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飲食風情
唐博 · 2016-11-02 14:03:47 來源:紅餐網
陜南的漢中、安康和商洛我都去過,待的時間長短雖不一樣,可對三地的吃喝文化還都知道一些。
陜南處于我國內陸腹地,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同時又位于我國東西部分界線西部一側,屬南北東西交界地帶。北有秦嶺,南有巴山,中間是漢江和丹江盆地。除同關中平原相鄰外,又與河南、湖北、重慶、四川和甘肅接壤,形成了南北薈萃,東西交融的特征和明顯的“邊緣性”。整體來看,山地為主,交通不便,具有相對的封閉性,也正因如此,又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這獨特性主要呈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愛吃豬肉
陜南雖然豬、牛、羊、雞、鴨、鵝和水產都很豐富,乃至野雞、野兔之類都有,也什么肉都吃,但最喜食的還是豬肉。當地俗話有“三天不喝豬湯,心里燥得發慌”的順口溜,形象生動地說明陜南人對豬肉的偏愛。的確,陜南無論是平川還是山區,農戶家家都在養豬,但養豬不是為了賣錢,而主要是自己食用。每逢臘月二十三日之后,一般農家都要殺“過年豬”,一時吃不完,或腌或熏,加工成“臘肉”,長年保存下來,供四季隨時食用。對于肉食的烹制,山、川人也大不相同。山里人吃肉,注重實惠,并不看重味道,講究肉塊要厚要大,甚至一塊肉可以蓋滿碗口,俗稱“梳子肉”、“扛子肉”,每塊肉是在一兩以上重。這種吃法,常常使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望而生畏,不敢動筷,但對當地人來講,則覺得這樣吃十分過癮,也才能表達待客的厚道和誠意。城鎮和平川人吃肉相對講究,蒸、燉、燒、烤、煎、炸、烹、炒等方法多種多樣,并注重輔料搭配和味道。
二是嗜食辛酸
辛辣是陜南人飲食特征之一。人們都以為陜南菜辣椒、芥末和蔥姜蒜用的多,便產生了陜南辛辣的印象。從現象看,陜南菜與辛辣確有緣分,但稍微深入觀察,就會發現陜南菜的核心不在辛辣,而在于辛香。就以用辣椒、芥末和蔥姜蒜較多的菜肴來講,用干辣椒是香辣,用紅油是油香辣,用青辣椒是清香辣,用芥末是沖香辣,用蔥姜蒜是芳香辣,用洋蔥是甜香辣。這正好驗正了《華陽國志》所說秦嶺之南“好辛香”結論的正確。酸更是陜南飲食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陜南人還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站立不穩)的形象說法,證明陜南人嗜酸的程度。但是,這種酸,不同于醋酸,而是腌菜、泡菜和漿水菜的酸。在陜南,幾乎家家都有腌菜缸、泡菜壇和漿水菜盆。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酸菜,諸如攪團、漿水面都要漿水菜相佐。吃米飯的各種炒菜也要腌菜、泡菜或漿水菜來作配料,還有像酸辣雞丁、酸辣肚片、酸菜魚等大菜也少不了漿水菜、腌菜和泡菜。
三是喜歡飲酒
陜南人愛喝酒是出了名的。當地俗話謂“有酒不怪菜”,意思是只要有酒,什么菜都行,即便弄幾根生辣椒,照樣可喝酒。山、川人喝的酒有區別,城鎮人多喝瓶裝酒,城固特區、三糧液等任意選擇。山區人多喝自烤自釀的玉米酒、大麥酒、高粱酒和柿子酒等。平時幾乎家家都有一缸酒,以備年節和來客之用。一般農家一年要喝酒在百斤以上。飲酒也有一定講究,平川人第一杯酒要敬給老年人或長者,然后依次斟酒。主家成員凡能端起酒杯者,都要上陣敬酒。山里人喝酒豪爽得很,多用大土碗盛酒,常常是一醉方休。
四是好客熱情
陜南民風淳樸,非常注重待客的飲食禮儀。凡親朋來訪,必盛情款待,以家中最好的東西接待客人。若家境貧寒,也要東借西賒把客人招待好,所謂“窮過日子富待客”。許多地方親友進門,首先沏茶,再燒碗甜酒(醪糟)煮雞蛋,或一碗荷包蛋,隨后便張羅正餐。正餐很豐盛,往往四、五盤菜,酒則是不可缺少的。若是紅白喜事,更是排場。一般要事先精心籌劃,擬定菜單,殺豬宰羊,準備好雞、鴨、魚、蔬菜等食材。蒸、燉、燒、煮、煎、炸、烹、炒和涼盤,樣樣俱全。條子肉、方塊肉、米粉肉、滑肉、肘子、全雞、全魚及各種炒菜輪流上桌。直至客人吃飽喝足,桌面尚剩一大堆菜點,方肯罷休。
愛吃肉、喜歡酒、嗜辛酸和好客熱情,既是陜南人的飲食風尚,也彰顯出陜南人的獨特風格,那就是粗獷與細膩并存,豪放與文雅兼備,厚實與精巧共有。人常說:“文如其人”,其實,飲食也如人,粗獷、豪放、憨厚與細膩、文雅、精巧,不也是陜南人的性格嗎?(文/王子輝)
注:本內容為2010年在西安召開的“陜南菜現象研討會”發言稿。
本文為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