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億Z世代“吃”出9大熱門火鍋場景!省錢又賣貨!
張冬 · 2024-02-21 08:44:45 來源:火鍋餐見
本期看點:
復盤2023火鍋行業的場景,不難發現,個個身懷絕技。
那么,2024會有怎樣的場景?一來看。
社區即市井 裝修不夠,味道來湊
市井風由來已久,民國挑擔賣火鍋的小販就曾游走于街頭巷尾,尋一處陰涼之地,任由老百姓自取自涮,足見火鍋本身就帶有市井基因;三年疫情,讓市井風火鍋大起,主要原因是市井風裝修花費不大,而正是這種,隨意簡裝,反倒與傳統場景做了區分。
任何事物都會卷著向前行,市井風火了之后,很多火鍋老板都思考迭代升級,看似無心的裝修,背后都是精心的安排。
像火鍋餐見餐創聯會員單位張崇會社區火鍋,開在社區中,既是“社區風”,也是“新市井風”,看過去“破爛的斷壁殘垣”,實則故意為之,隨處可見的文案貼紙,有趣而又親近,如“人生大事,吃喝二字”“火鍋續命”“生于社區,服務社區”等等。
實木的桌子和竹椅,磚塊鋪成的地面,灰白的裝修色調、五彩斑斕的燈光,給人以反差且綺麗的感受。
◎ 張崇會社區火鍋
還有桃姐火鍋,融合了“年代風”和“市井風”。
一進店內,年代感就迎面撲來,白色與綠色是裝修主色調,桌椅則是暗黃色,五顏六色的燈光,恍如深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街道、供銷社,布局如電影院、理發店、糖水鋪、雜貨鋪不一而足,引諸多年輕人打卡分享。
◎ 桃姐火鍋
新市井風是2023乃至2024年火鍋行業主要的場景之一。
開在農貿市場 顧客近水樓臺先得月
火鍋開在菜市場,買來菜,直接涮。
2023年菜市場火鍋突然冒出,引眾多人效仿圍觀,像渝井巷老火鍋,就在一個農貿市場的后院,位置偏僻,裝修簡單,至于開店初衷,老板解釋,本意是在此賣底料。
離農貿市場近,也是想借流量,后來,支了張桌子,讓顧客品嘗味道,不料想竟大火,繼而開店。
◎ 渝井巷老火鍋
隨后,渝井巷調整定位,針對火鍋發燒友,推出高價值鍋底,憑借“現炒正宗底料”“可以自帶菜品”“鍋底吃完可打包帶走”等差異化運營,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重慶火鍋店。
同樣是火鍋餐見餐創聯單位的牛海道打邊爐,也開在菜市場附近。
打邊爐,給人的認知通常是“貴、有調性”,而牛海道打邊爐則屬于“平價尖貨款”,以平價吃好物,定位與菜市場風格契合,牛海道也因之獲得大批流量。
難找的江景風 自己成了一抹景
“難找風”在2023刮得很猛,有些火鍋店變得喜歡跟顧客捉迷藏,即便顧客按圖索驥,過程仍并不順利。
說到難找,不得不提洋馬兒火鍋,創始人沒啥錢,臨街旺鋪貴,轉讓費又多,于是,格局打開,走向重慶江邊,將一個早已倒閉多時的咖啡館重新裝修,開了個火鍋店,但創始人絲毫沒有考慮顧客方便問題,很多顧客按照地圖前來,但見長江送流水,不見任何火鍋店。
多虧創始人心眼活,請附近居民吃了三天火鍋,告訴他們,遇到找不到的顧客,就帶著他們來。
隨后,洋馬兒火鍋又以“重慶最難找的火鍋店”作為噱頭,猛賺了一波流量,“難找風”也變成了顧客社交平臺上的“江景風”。
足見,難找不是劣勢。
停車場內 刮起東南亞的風
跟洋馬兒火鍋類似,武漢的遇南三重慶火鍋選在停車場的原因也是“房租低、省錢”,但憑借著好產品、好口味,遇南三開業不久便做到“七榜第一”。
開在停車場的火鍋店,竟然拿到了七榜第一,反差感帶來的情緒沖擊力,讓遇南三越來越火。
◎ 遇南三
遇南三的場景更像東南亞風,寬大的植物葉子,人坐其中,如同置身雨林,進得門去,卻是中式的田園風,做舊的桌椅、稻草屋頂、毛筆字書寫的帷幔等,創始人介紹,餐廳的很多物件都是下鄉收來的,“像大廳的這個木門,據說,有百年歷史了。”
木門上的劃痕,歷述著歲月滄桑,細節一級棒。
山城與魔都的碰撞 究竟誰是誰的風景
后火鍋在上海浦東開了家“天橋店”,位于八佰伴兩棟商業樓之間的天橋區,人在天橋吃火鍋,橋下是車水馬龍,不知道誰成了誰的風景,也不知道誰裝飾了誰的窗和夢。
◎ 后火鍋
店內很多場景化相關的東西,諸如文案、燈光、軟裝等,都在訴說著“浪漫”二字,后火鍋的這家店也被稱為“上海浪漫第一標”。
在這里,能看到“山城文化+上海文化+浪漫元素”的碰撞,體驗多元,據說,開業沒幾天,懂事的女生都把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了自己男友,隨后,后火鍋天臺店瘋傳各大社交平臺。
一半城市,一半森林 徹底沉浸式吃火鍋
樹林中、鳥巢下、窗臺前,隨處可見顧客吃火鍋的身影。
開在公園里的殷火鍋,吸引了眾多吃貨和探店達人前來,有人稱之
“沉浸式東南亞森林風”,頗有度假氛圍。
火鍋店與公園相融合,令人依稀身處熱帶雨林;殷火鍋分兩層,一樓內外皆可坐客,二樓的設計是個鳥巢,還有禮堂式包間,坐50個人沒問題。
◎ 殷火鍋
當然,公園火鍋非殷火鍋首創,只是殷火鍋的設計很有調性,符合年輕人審美。
像瑪歌莊園也是類似邏輯,而且拓寬了餐飲邊界,將文化、旅游、文創、表演、餐飲等相融合,給人體驗相當豐富多元。
打造場景,體驗越多元越好,對于顧客而言,吃火鍋就是“一票通”,本意是吃,卻看到如此之多的好玩東西,絕對超出心理預期。
吃火鍋去村頭 越吃越上頭
北步園火鍋村,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場景。
門口的蒸籠,呼呼地吐著氣,讓人宛如置身農村大宴之上,門口紙牌上寫著不知道什么“書”的字體,倒也能看個明白,如“今日現推豆花有售”、“今日現蒸包子有售”、“除了產品之外,我們1分錢也不愿多花”,普通白話,卻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店內擺設也極具農家特色,緊扣“村”字主題,如蒲扇、草帽等尋常農家之物,做戲做足了全套。
◎ 北步園火鍋村
這種極致土的場景,又給人極致潮的感受,不僅附近村民愛吃,就連年輕人也越吃越上頭,每天排隊兩三百桌,是常事。
北步園整花活,是有基因的,原先還開在爬高上低的筒子樓里,有茶館場景,也有圍爐煮茶場景,豐富得難以想象。
北步園火鍋村,左手是在村里一個漫長的打坐,右手倒映著年輕人的青春年華,如何不火?
溶洞里面吃火鍋 冰火兩重天
重慶武隆區有家溶洞火鍋,在2023年的社交平臺上,被頻頻推薦。
這家火鍋店以溶洞為依托,打造了天然又別樣的場景,觀其場景,洞口不大,洞廳巨大,且有階梯,洞內修了步道,顧客可順臺階而下,百張桌子,每到晚上,都會坐滿人。
一邊是冷冰冰,一邊是火辣辣,如此鬼斧神工的場景,怕是難有第二家。
火鍋老板如遇如此場景,千萬多評估,不可盲目下手,一些人為打造山水、溶洞場景的火鍋店,生意也不如想象中的好。
露營風:有的生意火爆,有的悔不當初
2023年初時,露營漸成氣候,就連海底撈都來分一杯羹,搞了個露營火鍋,大龍燚、大斌家也不遑多讓,紛紛跟進。
然而回望全年,你會發現,有的生意火爆,有的并不美好。
人類天性中都有“叛逆基因”,且不分年齡段,也就是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你越阻止,他越要做。
露營風的興起是疫情帶來的機會,大眾囚步在家,難免渴望郊外的明媚春光,于是,在管控間隙很喜歡出門,后來管控解除,可隨心所欲露營,大眾反倒不愿意露營了,畢竟,被掏空三年的錢包,比露營更重要。
上海有家做露營風牛雜煲的老板告訴火鍋餐見,當初投了四十多萬搞了個露營風,剛開始生意還很好,后來人越來越少,“我都準備關門了”。
實際上,露營風火鍋店本身沒問題,生意不好,也不能全推到裝修場景上。
最后
場景與產品、服務一樣,都能為顧客帶來情緒,當然,只憑場景讓顧客復購,可能性并不大,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到產品口味上,因為餐飲的功能性本質還是“吃”。
場景雖好,但主要精力還得放到產品服務上,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張冬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