)優質餐飲品牌力等等,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把食云集稱之為“團餐”企業 ?。就像被譽為團餐新物種的荷特寶,在用餐環境、聚合餐飲品類、支付等方面做出優化,用“店中店”的模式為開發園區提供團餐服務。
那么,我們該說食云集是共享廚房呢?還是團餐呢?
像這樣的問題,想都不用去想,因為沒有必要去理會。
不給自己設置那么多條條框框,不墨守成規,無邊界,共享廚房的未來也許會是團餐,也許會是盒馬……
也許對于食云集、熊貓星廚、吉刻聯盟、黃小遞們來說,它們更想讓大家記住的是它的品牌。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