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價格嚴重“過敏”,顧客把火鍋逼到菜市場!
刀小刀 · 2024-06-19 09:05:49 來源:火鍋餐見
本文看點:
1、菜市場火鍋的三個模式分析
2、零食折扣店對火鍋行業的啟示
3、誰在誤導價格戰?
01
底料、牛肉等論斤稱
菜市場火鍋太狂野
最近,成都一家菜市場火鍋在網絡上爆火,各路達人探店,各路專家拆解,各路吃貨打卡,而所有傳播的核心點是——它真的是菜市場。
一進門,先看見兩個大鍋,一鍋牛油、一鍋料,煙氣直竄,鮮紅至極;向里走,各類蔬菜、肉類、海鮮、河鮮、鹵菜、現撕的毛肚和千層肚,琳瑯滿目,有的廚師在手起刀落地切肉,有的廚師則在細細地剝蔬菜,逢到有顧客來,門迎會問在店里吃,還是在家吃。
如果回家吃,則由顧客去店里挑選食材、購買底料,結賬出門去;如果在店里吃,顧客挑選后,則交于服務員加工,而后端上來。
無論是稱重,還是加工,操作基本都在顧客眼皮子底下,以示童叟無欺。
該火鍋店的蔬菜檔、鮮肉檔以及炒飯和炒牛油的檔口都很惹眼,顧客一望而知,所有菜品也都新鮮可見,比任何菜單都有說服力,而且顧客挑選時,是稱重計費,有點自選火鍋的意思。
一切可視化,無形中增加了顧客的信任度,而且菜市場的場景也極有煙火氛圍,尤其是炒制牛油的時候,香氣沖天,幾條街外都能聞見。
不得不說,這種模式,有點意思。
目前來看,菜市場火鍋已有三類模式。
最早,將火鍋店打造成菜市場場景,菜品的陳列感,讓人身臨其境,顧客推著小推車選購,屬于自選模式的一種。
這類菜市場火鍋(也叫市集火鍋,超市火鍋和便利店火鍋也屬此范疇),將凈菜打包放好,明碼標價,由顧客挑選。
憑借海量的SKU,給了顧客無窮的選擇空間,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即是,產品太多,浪費太大,資金流通笨重,如果SKU少,雖然船小好調頭,但也不能稱其為菜市場火鍋了——你見過有多少菜市場,只有幾十種菜來著?
第二類,則是將火鍋店搬進菜市場,或在菜市場隔壁開店,顧客買好菜,拿到店里面吃,這么整,如果鍋底太便宜,基本沒啥錢掙,但鍋底太貴的話,顧客又接受不了,很矛盾。
第三類,則是開頭提到的模式,將菜市場嵌套到火鍋里,顧客想吃少稱多少,做到了真正的豐儉由人,而且產品可視化。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這類模式也綜合了以上兩種的缺點。
一旦菜品品類少,就會跟顧客感知中的菜市場有差異,一旦多,就會造成浪費和壓資金;
如果定價與普通菜市場一樣,餐廳幾乎就沒什么利潤,如果定價高于普通菜市場,哪怕一點點,顧客就會嫌貴,因為顧客對標的不是火鍋店菜品價格,而是菜市場價格。
可見,如果不從田間地頭直接拉、餐廳要養活這么多人,還想有利潤,很難。
菜市場火鍋還有沒有更好的模式?目前來看,基本沒有。
02
價格,一次次撩撥
顧客的眼球和神經
從以上三種菜市場火鍋模式來看,核心問題是“價格”和“SKU”。
關于價格,火鍋餐見曾多次發文,報道各大火鍋品牌降價的消息,顧客對價格也越來越敏感,不止是火鍋,而是針對所有在座的各位;不止是國內,全球都一個樣。
5月底,美聯儲發布《褐皮書》說,自4月以來,美國經濟在大部分地區以“輕微或溫和”的速度增長,消費者抵制了價格上漲。零售支出持平或略有上升,反映出消費者的可自由支配支出減少以及對價格的敏感度增加。
有老外專家沉痛地指出,“總體前景變得更加悲觀,不確定性上升和下行風險加大。”
你看,老外也阻止不了消費下行,估計連上帝都不行。
經濟學理論中,有個概念叫“價格敏感度”,意思是,由于價格變動,引起的產品需求量的變化,有的是價格高了,需求少了;有的是價格低了,需求多了;排列組合一下,也有高價格、高需求的,也有低價格、低需求的。
價格敏感度往往會讓企業做出錯誤的營銷策略,最常見的是,餐廳以為顧客不來,是價格太高所致,于是瘋狂降價;競爭對手也繼而效仿,打起價格戰。
實際上,價格敏感度的成因很多,諸如產品的重要程度、產品的用途多少、產品的獨特性、品牌、產品價格的可比性,替代品的多少等等。
像替代品的多少這一因素,在奢侈品界較為常見。
前段時間,日本路易威登官網上,LV的售價統一上調7%至10%,許多熱門款式漲價在1萬到3萬日元不等;漲價前夕,東京的各大LV店迎來了排隊高峰。
還有前段時間麥當勞的限量版兒童對講機,本來是套餐加38送一個,結果二手市場的售價,從10元以內到超過500元不等,竟還有黃牛在炒,究其原因,在于“限量發售50萬套”的稀缺性,這也是麥當勞屢試不爽的獨門絕技。
如果站到顧客的角度去看,單從價格區分,在吃菜市場火鍋和在菜市場買了菜回家吃火鍋,優劣優勢一目了然,因為替代品太多,火鍋店基本不具備優勢。
菜市場火鍋如此,所有火鍋亦如此,當然,這只是從價格角度考慮,不考慮氛圍、場景和情緒價值這些感覺上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力不夠強悍,你只能在這些“感覺上”下功夫;如果營造不出感覺來,你得從供應鏈上下功夫。
舉個簡單的例子,零食折扣店干倒普通超市。
這兩年,零食折扣超市大起,且專挑2000平左右的超市下手——開在其隔壁,以搶奪流量。
這就導致原本盈利的超市散稱區,業績下滑70%,以至很多超市倒閉;眼看流量下滑,零食折扣店也在清倉一波后,隨之搬走,繼續尋找“獵物”。
其做法令很多超市老板“深惡痛絕”,卻也無可奈何,因為零食折扣店的折扣,不是軟折扣(靠階段性放棄毛利做價格競爭),而是硬折扣,是通過減少流通環節和優化銷售效率來打折扣。
根源在哪兒?流通效率。
超市的零食定價高,并非因為自身毛利高所致,而是因為供應商賬期+貨架出租費+1~2級的經銷商,如此就會產生流通環節低效,繼而導致定價高。
但零食折扣店則是總部統采,只拿返點,不加價,直供門店。
價格優勢,立見高下。這就是供應鏈的威力。
火鍋行業也是如此,如果一道食材經過層層盤剝,價格永遠都打不下來,開到菜市場也不行。
最后
價格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火鍋行業,由于價格敏感度的存在,很多火鍋老板仍將持續做出錯誤決策。
而正確做法則是,去調研顧客,去研究消費者的價格消費心理,他們為什么選擇你、為什么不選擇你,對于你的產品定價,他們的真實感知究竟是什么?他們需要你提供怎樣的產品和情緒價值?
另外,還要仔細思索你的產品供應鏈,流通效率到底高不高?可替代性大不大?
如果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是平庸,泯然眾人亦屬正常。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文:刀小刀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