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規矩的外賣騎手都被餓死了:遲到一單,白干一天!
商業街探案 · 2020-09-10 09:56:27 來源:紅餐網
劃重點
1、送餐就是一個多米諾骨游戲,好多訂單在我們手里,系統把每個訂單的時間計算的特別精確,不允許你有任何延誤。只要有一份訂單遲到,后邊的所有訂單就全砸了,這一天我真的就白干了。
2、一般的交通事故,小剮小蹭,即使是對方全責,即使是我能拿到一些補償,我也都直接把車扶起來就走,也不用他賠償我,麻溜讓開,別擋我路就行。
3、我曾經遇到過大雪,寸步難行,走一步車一頓,都是咯吱咯吱的響聲,我辛辛苦苦不但沒賺到錢,我還被停工了三天,原因就是遲到訂單太多。所以,根本不存在“雨雪天氣,外賣小哥賺翻了”這種說法。?
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瘋狂刷屏,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外賣小哥生存現狀的關注。
逆行、闖紅燈、超速等等一系列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似乎已經成為 了外賣小哥的標配,但在外賣小哥的邏輯里:如果遵守了交通規則,我的訂單就會超時,即使不超時,我這一天也會少送好幾單,損失好多錢。
本期《親歷》聚焦外賣小哥群體,他們當中有人看到了那篇刷屏文章,但是卻沒有時間思考太多,也沒有任何反抗的想法:“玩誰的游戲,就得守誰的規則,每天嘟囔別逆行、超速,沒問題,但是不行啊,出餐要時間、路線計算失誤要時間、遇到突發事件要時間、天氣影響要時間,逼的你沒辦法,形成慣性,已經魔怔了,沒有用,不跟你廢話了,我得走了。”這是他們想法的真實寫照,以及,下面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口述人:小培
一個訂單遲到,這一天就白干,我們能不逆行、闖紅燈嗎?
作為外賣小哥,我們真的是分秒必爭。
說個小細節:
今年夏天,公司為了做宣傳,在我們戴的安全帽上面做了裝飾,看著很萌是吧,但這玩意非常影響我們的發揮。因為太大了,戴在腦袋上就特別“招風”,如果遇到逆風,騎車還好,但跑的時候就會產生阻力,影響我們的送餐速度。
甚至我覺得還有點安全隱患,這個裝飾在頭上,總覺得脖子上負擔重了,時不時想調整,在路上萬一扭脖子再扭到腰導致手把方向亂了,你細想……
送餐就是一個多米諾骨游戲,好多訂單在我們手里,系統把每個訂單的時間計算地特別精確,不允許你有任何延誤。
比如這份訂單是要求五分鐘送到,我用了六分鐘,多出來的一分鐘就會占用下一份訂單的時間,即使我下一份訂單,就是在五分鐘內完成,最終的結果也是遲到的。所以我只要有一份訂單遲到,后邊的所有訂單就全砸了,累計下來,這一天我真的就白干了。
說下我們的超時扣款規則,大家就知道我們為什么那么趕時間了:
美團的6分鐘以內扣40%配送費、6-12分鐘扣50%、12-18分鐘扣60%,18分鐘以上扣70%,餓了么的是5分鐘以內扣20%、5-10分鐘扣30%、10-20分鐘扣50%、20分鐘以上扣70%。
能看出來,只要遲到一點,一小半配送費就沒了,所以逆行、超速、闖紅燈真的就是常態。
逆行、闖紅燈,這都是我們的無奈之舉,送餐的過程,我沒有辦法去平衡時間和安全之間的關系,因為在我眼里,被扣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從路線規劃上來看,平臺的導航系統也是有些問題,比如不做單行線標記,不注明人行天橋,小路識別不準,進了小區導航就消失等等,更過分的是導航會按直線距離給你計算時間,沒有辦法,我們只能逆行,只能闖紅燈,所以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我有一次遇到了一個逆行的同行,他被右轉的一輛車撞倒了,車主也是一臉懵逼,他正常行駛,轉角突然沖出個電動車,根本來不及反應,后來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處理,外賣小哥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給站長打電話,平臺有給我們上3塊錢一天的保險,就正常走流程吧。
還有一次闖紅燈,我們那個站點的同事,急著搶3秒的黃燈,沖了過去,對面過來正常直行變左轉的一個沃爾沃女司機因為著急去公司上班,也沒打算避讓,直接撞翻了車,將我同事壓在了下邊,我們把人抬出來,就送去了醫院,車翻了,餐撒的滿地都是,這一幕真的是很心疼,但是訂餐的人完全不知道這背后發生的故事。
發生這些事故的原因,一部分是出在我們身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少接幾單來避免安全風險,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比如通常為了安全,我們都會戴耳機,以盡量減少看手機,但平臺會提示你,這個推單如果多少秒內不看,就會自動拒絕,拒單多了,平臺就不會給你派單了,那大多數騎手就都會選擇看,那你在行駛的過程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就會特別危險。
我就醫院門口聽到推單而這急剎車過,餐撒了一堆,最后的結果就是,那一天我全都白干,還自己搭進去了不少。
那篇文章我也看到了,但再多人討論又有什么用呢?玩誰的游戲,就得守誰的規則,每天嘟囔別逆行、超速、避讓,理解,但是不行,出餐要時間、路線計算失誤要時間、突發事件要時間、天氣影響要時間,逼的你沒辦法,形成慣性已經魔怔了。
口述人:海清
我被私家車撞了,對方全責,但是我沒時間跟他談賠償,只求他快點給我讓路
我趕時間趕到什么地步?那天我騎車在路上,并沒有逆行、超速,一個私家車停在路邊,不看倒車鏡,突然開了車門,我直接“哐當”一聲就懟上去了,還好速度不快,也就蹭破點皮。
按道理來說,他停在非機動車道,把我撞倒了,我按交規正常行駛,就應該他賠我。但是這種小剮小蹭,即使是他全責,即使是我能拿到一些補償,我也都直接把車扶起來就走,也不用他賠我,麻溜讓開,別擋我路就行。
我已經形成思維慣性了,我的餐和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我的眼里只有把餐準時送到。所以外界根本不能理解平臺隨時提醒我們要超時了的焦慮感。這對于很多快遞小哥來說,已經成了心病了。
為了趕時間,發生點小摩擦也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路上,我們經常會和公交車或出租車有一些問題,原因很簡單,搶道、搶時間。公交車太大且行駛在距離非機動車道最近的一條路上,經常別的我過不去,而且只要一停車,就下來一堆人,我如果不幸已經被別到了里面,就只能等著它開走,我才能再出發,因為后面也都堵上了,連退路都沒有。
(外賣小哥摔倒畫面示意)
另外還有出租車,他們是“招手停”,這種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少麻煩。去年冬天,我前面路邊有個人招手叫出租車,我身后的出租車一個加速就超過我,然后停到了我面前,為了躲避它,立刻急剎車,加上路面有點殘雪,我一下子就摔倒了,餐也灑了一地。
最可氣的是,出租車拉完人就走,他根本不會下車跟你道歉,幫我收拾餐品,最后的結果就是那一單我遲到了,接連影響了后面的好幾單,我還被罰款了。
另外還有一些客戶也著實氣人,有的人明明住三樓,但APP上的地址寫的是八樓,上八樓肯定要比上三樓費時間啊,等我到了八樓,電話聯系他,再下到三樓,這有時候就超時了,我都懷疑他是不是為了享受“超時賠付”,故意把地址寫錯。
還有一些投訴,跟時間沒關系,但確實很奇葩,比如我按照他的留言,把餐放到前臺,但是他自己最后忘拿了,把我投訴了,有的是因為商家做菜不好吃,他來投訴我們騎手,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收到的投訴理由是“不帥”……但是我又能怎么樣?
經常有新聞說“外賣小哥打架”,我自己本身沒打過架,但是我真的見過外賣小哥跟商家動手,最后動起了刀,起因很簡單:商家因為忙碌而遲遲不能出餐。
那是一家挺火的餐館,正常情況下,餐品就算不能在騎手到店之前完成,也要在到達后的15分鐘內做好,那個外賣小哥到了飯店,看到餐品還沒有制作,就和店家交涉。交涉完之后,自己就先去周邊取餐,15分鐘內回來,然而當他返回時,餐品依舊沒有制作,他又等了十幾分鐘,還是沒開始做。
迫于時間壓力,那個小哥點了制作超時,用戶也取消了訂單,但商家聽到后瞬間發了火。餐品制作未完成,雖然不會造成金錢上的損失,但是會影響他們在外賣平臺上的評分,最終會影響他們的排序。
老板認為外賣小哥這樣做會讓他的信用受到損失,所以態度非常差,兩個人嘴里就都不太干凈,后來又發生了一些推搡,店家隨手從后廚拿起菜刀指著外賣小哥說了一句:你信不信我砍你?
所幸沒有發生什么嚴重的后果,警察到場之后,只是對雙方進行了批評教育,但外賣小哥吃虧更多,他是實打實地錢被扣了,還要對后面延誤的訂單進行賠付。
口述人:大亮
雨雪天我們賺翻了?不被罰款、不被停工就謝天謝地了!
在我看來,超時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來自于惡劣天氣。平臺規定,雨雪天氣,專送外賣員不得以任何理由請假,盡管平臺會給于每單一兩塊的補貼,但這點補貼都不夠超時導致我們賠的。
一般雨雪天氣會導致訂單量會激增,但是你們體會過大雨天在路上騎車啥也看不見的那種感覺嗎?萬一前面有個深坑,有個障礙物,萬一騎得太快,摔倒了,又都白干了。
所以天氣的原因會導致我們速度大幅度降低,但這些損失平臺不會來承擔,說白了,只要天氣惡劣,我們可能一天連之前一半的收入都拿不到,而且超時訂單過多,還會被平臺自動扣等級,懲罰我幾天之內不能送餐。
我曾經遇到過大雪,寸步難行,走一步車一頓,都是咯吱咯吱的響聲,我辛辛苦苦不但沒賺到錢,我還被停工了三天,原因就是遲到訂單太多。所以,根本不存在“雨雪天氣,外賣小哥賺翻了”這種說法。
(惡劣天氣送外賣示意)
所以你說這些事兒怪天氣嗎?我覺得不是,關鍵是平臺是不是體諒我們。
我曾在某外賣平臺的地方站點工作,因為平臺瘋狂壓縮配送時間和配送費,我們嘗試過用停工來解決,但是人微言輕,最終停工無疾而終。
我們配送費的起步價是5-6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一度被壓到4塊,同等距離的配送時間也在逐漸縮短,曾經,3-4公里的配送時間是45-50分鐘左右,后來這個時間被壓到了40分鐘以內。最后,我們實在受不了了,我們這個站點的十幾個人商量了一下,就決定集體停工。
但是這個決定非常草率,站點的配送經理直接跟我們說:“你們不干,沒問題,我可以在平臺里記錄‘不接受行業規范’,系統把你們自己拉黑,這個行業有些數據是互通的,你們再也送不了外賣了。”
最后的結局就是,我們僅僅停工兩天,帶頭的人被罰封號7天。我們算了一下,七天的損失,可不是每單漲點配送費就能挽回的,而且還要冒著被行業拉黑的風險,所以我們很自覺地就妥協了,老老實實回來工作。
——雖然我不知道經理說的話是不是忽悠我們。
結語
算法的每一次響應,落到每一個外賣小哥的頭上,都如山一樣沉重。
《人物》的文章刷屏后,餓了么連夜發布《你愿意多給我5分鐘嗎?》的回應,開頭是這么說的:“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從這些外賣小哥的自述看,這話理論上沒錯,但把這事兒歸結為消費者愿意不愿意等,明顯有甩鍋的味道。
我們的人工智能還沒進化出自我意識呢,對吧?所謂的系統也好,算法也好,說到底是“規則”,而規則是人定的。對外賣平臺來說,你不能自己拿著一把刀,然后讓消費者做選擇題,選擇這把刀要不要砍下去。
應該傾聽這些外賣小哥故事的不是讀者,而是平臺。平臺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進行徹底的系統迭代,建立更精細化、更科學、更人性化的獎勵和懲罰機制。
系統是死的,算法是工具,管理者是活的。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