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食之西安回族手工面
唐博 · 2017-04-10 18:06:20 來源:紅餐網
我喜歡吃面條,每到一地,在尋訪清真美食的同時,總特別留意有什么特色面條。當我考察了各地清真面條之后,“中國四大清真面條”的概念立刻出現在我的腦海。這就是蘭州牛肉面、新疆拌面、河南燴面及西安回族手工面。我認為,其中西安回族手工面形式最多樣,口味最濃郁,做法最獨特,文化內含也最豐富。
如果我們將四大清真面條做一簡單比較,就能更直觀地體會到西安回族手工面的豐富性。河南燴面從口味到湯料已基本定型,變化主要體現在菜料的不同。蘭州牛肉面的口味與形式也已基本定型,并有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面條黃亮)的基本要求,所變化者是面條的八種形狀,即大寬、二寬、韭葉、二細、二柱、毛細、蕎麥楞等。新疆拌面的拉條子,是比較固定的模式,變化多在配菜上,如過油肉拌面、土豆絲拌面、大盤雞拌面等。相對來說派生品種較多,如爆炒蝴蝶面、炒面、酸揪片等。
西安回族手工面無論是面條形式、口味,還是做工技術及文化內含,都有其獨到的特色。如果說羊肉泡饃是西安回族最喜歡的美食,那么,手工面則是西安回族最常吃的家庭美味。在西安回族坊上,幾乎每一個回族婦女都能做一手地道的手工面,有些經營清真面館的回族小伙,其絕活也是手工面。
從形式上說,西安回族的手工面分三大類:干面條、湯面條及蒸炒類面條,每個大類下面,又能細分出很多面條品種。
干面條類中最著名的是傳統“然面”。然面的做法是清水和面(水溫是冬暖夏涼),夏天略加少許堿面。和成硬面團,餳二十分鐘至半小時,再用手和軟。揪成面劑子,一般一個劑子為一碗面,故劑子大小依食量大小而定。將面劑子揉成團,搟成鍋蓋兒大小,用刀離成約一寸寬的條,也就像皮帶一樣寬。這可能是全國面條類中最寬的面條了,難怪“陜西八大怪”將此列為一怪:“面條寬得像腰帶”。如果搟面時薄厚適中,則直接下鍋,如果略厚些,則下鍋前用手再抻一抻。煮熟后然面光滑筋斗,常年可食,根據季節的不同,選用不同臊子菜,一般有韭菜炒肉、韭黃炒肉、菠菜炒蒜苗、醋溜蓮花白等。然面因煮的面只放臊子菜不加湯故稱“然面”,因其面條很長,又稱為“長面”(相對于湯面的“碎面兒”),因和面時要用手反復揣較,故又稱“較面”。
干面條類中還有一次能搟十斤、八斤面團的,也就是用長一米多長的搟杖,一次搟成直徑一米多的圓形面皮,具體大小視搟面杖而定。搟好折疊后,用刀切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即可下鍋煮熟。過去,家里老少都有七、八口人,一次即可搟好一家人食用的面條。這是一種典型的手工面做法,現在一些小型面館還是這樣操作的。
還有一種扯面,即抻面或拉面。和成較軟的面團,揪成一碗量的面劑,搟成面皮,不用刀切,而是用搟杖壓成條形,再用撕成面條,下鍋煮熟。
湯面條中著名的是“碎面兒”。西安回族將“小”稱作“碎”,如“碎碗”就是小碗,“碎娃”就是小孩,“碎面兒”就是小面片。碎面屬于大鍋飯,前期工作也是用長搟杖搟成大圓形面片,待成形且薄厚均勻后,在面皮上撒上面粉,用搟杖卷起面皮,模放在案板上,用刀從搟杖的一頭劃到另一頭,將卷起來的面皮切開。然后將暴露出的搟杖移開,面皮即呈疊起來的長方形狀。這時用刀模切成一指寬的條兒,最后再呈45度角切成類似棱形狀。坊上人因其形狀給這種面片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雀舌頭。
從碎面兒還能派生很多湯面品種,如豆飯、米兒面等。豆飯是在碎面兒中加入紅豆即成,做法是提前煮好紅豆,撈出待用。等面條煮熟時,下入煮好的紅豆,然后再下菜稍子即成。米兒面一般不是專門加工大米,而是家里如有吃剩的米飯,在碎面煮熟時,下入米飯粒攪勻,順手即可做成米兒面。由于這些做法是西安回族傳統的面條技藝,盡管其時間無法考證,應該最少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其名稱也已相對固定。如豆飯與米兒面,其實都是碎面兒加入制熟的紅豆或大米,但習慣將前者稱為“飯”,將后者稱為“面”,如果在這里將兩個字混用,坊上人就會聽著別扭,也會因此認定你不熟悉坊上飲食文化。
除了上述干面與湯面外,西安回族最有特色的面條還有“籠面”與炒面。籠面是將切好的生面條與烹炒的菜一起用籠蒸熟而得名,過去只在家庭制作食用。現在籠面作為一款西安清真小吃,在小吃店常常可以吃到。由于口語中將“籠”讀轉成“LU”音,故在寫招牌時,都寫成了“鹵面”。其實西安回族“籠面”與非清真的鹵面是不一樣的。炒面大家應該都知道,這里就不贅述。 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紹了西安回族有代表的幾種面條,如果詳加分析,西安回族的手工面條還有非常的內容與文化蘊含。讓我們走進回坊,要一碗手工碗,慢慢地品嘗吧!
2009年10月19日(文/白劍波)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