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高端餐廳推薦生意的前赴后繼,卡位賽、力量賽還是耐力賽?
王穎麗 · 2017-10-31 11:05:17 來源:紅餐網
對于“美食推薦”這個事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
大眾所喜好的口味的傳播,往往是靠食物本身來流傳,比如一道菜口味絕佳,于是靠其他人繼續按照方法做出來而流傳到其他地方、流傳到下一代,往往容易不見蹤跡;而從古代的《隨園食單》、近代的《米其林餐廳推薦》則可以看出,能夠以圖文形式深遠傳播的,大多都是精英們的口味。
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區隔漸漸消失了,一個“大眾點評”,就可以把所有市井小店、高端餐廳囊括。人們只需要點開APP,就可以知道這個餐廳的主打菜色、招牌菜、新推菜分別是什么。
但是,“大眾點評”終究是大眾的,難免信息過剩,內容魚龍混雜,如果是想找一家高級餐廳,恐怕不是最優選。
如今大眾餐飲浪潮之下,高級餐廳也早已變得非常親民,但是,同樣也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之下,高級餐廳依然不乏對美食有更精深的追求者在做,并且要比以往做得更好;這些餐廳必須要改變的,不是把自己變得中端一些,而是讓更多人愿意嘗試、喜歡高級餐廳的服務。
所以,針對高級餐廳、希望享用高級餐廳服務的那部分人群,一個靠譜、有格調的推薦服務商仍然有市場。這個市場一直有玩家,比如面向小眾的生活方式雜志、微信上的自媒體等等,整體競爭并不激烈,但并沒有讓參與其中的新星長久活得好。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已經獲得融資卻退出高端餐飲市場的Enjoy,以及背靠攜程娘家、正在攻城略地中的食美林。
筷玩思維認為,做高端餐飲推薦,只有一顆熱忱于高端的心是不夠的,如何背靠這個市場產生自己穩定的盈利模式,成為此領域參與者們一致的探索目標。
卡位賽:靠定位制勝
雖然如今的Enjoy已經基本脫離餐飲,但在高端餐廳推薦與折扣預定這個領域,如今依然沒有哪個平臺可以做到Enjoy當時的影響力。
Enjoy的成功,最初就是來自于獨特而精準的定位。2015年,潮牌的概念才剛剛在國內時尚界興起,大眾對于這個概念更是熱衷于嘗試和體驗。Enjoy找準這個點,以“高端餐廳買手”作為自我定位。
高端餐廳、買手,這兩個詞匯各自天然帶有品質生活的特質,對于老中青三代初涉、進階、資深級別的小資來說,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兩者連接起來,在餐飲界更是一股金光燦燦的清流。
越是精妙,越耗費巧思......Enjoy的這個定位來得并不容易,包含了創始人、前網易門戶副總編陳萌滄兩年多的試錯和思考。
從2013年初到2015年,陳萌滄帶領團隊,基于LBS打造的“飯本”這個美食推薦網站,在2年多里迭代了三個版本:1.0版對抗大眾點評,將社交關系融入,美食推薦主打基于社交關系鏈的UGC。
但好友推薦實在缺乏動力,2.0則加入了陌生達人的精選推薦,達人入駐并生產優質內容的PGC,初具精品推薦屬性;3.0更加突出權威推薦,UGC內容逐漸讓步于PGC內容,并加入商家的購買、團購優惠信息,這些功能定位,都是構成Enjoy定位的準備。
Enjoy一誕生,就以精選限量美食電商的角色出現,精美的圖片、出彩的文案,對城市中高端收入人群來說,是一個與大眾點評絕不在一個意義上的存在,提供的嚴選、精致的產品與服務的理念和運營,迅速俘獲了在飯本積累下來的絕大多數用戶,具備了完整的盈利模式,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可惜在獲得融資后,Enjoy漸漸放棄了餐飲。
后來者鮮有出現,而另一個定位不同、切入不同的玩家出現。2016年5月25日,攜程正式發布旅行美食獨立品牌“食美林”(Smilin,后改為美食林),是首個符合華人口味的旅行美食推薦指南。對標“米其林”,從旅行目的地角度切入,是其獨到之處。
而本質上,還是老酒裝新瓶,關注的更多是當地高檔餐廳,推薦也都是基于美食屆的權威人士,對抗的仍是以大而全統領美食評論行業的大眾點評。
與Enjoy不同的是,美食林以推出榜單為主,做的是純信息服務,據稱一直都不會涉及支付和交易;在具體運營上則突出專業性,通過1.5萬名美食獵人、500名專業評委、17位理事會成員、編輯團隊等組成餐館評審及推薦機制。
因為有米其林在先,這種推薦餐廳的方式并不新鮮,借助米其林此前的市場教育,美食林天然帶有高端餐飲榜單的屬性。背靠攜程“不差錢”的美食林,最近還是推出了餐廳預定服務,通過美食林平臺可以預定高級餐廳買一贈一訂單。
力量賽:靠平臺運營取勝
除卻支付環節,推薦高級餐廳、輕奢餐廳的具體細節,是服務平臺軟實力的集中體現。而從商業模型上來講,推薦即引流,如何有效引流是高端餐飲服務的主要任務。
美食林有雙重引流任務:一個是為母平臺攜程引流,通過攜程訂機票酒店的用戶可以在同一個APP里預定當地餐廳;另一個才是給商家引流,聚合優質商家,把攜程的有效流量帶入到推薦餐廳的頁面。
而旅行者心目中期待嘗試的當地餐廳,不光有美食家推崇擁有極致美味的高級餐廳,也有當地人經常消費的具有生活氣息的小館子,甚至街頭人氣美食,來一起組成旅行體驗的豐富層次。這就讓美食林推薦的餐廳層次更多,形成的干擾也越多。同時攜程強調不對入榜餐廳進行任何經營性行為,入榜餐廳必須“避嫌”不能被當做引流對象,對于用戶來說又少了一部分吸引力。
Enjoy就很簡單,給預設的高端餐廳商家引流。
為了保證推薦質量,Enjoy也免不了要特別注意專業性和權威性,但卻沒有太大包袱,只需要聯合權威機構、媒體就可以實現。比如其曾推出“和食季”系列專場活動,國內權威日文生活雜志《Whenever ?北京》召集5位專業評委及2497名在京日本食客共同投票,甄選北京最地道的日本餐廳。
Enjoy還可以通過品牌跨界合作方來推薦餐廳。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前期宣傳時,Enjoy將特定餐廳包裝成線上專場供用戶搶購,用戶到店消費時即有機會獲得由可愛的小道童送上的“清修食盒”與全球首映式門票。
另外,名人飯局也是Enjoy重點運營的方向之一,設計用戶在高檔餐廳與知名歌手、作家、明星企業高管及攝影師、獨立出版人、時尚教主、話劇演員、創業家們面對面享用“專屬午餐”。這種合作飯局利用名人的影響力和高品質餐廳的定制菜單,極大激發用戶除了吃以外的好奇心,并形成強粘性。
曾經有人概括出了Enjoy的一個核心價值——說服,即引導用戶做出決策,這也是Enjoy真正的商業價值所在。Enjoy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對用戶進行激勵,一定比例的優惠+更豐富的生活體驗,讓高端餐飲的高昂消費不再那么難以接受。
而對于任何一個涉及支付、消費的高端餐飲推薦服務平臺而言,讓用戶容易決策,在社交媒體途徑展示更夠逼格,有更豐富的體驗,并且比原價便宜,都是直接影響用戶留存的重要方面。
但這種聚合推薦方式的問題是:推薦的總量比較小,進行有目的性的搜索得到的結果相對更少;頻率不能固定,用戶連續兩天來看可能看到的是同樣的內容。
耐力賽:與體力和時間競爭
還有一個問題是,Enjoy的盈利模式雖然完整,但難以形成規模化,高端餐廳的高價值、高附加值、高期待等特性,讓每一個活動的落地,Enjoy都需要在內容、組織、售后服務方面比一般推薦平臺更多的付出。
同時,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選擇有品質的生活導購平臺,大平臺們也都盯著消費方式升級的檔口。Enjoy不得不在C+輪3000萬美元融資后,在具備實力之前放棄了相對于其他標準化商品更復雜的餐飲業務,也是自己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反而沒能如期成為在中產階級消費升級領域中領軍的買手模式平臺,而被其他新興生活方式類網購平臺如小紅書、黃小廚等所淹沒。
據筷玩思維查閱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6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獲取餐廳信息渠道中,“美食類網站或APP”以40.3%的占比排名第一。美食推薦平臺背后一直潛藏巨大商機,高端餐飲雖然體量小,但對于“推薦”這個事要求更高,吃頓飯花了那么多錢,誰都希望自己的錢花得物有所值。
但目前看來,前景并不樂觀。唯一探索商業化形成雛形的Enjoy不做了,遠離餐飲做起了美酒甜點加家居雜物電商;攜程“美食林”處在盈利為重還是不重盈利、與大眾點評對抗還是與米其林對抗的雙重矛盾中,徘徊不前……
高端餐飲推薦的商業化依舊回到了靠傳統生活方式雜志、自媒體推薦的低層次階段,后面的比拼還將怎么打?破局者也許正在路上。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筷玩思維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