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館老板:你給我站住,你會發傳單嗎?
蔡運磊 · 2016-12-09 20:17:18 來源:紅餐網
派發傳單是餐廳最簡單粗暴的營銷方式,別嫌棄它low,據說?“餓了么”就是從發傳單開始一場城市擴張的。
可如今網絡信息泛濫,生活節奏又如此快,要想目標顧客接過你手中的傳單并完成消費,真不那么容易。
發傳單是找死,不發傳單就是等死。
有老板說,現在都神馬年代了,大家都移動互聯、玩兒微信了,你還發單?不是土豪,而是老土!但是,面對滿大街的隔壁同行那些鋪天蓋地花花綠綠的小紙片兒,此起彼伏的攬客吆喝,我就不信你能在店里穩坐釣魚臺!
反正橫豎都是個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豁出去搏一把!
盜亦有道,何況發傳單這種近身肉搏!如果弄不好,隨大流兒,人家咋著咱咋著,邯鄲學步,乏善可陳,除了落個“一地雞毛”,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吃瓜群眾耳聞目睹更多的,往往是這樣的場景——
腫么辦?大招兒來也。先甩張圖鎮你一下——
咋樣兄弟,屌爆了吧?
哼,勞資這樣發傳單,不信你不接!
但是,話說回來,開餐館畢竟不是搞慈善,一次兩次可以,十次八次似乎也承受得住,長此以往,老板非吐血不可!——傷不起啊!就算是代金券,也不能發不停。
對此,筆者結合親身體會,給諸位餐企老板支些跨界的實用招兒!
1、招數一:圈定發單圈子 ?
某偉人說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所謂“黨派”,就是“小圈子”,發單亦不例外。
有些老板喜歡“放長線釣大魚”,以為到處撒網,就能滿載而歸,但萬物皆有其規律,違反規律做事,十有八九廣種薄收,事倍功半。
發單推廣的對象多為快消品,因此甭管是推新店還是推新品、新服務、新優惠,除非活動特別重大,發單的有效范圍一般不要超出直徑為3公里的圓圈 。筆者在某連鎖醫院集團供職期間,武漢醫院做活動,其工作人員就跑到黃岡、襄樊發單,這是極為特殊的個案,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2、招數二:圈定發單內容 ?
有些老板總把說明書、PPT和宣傳單分不清:用PPT做匯報、介紹時,往往忽略臺下受眾的感受,恨不得把產品說明書的東西都復制粘貼上;設計宣傳單了,他們也是同樣的心理:這一下子就要印100萬張,如果內容不夠詳細,消費者不明不白的,我的生意不就抓瞎了?
但對接單子的潛在消費者來說,他們往往只關心四點——
①?好玩嗎? ?
② 好吃嗎? ?
③ 有特殊嗎? ?
④?優惠信息——便宜嗎?
甚至,他們啥都不關心,就在乎你單子上傳遞的朦朦朧朧的信息,要的就是那種懵懵懂懂、八爪撓心的新奇感——結果你刷地一聲,通過一張DM單就脫光光了,而不是像“比基尼效應”那樣,隱藏重點,展現誘惑,那么他們頂多掃一眼就和你Say Bye了。
有人分析過,接單后的閱讀時間一般在1秒鐘左右。因此,你絞盡腦汁在單上展現得越多越細,他們看得就越煩越惱,最后的結果只有一個:傳單在風中飄。個別不會丟棄的,也會緊走幾步,丟在垃圾箱里。
因此,你只要在這關鍵的1秒內,傳達一個能正面打動受眾、使之共鳴的信息就夠了。通俗點兒說:與其事無巨細、絮絮叨叨,不如一目了然、簡單粗暴。
比如下面這些——
文案就一兩句,再附個二維碼,連反面內容都沒有,搞定。
大道至簡。路人行色匆匆,時間都是金錢,你卻在巴掌大(有比巴掌更大的)的紙片上balabala,誰有工夫聽你扯啊!
3?招數三:圈定發單路線 ?
圈子定了,內容也很奪目,不要以為已經萬事大吉、可以高枕無憂了。用革命家的話說,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單子的轉化率才是王道。怎樣提高轉化率,我認為關鍵在路線。
國際關系中,所謂的意識之異、政治之斗、派別之爭,歸根結底都是路線問題。路線決定立場,路線決定態度,路線決定市場,路線決定利益。要不,為啥商家都在大談特談“終端為王”、“控制渠道”呢!選定了路線,可以說“一打一個準”,客流源源不斷。
今年高考期間,由于之前兩個月醫院預算沒達標,因此老板下了死命令:除院長、CEO和必備的醫護人員外,其他人等全部下去發單。筆者和兩個美女同事分到了一個中學。到場一看,額滴神啊,現場除了家長,全是各行各業的派單人員。
結果學生考完一出來,大家一擁而上,爭先恐后往孩子們手里塞單。那些學生還沉浸在考試的狂喜或失落中,眼前的我們對其來說,仿佛空氣。因此,第一天過去后,現實場景都是“一地雞毛”——
怎么辦?與其像高考的他們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如改變路線、另辟蹊徑。我們仨一商量,決定次日退出戰團,在考生必經之路的下游予以“攔截”。
實踐效果很好:考生們沖出人肉包圍圈后,空氣也清新了,心情立馬為之大好,我們不失時機地湊上前去,幾乎“一打一個準”,不少人還很爽快地留下了電話號碼等聯系方式。
4?招數四:注意發單細節 ?
有些發單最終為啥不了了之、難以為繼?除了客群改變外,發單造成的入不敷出是關鍵因素。比如單子一張一毛,100張10塊,每張單再加一杯一塊錢的豆漿或一包五毛錢的衛生紙,扔50甚至100多塊才能回來一個客戶,結果人家就點了一碗五塊錢的粉。
來的都是客,花的都是錢,細節如果不注意,就會導致“小事不小”。試想這發單模式會持續嗎?
咋辦?先看下“傳單經濟學”中的大數據。
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轉化率,筆者總結了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法兒——
傳單+道具 ?
同樣是發單人員,一個身著便裝,一個穿著工裝還佩戴工牌,你會接哪個人的單子?毫無疑問,那個工裝和工牌就是道具。適當地運用些道具,會讓顧客覺得更專業、更正規、更可信甚至更可愛,富有親近感,進而提高接受度。
傳單+袋子 ?
現在人們上街,不比以前的老一輩,喜歡提個菜籃子拎個布袋子啥的,他們除了手機錢包(有的甚至連錢包都懶得拿了),基本上就是兩手空空。
店家搞活動,送了傳單、新品手冊、吉祥物等一堆東西,如果再額外給個極便宜的手提袋,既方便了顧客,也隨著顧客的四處走動而成為一個個免費的“廣告牌”,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當然,有餐企老板想得更長遠,不但把袋子做得精美無比,而且把企業廣告語和LOGO從紙質的單子上拿下,印在了結實的牛仔布上。這樣一來,“傳單”搖身一變,成為“傳袋”,生命力就更持久了。
?
提前發不如開業當天發 ?
有些時候,市場需要預熱,或是為了凸顯“饑餓營銷”,可以在開業前期派發,但一定要做好市場調查。否則不但費錢費力,而且浪費了潛在客戶的“表情”,發單效果幾乎為零。
入鄉隨俗,看人說話 ?
這不是教大家“看人下菜碟”,而是無論何時何地,受眾的反饋都是至關重要的。發單的時候,往往要交流、說話,話說得好、到位、得體,直接就給自己、給店家加了分,因此“入鄉隨俗,看人說話”是一種交際藝術。
比如早期的優秀服務員李淑貞就有一套很具人性化的迎言送語,其奧妙,就在于視對象的不同而致以不同的語言——
面對知識分子,李淑貞說:“同志,您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熘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面對工人模樣的人,李淑貞:“師傅,您想吃過油肉,還是汆丸子?”
面對鄉下老太,李淑貞:“大娘,您進城里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嘗點啥?”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發單行為往往很短暫,轉瞬即變。除非客戶要求,否則發單人員在話術方面,切忌說太多、拖時間。
提前布局,打通人脈 ?
在中國的商業環境里,發單人員最好在活動開始前到達現場,熟悉環境;必要時,還要和城管、保安等打好招呼、搞好關系,提前布局,避免“尖峰時刻”被趕來趕去。
本文作者蔡運磊(微信:cyld603),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