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如何讓中華小籠包開遍全球?核心秘密全在這
小力 · 2017-08-03 13:59:05 來源:紅餐網
鼎泰豐DinTaiFung于1972年成立,從四張桌椅開始賣小籠包,后來轉型成為小吃店,臺灣信義店是鼎泰豐的第一家門店。鼎泰豐堪稱是在全球化擴張和高端連鎖中最成功的中餐點心品牌。
1996年,其在日本開設第二家門店,這次和日方的合作,也成了鼎泰豐引入日本精益管理制作理念的契機,成為之后企業的核心基因;
2000年,鼎泰豐在臺灣、日本、美國共有6家門店,并在同年建立中央廚房;
2001年,鼎泰豐首次進入中國大陸;
2014年,全球第100家門店開業,版圖覆蓋到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多地,成功的把中國傳統點心小吃帶到了全球。
圖為鼎泰豐創始人楊紀華先生
鼎泰豐的成功,離不開各方面的精雕細琢,包括劇場式的360度消費體驗、“剛剛好”的服務、高回報的人才進階培訓體系等等,但今天,筆者將主要從運營的角度,來具體分析鼎泰豐成為全球中餐代表的成功要素。
1)、DPS精確系統,鼎泰豐運營的靈魂
2)、SQP標準質量流程,運營執行的標準
3)、現場數據3D主義,運營效果的評判依據
“開連鎖餐廳,考驗的并不是該有多好,火候掌握多好,而是要建立運營的流程和制度,這才是驅動一個企業持續成長的核心動力。”王品創始人戴勝益曾如此表示。
對于一家跨區域的連鎖餐飲品牌,最終所有的顧客體驗都仰仗扎實的底層建設。鼎泰豐,也是如此。
鼎泰豐運營的靈魂:DPS精確系統,從餐飲服務業到精密制造業
DPS是DinTaiFung Precision System的縮寫,直譯成中文就是“鼎泰豐精確系統”。
在鼎泰豐的門店后廚、辦公室各個地方,都經常能看見“品質是生命,品牌是責任”的標語。鼎泰豐人把產品的品質視為在行業中立足的命脈,也在執行的過程中形成了追求精確的DPS思考。
以鼎泰豐招牌小籠包的制作過程為例,被拆解成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相應的精確標準,下一步的操作人員也是上一步的質量檢驗員。
第一步:下劑子,每個面團都需要過秤,重量在5克;
第二步:搟皮,直徑為6.5厘米,需要用模型來比對尺寸,劑子重量不對就會影響搟皮,所以也對上一步人員進行核查;
第三步:包餡,內餡為16克,同樣包餡人也是搟皮的復核者,檢查皮子的好壞;
第四步:捏餃子,黃金比例18褶,交由最終的組長進行品質檢查。
與其說鼎泰豐是餐飲服務業,更不如說它是精密制造業。
每一道菜的火候、烹飪步驟、調味劑量,都要精確執行。這是鼎泰豐在運營層面,從理念上就和大部分餐飲企業所不同的核心體現。
對于做菜烹飪,鼎泰豐把它看做是一門物理學;對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搭配,鼎泰豐把它看做是一門化學。在后廚里,主廚不是隨性發揮的藝術家,鼎泰豐要求每一個操作人員都有一種科學精神,電子秤、溫度計、鹽度計、計時器都是后廚最常見的基本工具,最終都是為了確保出品的一致性。
除了每個工作站內部,有著精確的操作規范和完善的流程之外,鼎泰豐各個部門團隊之間的配合也是始終秉承著DPS的理念。
曾經有一位在鼎泰豐供職多年的高管,形容企業內部的運營就好似一部交響曲。各個部門就好像不同的器樂區,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和責任;標準的流程就好像是交響樂團的樂譜,告訴各個部門應該在什么時候上場演奏;聲部之間除了完成自己的既定旋律之外,也彼此進行著大量的溝通和相互合作,最終彼此配合,達到和諧的統一。
鼎泰豐的總部和中央廚房,每天就像一個不需要指揮的交響樂團一樣,各自按照著正常的流程進行運轉,同時注意和供應商還有門店端的銜接配合。
鼎泰豐運營的執行標準:從SOP到SQP、從過程監管到結果導向
SOP相信諸位連鎖餐飲人不會陌生,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操作流程,是大多數連鎖餐飲企業在規范流程操作時運用的執行方法。然而,在鼎泰豐被廣泛推行的則是SQP,一個字母的差別,把Operating(操作)改成了Quality(質量),這其中有什么門道?
事實上,SOP在許多餐飲企業的執行過程中,經常變成形同虛設的紙張文件,被遺棄在一角,沒有被嚴格遵守。一方面固然有執行力度不夠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的確發現在不同的情況下,沿用同一套標準流程,可能恰恰會適得其反,無法得到“標準”的出品結果。
鼎泰豐也執行過SOP,但他們發現出品質量經常還是會受到門店現場濕度溫度,或者季節食材大小不一的影響,無法達到精確標準的出品。于是修改了SOP,升級成為SQP方法論,從對操作過程的標準化,轉變成對于出品質量的標準化。
看上去有點咬文嚼字的感覺,但實際上背后體現的是總部經營者和門店操作人員,兩方在思維上的根本轉變。SOP在于過程管理,人們只對步驟的執行負責,不對最終的出品結果敏感;SQP重在結果管理,為了達到標準一致的出品,一線人員可以提出修改方法,經過驗證之后,重新迭代操作流程。
一個例子發生在鼎泰豐在臺灣開設的第二家分店。在第二家門店忠孝店剛開業時,有客人抱怨招牌產品原盅雞湯不夠熱,門店重新換一盅之后,發現還是不夠熱。
回顧對于標準流程SOP的執行,雞湯都是在中央廚房制作的,然后分別送到門店,再由門店加熱20分鐘后給客戶。為什么同樣的完整執行了SOP,在第一家信義店可以做到完美的溫度口感,但是在忠孝店就變成顧客反映不夠熱?
最后調查發現,原因在于忠孝店因燃氣管道問題,輸出量不夠,導致同樣加熱20分鐘,實際卻熱能不足。有鑒于此,鼎泰豐由SOP改為SQP,所有的操作流程最終都對出品質量負責。雞湯的加熱用溫度計來進行測量,確認達到85攝氏度才可以。
從過程的標準化,到對于出品結果的一致性管控,鼎泰豐依靠SQP的升級標準,完成了在各個國家不同生產環境下,仍能保持統一出品的成果。
鼎泰豐運營的評判依據:現場數據3D主義,從拍腦袋到數據說話
所謂鼎泰豐的現場數據主義,就是指數據是評判運營效果的唯一依據。通過數據的分析來發現運營的問題,結合現場觀察,定位真正的原因。
3D是Data(數據收集)、Decision(分析決策)、Development(制定提升措施)。鼎泰豐內部一直推行用數據說話,通過數據分析來看清變化和趨勢,制定策略的方法。
傳統的餐飲企業對于運營效率的提升,單純奉行“一切都從現場找問題”的方法,但其實只關注現場的細節還遠遠不夠,或者說,一家小店這么管理還行,但幾十家幾百家門店,還需要通過數據說話、數據分析,來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每天上午九點的遠程視頻例會上,鼎泰豐各個門店店長都會基于數據,對過往的經營狀況進行工作復盤,典型的一些需要每天查看的數據指標包括:
1)、門店客流量
2)、當日營收(包括實際發生和預估之間的差距)
3)、各項產品銷量(包括產品的估清記錄)
4)、人員配比(服務人員/顧客數量、現場人員/營業額、工作日和節假日每個時段的服務員和來客數的比較曲線圖等)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鼎泰豐復興店的前廳位置重新排布,將原本36個固定的卡位換成了34個活動座位。這樣的運營改善也是以充分的現場數據為依據。
復興店發現活動座位由于可以根據現場情況靈活組合,翻臺率高達13次,但是固定卡座只有9次。基于這個數據分析,鼎泰豐決定對前廳座位重新設置,更換之后,座位總數雖然少了兩個,但因為組合靈活性變大,使得整體翻臺率得以提升,營業額一天可以增加3萬臺幣(折合人民幣約6700元)。
餐飲行業已經邁過一開始的蠻荒時代,進入了深耕細作的精益化管理階段。在這個階段,數據對于餐飲企業就等同于黃金貨幣,對于數據的合理運用可以成為在現階段競爭的有力武器。
結語
借鑒微笑曲線,這個企業管理學和產業經濟學中常用的模型,我們不妨最后回顧總結一下鼎泰豐三項運營核心要素在其中的位置。
微笑曲線描述了產業鏈在研發、制造、品牌這三個不同的環節,各自所產生的附加價值。制造環節位于價值鏈的底端,研發和品牌則享有更高的附加值。
對于鼎泰豐來說:
1)、DSP的精確系統,或者說是一種意識,是這家餐飲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的立身之本,成為所有價值鏈環節的基礎;
2)、SQP的執行標準則幫助塑造形成了鼎泰豐的價值鏈微笑曲線,從創新商業模式、研發新產品、標準化制作到提供一致的門店服務、品牌的全球化擴張,都依靠SQP準繩來塑造整體的架構;
3)、現場數據主義則為鼎泰豐帶來了價值鏈的躍遷,借助現代科技和信息系統的運用,幫助鼎泰豐得以重塑價值鏈,在各個環節得到附加值的提升,從而打敗同行模仿者。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筷玩思維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