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食:面辣子
唐博 · 2016-11-08 17:46:51 來源:紅餐網
每天上班的時候,要吃早點。有時候買幾個包子,有時候喝稀飯吃餅夾菜,更多的時候吃肉丸胡辣湯,心里總惦念,要是有賣面辣子的該多好啊。
面辣子不是辣子面,雖然輔料有辣子面。在陜西吃面辣子,還是蒲城最正宗。面辣子做法其實是很簡單的,蒲城人許石林老師在《尚食志》里把面辣子的做法寫的很透徹,“第一步:將面粉用開水調和成稀糊狀,偏稀;第二步:老豆腐切丁或條、紅薯粉條用熱水泡軟切成小段、香菇絲、木耳絲、其他雜菜少許,把這些東西放入開水調和好的面糊,根據自己的喜愛程度放辣椒粉,多少隨意”。面辣子里面要加五香粉、鹽,花椒粉要額外多放,最后將調好的面辣子放入鍋中隔水蒸熟。許老師最后反復強調,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放青蒜苗段,或者是切好的蒜片!不放蒜苗或蒜片,這個小吃就等于失敗了。
面辣子在關中地區,是及其普通的。過去農村人蒸饅頭,底層就蒸這么一大盆。在縣城讀中學的時候,路過一家賣蒸饃的店鋪,看見老板在籠屜的最底層拿出一個搪瓷盆。盆里是粘糊糊的東西,面色黧黑的中年男子徑直把盆子端到屋內的小桌上,又順手撿了兩個饅頭放到碗里一起塞給了兩個孩子。
兩個虎頭虎腦的孩子顯然是對這種東西非常渴望了,大一點的就迅速拿勺子給弟弟盛了一碗,粘稠的黃色粥狀物濺射在桌上,斑斑點點。而那個臉上抹得跟花貓一樣的弟弟,早就不顧饅頭還燙手,掰開熱乎乎的饅頭蘸著那粘稠的汁水吃,原本就色彩豐富的臉上,更加燦爛。那時候,我以為兄弟倆吃的是胡辣湯,而這種食物,似乎就是自吃,也沒見售賣的。
工作后,對食物的認識愈加豐富,也知曉這種食物叫面辣子。單位附近也有蒲城人開了酒樓,品嘗過各種各樣的當地小吃,椽頭蒸饃、八寶辣子、水盆羊肉、高力肉…..琳瑯滿目的蒲城美食令人流連忘返,而對面辣子我是尤為珍愛。唯一有點缺憾的是,酒樓的經營依然保留傳統,大盤大碗。一大盆面辣子端上來,大家酒足飯飽淺嘗輒止,往往會剩下很多,又羞于打包,浪費了不少,現在想起來還很后悔。同時面辣子的賣相,也有點不敢讓外地的朋友見識。
蒲城人對花椒情有獨鐘,蒲城水盆以花椒出頭,面辣子也花椒味濃郁,但我總能從當地的美食中吃出小麥的香氣。滾燙的椽頭蒸饃出鍋來,就有一股撲鼻的小麥香,似乎可以窺見金黃的麥浪在田地上翻滾,而酒樓里的宣傳畫也是如此,原野上一望無垠的麥田給人無限想象。由于當地蒸饃的做法不使堿,面團要反復盤揉,這樣的饅頭熱著好吃,涼了更好吃。椽頭蒸饃內酥外光,含水分少,所以在饑餓的時候吃上一口,慢慢咀嚼,口腔里會逐漸漾起面粉的甘甜。筋道的椽頭饃,浸泡在面辣子里面,一股辛香沁人心脾。這是食物相互融合的時候,卻讓我們倍感溫暖和舒適。
當陜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動走進蒲城之后,當地美食豐富的花色和技法,也激發了同行的興趣。大唐博相府酒店的大廚們,博采眾長,將面辣子引入了以“陜西官府菜”見長的菜品中,改款后的面辣子不再是傳統敦厚寬闊的樣子,而是盛入碗盅變成小巧的位菜,大盆大碗的小吃華麗轉身成溫婉的小品,讓南方客人眼前一亮。而增加了海參絲、魷魚絲、黃豆的新派面辣子,口感更豐富;溫和的輔料選擇,味道不搶不占,并沒有失去傳統面辣子的香郁,配上焦脆的烤饅頭,個個吃的贊不絕口。
物質匱乏的時代,陜西人飯桌上就是油潑辣子和醋,面辣子的出現多少讓匱乏的生活增添了幾許變化。如今物質極大豐富,清新的田園風又席卷而來,吃多了油水的人們又把目光盯緊了簡單的食材。美食專欄作家陳曉卿老師在西安品嘗了面辣子,不免感嘆的說,敢把主食當成菜端上酒席的城市,除了成都就是西安了吧。(文/高巖)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