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的清真飲食文化特色(上)
唐博 · 2017-03-07 18:26:20 來源:紅餐網
我們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一個是絲綢之路,一個是清真飲食文化。
絲綢之路是一條溝通古長安和西域的經濟貿易路線,無論過去和現在,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對沿途城鎮居民,乃至國家的富強,都有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清真飲食文化呢?清真飲食文化橫跨伊斯蘭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二者交匯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清真文化。從伊斯蘭文化的角度看清真飲食文化,主要是伊斯蘭教關于飲食禁忌的一些規定。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研究伊斯蘭文化的學者和阿訇,不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研究吃的學問上。那么從中國飲食文化大典中看清真飲食文化,那更可憐,除了繼續羅列一些飲食禁忌之外,他們甚至不知道應該把清真飲食列在書的哪一章里,有的列入“民族菜”,有的劃入“宗教菜”。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穆斯林自己沒有重視自己的飲食文化,沒有自己的研究專業人才。研究清真飲食文化,必須具備最基本的伊斯蘭教基本知識和中國飲食文化基礎知識。如果再深一點,還要有系統的古蘭經、圣訓、教義、教法、阿拉伯語知識,還要有歷史、地理、烹飪學,最好還要有烹調實際工作經驗。這樣的人到哪里去找?這就是研究清真飲食專業人員很少的原因,沒有研究人員,怎么能有研究成果?
通過以上所述,大家應該能理解什么是清真飲食文化,以及研究清真飲食文化難點之所在。下面我們通過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的清真美食,分析其文化特色。
一、悠久的文化歷史
西安穆斯林有一種特色美食羊肉湯,從唐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居住在長安的穆斯林即開始食用,一直吃到今天。年年清真寺過圣紀,或家里過乜貼也都吃,這種羊肉湯叫“麥熱麥”(只能用西安回族方言讀,用普通話讀,即使西安穆斯林也不知道你讀的什么),有其音,無其字。明清年間,有穆斯林餐飲商人由于經營的需要,便起了一個通俗的名字“水盆羊肉”。但時至今日,但凡在宗教活動上,人們還是稱其為“麥熱麥”。
研究飲食文化的人都知道,但凡要研究一種小吃或菜肴,或烹飪方法,或烹飪典故,我們都喜歡在歷史典籍中尋找其出處。但清真飲食在歷史典籍中的記載,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除了明代書籍中有“回回食品”的記載外,幾乎再找不到清真飲食的蹤跡了。有一次我在閱讀阿拉伯語《布哈里圣訓實錄》時,發現阿拉伯的羊肉湯就叫“麥熱蓋”,一千多年,由麥熱蓋,轉音為“麥熱麥”完全有可能。
順著這條線索,我們又解到,當年,阿拉伯人把放干的阿拉伯大餅“胡卜滋”,掰成小塊,用羊肉湯泡著吃,久而久之,阿拉伯人還給這種美食起了一個名字叫“賽勒德”。先知穆罕默德就非常喜歡這種美食,當時,先知為了肯定阿依莎的歷史地位,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阿依莎超越所有的婦女,猶如賽勒德超越所有的食品。”
后來,阿拉伯穆斯林來到了中國長安,帶了阿拉伯美食“麥熱蓋”和“賽勒德”。經過一千多的歷史延續,麥熱蓋變成了水盆羊肉和麥熱麥,賽勒德變成了羊肉泡饃。無論名稱如何變化,穆斯林對這兩種美食的喜愛沒有變,細想起來,這是穆斯林在追尋穆圣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種遜乃。
與此相關的還有西安穆斯林的“饦饦饃”,其實就是阿拉伯語“圖爾木”的轉音,還有一種糕點“哈魯丸”,就是阿拉伯語糖果的意思,這種糕點目前在寧夏還有,只是名字一樣,做法不同。(文/白劍波)
(未完待續)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