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運營課|店長如何找到營業額增長點?
丁一 · 2017-05-12 09:46:05 來源:紅餐網
營業額是餐廳老板最關心的指標,每次營業額的變化,都會牽動老板脆弱的小心臟,但是老板向店長詢問關于營業額的問題,往往得不到滿意的回答:
老板:這個月營業額比上個月有下滑啊!
店長:是啊,這個月購物中心的客流明顯減少了,我們周圍幾家都沒坐滿……
老板:那是什么原因呢?
店長:我覺得可能是這個月霧霾比較嚴重,大家都不愿意出門了……
老板:好吧,有什么解決方案嗎?
店長: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個營銷方案,增加對客人的吸引力……
以上對話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是的,這就是一堆誰都能講出來的廢話。說是廢話可能還高估了,搞不好這完全可能是一堆假話。
你怎么確定購物中心的客流下降了?目測嗎?你測了多久?
你怎么確定大家的營業額都下降了?目測嗎?你測了幾家?
你怎么確定是因為外部原因?而不是因為內部管理不善?
店長,請專業一些,OK?
本期主題:如何找到營業額機會點?(上)
第一步:尋找競爭標桿 ?
要評估營業額的機會點,除了對比自身歷史數據,還需要一個外部參照物——同層的、同場景的、同客單價的、生意比我們好的餐廳。
同層的:距離足夠近的,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同場景的:自己是快餐,就要找快餐;自己是聚會餐廳,就要找聚會餐廳;自己是品質便餐,就找品質便餐;自己是宴請,就找宴請餐廳。特別注意,相同菜系不一定是競爭對手,不同菜系不一定不是競爭對手;
同客單價的:人均消費范圍相同的餐廳,面對的客層相似,才是競爭對手;
生意比我們好的:找個比我們厲害的競爭對手,然后超越它,才有意義。
第二步:競爭對手調查 ?
購物中心餐飲有個好處,就是競爭情報的獲取相當便利。
首先,購物中心都要求商戶上報營業數據,和樓管搞好關系,就能得到競爭對手的每日營業額數據。拿到營業額數據,除以競爭對手的人均消費,就能得到其客流數據。如果拿不到,多半是關系不到位。
其次,和競爭對手店長搞好關系,每日互通營業額、客流量數據。這是雙贏的事,如果拿不到,一定是關系不到位。
最次,如果拿不到直接數據,還可以監測上座率,獲得間接數據。連續一個星期,每天選定時間點進人家店里一趟,數一下上客的桌數,估計一下人數,乘以人均消費,營業額就出來了。不好意思老去人家店里?院長給你指條明路,明天向老板辭職,永遠退出餐飲業。
競爭對手調查的意義:
首先,在于評估我們和對方上座率/翻臺數的差距,上座率=客流量÷座位數,翻臺數=客單數(桌數)÷臺位數,上座率/翻臺數代表著餐廳的綜合吸引力,是可以比較的。
其次,在于找出營業額異動的原因。想一想,當老板問你為什么營業額變化時,你回答是這樣的:您看,這是我們和對手的每日營業額、客流量、上座率、翻臺率的對比數據,雖然我們對顧客的綜合吸引力一直還比不上他們家,但我們營業額變化的比例和他們基本上是同步的,都下降了13%,所以我判斷,基本是購物中心客流變化的原因。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購物中心的客流我們無法左右,所以我們必須要采取積極措施爭奪競爭對手的客流,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記住:要給老板統計數據,而不是感覺。什么是統計?一個月30天,你記錄了10天以上的具體數據,這叫統計。什么是感覺?一個月30天,你只觀察了3天,而且這3天都沒有形成具體數據。作為一店之長,用感覺做決策,客觀上就是一種欺騙行為,坑人坑己。
第三步:對比分析尋找機會點 ?
購物中心餐飲,綜合吸引力干不過競爭對手,主要就三個原因:
截客能力不如對方,導致新顧客少;
顧客滿意度不如對方,導致老顧客回頭的少;
運營效率不如對方,翻臺速度慢導致客戶流失。
截客能力的評估:
線上截客能力:在美團點評上,我們和競爭對手的區域默認排名分別是第幾位、星級分別是多少、口味環境服務評分分別是多少,有沒有差距?如果有差距,就是機會點。
線下截客能力:
和競爭對手相比,招牌是否醒目?傳達的品類、定位和特色菜信息是否清晰?有沒有引導廣告?
和競爭對手相比,門口的氛圍是否熱鬧?有沒有促銷廣告、有沒有菜譜展示、有沒有顯著的迎賓、有沒有聲音和音樂?
和競爭對手相比,等位措施是否得當?有沒有桌椅、有沒有小食飲料、有沒有專人管理、有沒有等位挽留政策?
和競爭對手相比,迎賓員的業務能力是否足夠?有沒有主動介紹、有沒有大聲吆喝、有沒有。
未完待續…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丁一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