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火鍋“擠”進夜市地攤

子豪 張冬 · 2024-09-04 08:38:15 來源:火鍋餐見

導讀:

火鍋,有水派和陸派之分,水派的場景在江邊,陸派的場景是在馬幫的旅途中。

民國時,有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火鍋,遇到吃主,放下擔子,煮開火鍋,顧客圍著爐子吃;作為商品,火鍋最早的場景就是地攤。

穿越幾十年、百年后,火鍋再次擺起地攤,經濟、環境、科技、時代與當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誰也不敢說,當代的年輕人們寫不出小天鵝、海底撈那樣的餐飲傳奇。

01

擺地攤賣火鍋

是無奈之舉,還是拓新賽道?

夏夜雖然炎熱,但仍擋不住大伙兒出門的腳步。

夜市喧囂,人聲鼎沸。在小劉的火鍋地攤上,顧客們正大口灌著啤酒,快意地打撈著鍋中菜,濃郁的牛油鍋底的香氣,像是一曲歡歌,奔跑著,沖向人群,沖向街區。

一般說來,顧客要先去收賬處點鍋底,選好口味后,再拿著長形鐵盤,去冰柜處選購食材,有牛羊肉、雞肉、豬肉、午餐肉、丸子、滑類等;而后再去挑蔬菜,諸如茼蒿、生菜、香菇、豆腐之類。

選好后,顧客端盤去稱重,小劉記好桌號和金額后,顧客則直接端著回到位子上,此時桌上湯底已半開,稍等片刻,即可下菜。

如果想喝酒,冰柜里有凍啤酒,3元、5元、10元都有,豐儉由人,很多大漢往往吃到酣處,脫去上衣,光著膀子吃喝,喧嘩聲同湯底一般鼎沸,氛圍極好。

◎地攤上的“火鍋店”

從上海回到四川老家后,小劉和朋友干過不少行當,先是去廣告公司上班,但工資低、熬夜多;后又做銷售賣快消品,但漫無盡頭的結賬周期,又讓人恐慌。

思來想去,還是自己干點生意好。

在四川,做火鍋無疑是個出路,但這條路也比較擁擠,卷的程度不次于上海的大廠,二人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建設,于是,兩人湊了不到10萬塊錢,開啟了火鍋地攤之路;投資一切從簡,家里有的,就拿來支援,再去二手市場淘些設備,即便是買新家伙,也是貨比三家。

小劉跟合伙人會在上午去菜市場購買新鮮的蔬菜和肉,洗凈切好后,放入冷藏或冷凍,預備晚上之需。

下午的工作,主要是將一些桌椅凳子、卡式爐、鍋碗瓢盆、燈箱之類裝上三輪車。

葷菜每兩5元,素菜每兩2元,鍋底15元,2—4人一桌,桌均差不多160—180元,一晚上,會賣出去三十多桌,好的時候,能賣五十桌,但熬得厲害,收拾完,基本上都三四點了。

刨除成本,一次出攤,能掙一兩千元。

在這條夜市街上,除了小劉的地攤火鍋,還有各種冷飲、甜品、炸物、燒烤、炒飯炒面類快餐等,而且年輕人擺地攤的居多。

在河南的某地市,幾乎是同一時期,小莊也盯上了火鍋地攤。

◎菜品很豐富

因為經營不善,小莊的火鍋店開了半年就宣告倒閉,店面轉出去之后,放在家里的設備,怎么都看不順眼,一個朋友無意間說一句“扔了可惜,不如擺地攤接著用”,給了小莊靈感。

對!設備現成,食材底料什么的,也都熟悉,最關鍵的是成本不高,不用再給房東打工了。

這回小莊吸取經驗,將毛利壓到極低,葷菜6元一份,素菜3元,鍋底12元,啤酒一律3元。

頭一天擺攤,小莊的21張桌子都不夠用。小莊覺得,他找到了一條新賽道。

像小劉、小莊這樣擺地攤賣火鍋的年輕人,在全國各地有很多。

不僅如此,就連大牌也都在加碼地攤經濟,像如海底撈、華萊士、紫光園,甚至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和蜜雪冰城都紛紛擺起了地攤;供應鏈企業如安井和鍋圈,也在前段時間分別推出“烤腸地攤車”和“鍋圈小吃”。

為何這兩年會興起這種現象?

02

消費分級下

地攤成了一個“大口袋”

在任何時代,無論是新產品,新模式、新消費的出現,都是市場需求的結果,也跟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

看,掙脫捆綁,地攤在飛奔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并無地攤經濟(計劃經濟時代沒有私人買賣),到了1979年,中國才出現地攤經濟的萌芽,那時,國人如同掙脫束縛,發足狂奔,一股腦地投奔商海,而且上山下鄉的同志們開始陸續返城,但城里沒有更多的就業崗位,于是,做生意,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有錢的租店,當“坐商”;錢緊的,就推個小車,當“行商”,在物質匱乏的當年,走街串巷磨剪刀、拿雞毛換糖都能掙到錢。

一旦一顆種子發芽,旁邊的種子也會破土而出。1978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僅有14萬戶,而到了1986年,直接飆到1211萬戶。

擺地攤,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一種成本低、收益高的掙錢方式,那時節,地攤處處可見,甚至還擺到了天安門廣場。

80年代初的重慶,一位女子從國企單位辭職,盤下一個小店,擺了三張桌子,賣起火鍋。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柔弱的女子,窮盡一生,都在致力打造兩張重慶城市名片,一是極具夢幻色彩的洪崖洞,二是小天鵝老火鍋。

那時,國企可是鐵飯碗,但何永智的做法,重新定義了鐵飯碗,更給“端著鐵飯碗不敢丟的人”打了個樣,所謂鐵飯碗,不是固定一處端著碗一直有飯吃,而是“走到哪里,只要端著碗,就有飯吃”。

小天鵝老火鍋給火鍋行業做出了榜樣,更重要的是,這件事傳達了一個信息——做火鍋,不比待在國企差。

這種思想觀念、價值觀的不同,對人的沖擊很大,于是,很多火鍋人紛紛效仿,有人開起小店,也有人擺起地攤賣火鍋。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地攤更為興盛,主因是很多農民工進城務工,除了替人打工,擺地攤當老板,成了很多人的選擇,如果穿越回去,你會在地攤上找到鍋碗瓢盆、古董文玩、港臺藝人的畫報,以及各種奇異審美的服裝。

就是在這個年代,一個來自簡陽的年輕人,從單位辭職,跟朋友擺起地攤,開賣火鍋。

由于兩人都不懂技術,做出的鍋底常帶有中藥味和苦味;為留客,他們免費為顧客擦皮鞋、帶孩子,極盡服務之能,如今30年過去,這個叫做海底撈的品牌,早已開遍全國,遠赴海外。

海底撈,成了火鍋的代名詞。

地攤,成了“兜底的口袋”

當然,隨著地攤經濟的活躍,亂象也頻頻出現,1997年5月,中國出現了第一支城管隊伍,隨后的5年里,全國有23個省、自治區,79個一二線城市和3個直轄市,開展城管執法試點。

城管與小販的博弈,就此開始。

這個階段,地攤被限了流,直到2003年,國家頒布《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規定任何人都不能從事無證經營,全面禁止了地攤現象。

一禁就是6年,2009年,情況才有好轉,出臺規定“無固定經營場所的攤販可以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登記事項不包括經營場所”,讓地攤合法合規;到了2011年,國家又出規定,沒有固定場所的地攤經營,當地可以自行管理。

為什么會在2009年前后,對地攤的態度變了?毫無疑問,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當時中國被波及,經濟下滑,消費態勢頹靡,商品需求量下降,出口量大幅減少。

商品沒人要,制造商品的人自然也不用了,就業崗位也沒了,老百姓手里沒錢,謹慎購物,消費收縮。

這情景,是不是跟現在十分相似?

于是,地攤經濟重燃,失業率也大大降低;地攤,對于穩定社會就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后,國家相繼出臺政策,大力推動地攤經濟的發展。

直到2020年,疫情一來,中國經濟似乎一夜之間回到了12年前,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百姓消費緊縮,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少了兩個——外貿和投資,唯有內需消費可控,于是,2023年成消費提振年,2024成消費促進年。

從商家角度看,失業率的攀升,讓更多人選擇自由職業,網約車、外賣基本飽和,再考慮到開店成本問題,地攤,就成了容納失業人員的口袋。

從品類端看,疫情后,以場景為主打的火鍋品牌興起,也是這個原因,像疫情初期興起的地攤火鍋、市井火鍋,都是復原老地攤場景,目的是給顧客傳遞一種“價格不高”“價格低”的訊息,給足他們消費安全感——既然沒啥子錢,就來吃地攤咯。

穿越周期,地攤也需要進化

這兩年,餐飲卷得兇,錢卷沒了,人也卷沒了,但數據還在往前跑,遠的不說,看組近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全國餐飲收入4609億元,同比增長4.0%;7月,全國餐飲收入4403億元,同比增長3.0%。

降幅明顯,一個月直接干沒了200億,雖然對比4、5月份數據有提升,但整體叫好不叫座,無論是餐飲大牌發布的公告,還是媒體披露的消息,包括火鍋餐見的實地探訪和采訪,多數火鍋店出現“營業額上漲,但利潤降低”的情況。

大部分企業為度過全年最大的淡季(3、4月份),常以低價套餐、團購券、線下活動來吸引客流,而這種低價內卷,又常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堅持幾個月后,彈盡糧絕,就會出局,餐飲整體收入自然銳減。

從消費端來看,大環境的低迷,讓大眾對未來預期持并不樂觀的態度,儲蓄以御風險的想法,使其花錢更為謹慎理性,若非產品極為出挑、極具性價比和質價比,顧客很難出手。

在賣家不理智(亂打價格戰)和買家不樂觀(儲蓄意愿上漲)之間,地攤,就成了一個新選擇、新渠道。

因為創業成本低,很多新人愿意入局地攤;一些有經驗但因經營不善而關門的餐飲人,也瞄上地攤;有機會,資本自然也不會錯過,因為資本的目的是“增值”,只要是增值生意,就會有大佬介入;往深處想,一個生意能夠增值,要么是創造了新需求,要么是解決了老痛點。

地攤吃食,痛點很多,像食品安全、食材品質、攤位規整等等,如果用大店的角度去看,也有很多可優化的空間,諸如擺盤、食物顏值、場景打造、產品的互聯與疊加等,這些雖不是痛點,但足夠讓一個攤位走出同質化。

每一次地攤的變化,都是時代的產物。

03

火鍋擺地攤的3大發展方向

任何一個品類的發展,都與時代和經濟密切相關,大眾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地攤也概莫能外。

整體來看,地攤火鍋有3個發展方向值得關注。

第一、相關產業會逐漸細分和完善。

擺攤,需要一個優質攤位,除了前文提到的安井和鍋圈的專業推車的出現,網上也到處充斥著大量的“授漁”視頻,內容包含如何教人挑選地攤爆品,如何在地攤上打造氛圍感,又或講授溝通技巧、營銷話術,甚至有專門的付費課程。

另外,預制菜的蓬勃發展,也為地攤經濟提了速,商家無須再腌制、再串串,節省了物料和時間,當然,這樣也會造成同質化產品的增多,屆時,定制化也將風行。

第二,規模的擴大,讓標準化成發展的必然。

在大眾認知中,“臟亂差”是地攤餐飲的主要標簽,解決這些痛點,地攤餐飲就會有更好的發展,除了商家的自覺,還能借助一些外力。

像南寧路邊攤,此前被稱為“噪音制造機”“臟污制造機”,廣西相關部門從2024年開始,開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活動,從食材源頭、生產、特殊食品等方面,進行嚴格監管,同時,還在關鍵區域安裝攝像頭并接入“桂食安”平臺,再采用AI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監管的閉環。

像深圳寶龍街道,設立三個疏導點,劃分經營點位;為防止商販之間勾心斗角,還專門安排了抽簽的方式,選擇入駐的商戶。

無論何種行為,都是為了讓地攤發展可控,盡可能排除不合格攤販,提升顧客滿意度。

第三、多元化、差異化是地攤規模擴大的根本。

地攤上的業態日益多元化,過去,臨街攤販居多,如今,發展有后備箱集市、網紅市集、行李箱市集等。例如,十字路口邊,有人只帶了兩個行李箱,也不需要用裝飾打造氛圍,倒是“自制刮刮樂”幾字極其醒目,20元15張的刮刮樂,主打一個新奇和情緒價值。

還有一些地攤,會提供雪花噴霧、題字寫詩,甚至售賣水母。

只要能滿足消費者的獵奇心理,還能提供足量的情緒價值,地攤上沒有不能賣的,也正因如此,地攤產品會越來越豐富多樣,百花齊放。

擺地攤賣火鍋也應如此,要為顧客,提供更多新奇玩意兒。

一言蔽之,地攤進化,要更有品質化、個性化、規整化,同時還要兼備性價比、高顏值等。

這不是個體或群體品牌的行為,而是趨勢所向。

等到大牌入局地攤,地攤也會像連鎖餐廳一樣統一標準和出品,而且依托其品牌號召力,吸納更多流量。

就像你在夜市賣漢堡,左邊是肯德基,右邊是麥當勞,你的漢堡怎么賣?

◎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地攤

火鍋擺地攤也是一樣,一旦卷到連大牌都要去夜市地攤上搶飯碗,后果可想而知。

但這些,卻是時代給予的機會。

最后

百余年前,一群纖夫在嘉陵江邊,吹著江風,吃著火鍋,當時的他們,沒想到會開創一個新的時代,而且后世萬千來者會頭破血流地為之奔赴,他們更沒想到,嘉陵江的晚風,會吹向全國、吹向全球。

如今回望,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高端火鍋,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地攤火鍋,最初的場景,都是悠閑的、松弛的、舒適的,這正是火鍋的基因和初心所在。

火鍋本身,就是傳奇。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子豪 張冬)

聚沙,方能成塔;共好,才能更好。“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將于2024年9月23-26日在廣州盛大開啟。

火鍋餐見

300

文章

936975

閱讀量

全國首家火鍋全媒體,輻射全國100萬火鍋餐飲人,目前下設媒體傳播、火鍋研學社、餐見優選商城3大板塊,全方位深度賦能火鍋餐飲人。

最新文章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