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人會吃面
唐博 · 2016-10-26 14:36:02 來源:紅餐網
常聽得人說:陜西人愛吃面。這話原是不錯的。不少陜西人在一起聊天,彼此問起對飯食的嗜好,多半會自稱“面派”。不少陜西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就覺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回到家里的第一餐必定是面,而且會連吃幾碗,不盡興不肯罷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省上有一個代表團到南方考察,出門半個多月,沒吃到面,都急得如熱鍋上螞蟻,不知道該怎么好。經交涉,好容易有一盆面條端了上來,全團人員立即擁擁擠擠,圍在了那盆面條前邊。此時團長講話了,他說:“平時我們不論官職大小,今天吃面,要由團長開始”,并快速動手,盛了兩碗。接著副團長也說:“那第二個就是我”,也盛走兩碗。人們跟著都給自己盛面,有位團員邊盛面條邊嘟囔:“都什么時候了,還講什么團長副團長的”!說時遲,那時快,不過幾分鐘,一大盆面條就一掃而光。
油潑面
不過,僅僅說陜西人愛吃面是不夠的,陜西人愛吃的是陜西面,是制作精美的面。對于面,陜西人是愛吃而且會吃:愛,表明對面有很深的感情,能夠體會面的魅力并且善于從食面中得到美的享受;會,表明對面有很深的理解,懂得怎樣制作并且有能力制作出不同凡響的面食來。
陜西的面推陳出新,花樣繁多,隨便說說,就能列舉出幾十種來。譬如:可以不冠地名的拉面,鹵面,油潑面,棍棍面,棋花面,漿水面,翡翠面,龍須面,木樨面,菠菜面,彪彪面,刀削面,酸湯面,蛋黃面,過水面,麻食面,燴面片;應當冠以地名的合陽踅面,大荔爐齒面,韓城大刀面,永壽長壽面,漢中梆梆面,安康窩窩面,定邊蕎剁面,耀州咸湯面,麟游血條面,富縣雞血面,禮泉羊肉合面,乾州酸湯掛面,潼關一窩絲扯面,西安猴頭面、猴耳朵面、油潑箸頭面, 三原疙瘩面、合汁掛面、干爛臊子面,岐山掛面、臊子面、大刀鍘面,還有關中的米兒面、蒜醮面,陜北的雜面、抿節,等等,等等。這些名稱或突出其特別的原材料,或表明其與眾不同的形狀,或強調其引人入勝的味道,各有講究,各具特色。光是聽聽這些名稱,就足夠引人浮想聯翩,垂涎三尺。?
翠峰饦饦
說到“面”,人們一般會想到“面條”。從廣義上講,這里說的也是面條。然而卻不可以將“面”簡單地理解為“面條”,也不可將“面條”簡單地理解為“用面粉做的細條狀的食品”。《現代漢語辭典》的這一解釋,至少與陜西人的習慣認識不一致。陜西的“面”有條狀的,也有非條狀的,無論條狀或非條狀,也是有細有粗,有長有短,有厚有薄,有寬有窄,而非條狀的也是有方有圓有三角形有不規則形,等等等等,絕不雷同。所以,“細條狀”三個字,實在是太過簡單了。有句順口溜說陜西有“八大怪”或“十大怪”,其中一怪是“面條像褲帶”。這說的是陜西人愛吃的一種面:彪彪面。可是陜西人還愛吃臊子面,關中西府的農村婦女,心靈手巧,做出的面條,“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
說到臊子面,特別是岐山臊子面,那就不僅是面好,湯好,伴侶也好。地道的岐山臊子面,不僅面條精制,那臊子、底菜、漂菜以及澆湯也都各有講究。底菜和漂菜要按照不同的季節選用,如熱天用白豆腐,冷時用油豆腐。底菜選用淡味菜,如金針、木耳、豆腐、紅蘿卜;漂菜選用青菜,如蒜苖、韭菜。還有一特別的約定,當一碗臊子面制作完成時,那漂菜與底菜,應當是植物的根、莖、葉、花、藻五端齊全,并呈現出紅、黃、綠、黑、白五色,方才算得上地道、精致。底菜和漂菜就是伴侶了。在面條的伴侶上下這樣大的功夫,的確少見,堪稱一絕。類似的情形,在耀州蘑菇窩窩面里也有體現。
岐山臊子面
面條是怎么制作的?人們一般會想到“煮”,覺得面條就是煮熟了吃的,而且大半是帶著湯吃的。但是,陜西的“面條”,卻不僅采用“煮”這一種烹飪方式,蒸、炒、烙、煎、煨、炸“十八般武藝”通通采用。可以帶湯,也可以不帶湯。鹵面就是蒸熟了吃的。將制作好的面條,放在蒸籠里蒸熟了吃。蒸時配以時鮮菜蔬,或者再加豬牛羊肉。菜蔬可以非常之多,比面條多得多。也可以較少。鹵面豐儉隨意,雅俗共賞,無論自家享用或者款待客人,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吃鹵面應當配有美味可口的羹湯。
禮泉烙面則是烙熟了吃的。制作方法多少有點像攤煎餅。烙好后切條,澆了臊子吃。據說源于唐李世民。用作昭陵民工的食品,仿佛今日的方便面。合陽踅面也是烙熟了切條吃的。但用的面粉是七成蕎麥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而成的雜面。合陽踅面可以存放十天半月,可以熱吃也可以涼吃。西安人愛吃一種炒面,是先煮后炒,有時還在炒前輕輕過一次油。選用上好菜蔬或肉類或海味,以精巧刀工切作絲狀與片形,與面條一起炒了吃。那味道真是好極了。我常常在食用這一美味時發一聯想:應當將這樣精致可口的食品命名為“西安炒面”。我以為,與揚州炒飯相比較,西安炒面毫不遜色。
烙面
我曾在北京工作多時,在北京人家里作過客。老北京大多用炸醬面款待,新北京大多是一碗掛面打兩個荷包蛋。沒看見有別的面條。親威朋友問我:陜西人怎樣吃面?我說:請你到西安來,我陪你專門吃面,每天一頓面,一個月不重樣,保你百吃不厭,越吃越愛吃。
本文作者唐博,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