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舌尖上的冬天:那些土得掉渣兒的北方味道

蔡運磊 · 2016-11-24 14:02:44 來源:紅餐網(wǎng)

?

“蔬菜之王”——大白菜 ?

要說這“北方味道”,有種蔬菜咋說也繞不過去——

白 菜

1980-2000,長達20年期間,無論城鄉(xiāng),北方常見又常吃的綠色蔬菜,除了蘿卜,就數(shù)這土不拉唧的大白菜了。

當(dāng)然,其他菜也有,但既少又貴,不算主流,更無法代表“北方味道”。于是,立冬前后,莊兒上的男女老少齊出動,進行大雪封門前的最后一次“大決戰(zhàn)”——收儲大白菜。

這種菜的精華在于菜心。有些人不懂、忙或懶,任其“自由生長”,結(jié)果長成好大一朵“花”(俗稱“撲棱頭”)。“撲棱頭”的菜心很小,菜幫子纖維多,口感不好。

因此,有經(jīng)驗的菜農(nóng)往往就地取材,廢物利用,以干枯發(fā)黑的紅薯秧兒當(dāng)繩,事先把披頭散發(fā)的白菜們一棵一棵地捆扎起來,讓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抱團取暖”,這樣長成的菜心瓷實、鮮嫩、好吃。

剜白菜時,要連根掘出,最好不要斷根,這樣做的好處是,活體儲存期間,白菜根部還能持續(xù)為之供應(yīng)一段時間的營養(yǎng),增強其耐寒、抗病能力,可在較長時間保持白菜的鮮度,不致于因營養(yǎng)過早流失而“免疫力低下”。

陳毅元帥在歌詠秋菊時詩云:“本性能耐寒,風(fēng)霜其奈何”,白菜亦如此。收割回來后,只要找個避風(fēng)地兒,弄點兒土,把白菜們依序擺在土上,再蓋一大抱玉米稈子或幾條破麻袋保暖即可。

隨吃隨取,或燉粉條兒,或炒豆腐,或剁碎擠水后包包子、包餃子,或直接涼拌生吃,風(fēng)味皆佳,那種自然的甘脆爽口一定讓你記憶猶新!

因此每年冬天,莊兒上家家戶戶都會或多或少地存些白菜。小時候,一次去城里姨奶家做客,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他們那個逼仄的機關(guān)院落里,居然也擺放著幾棵大白菜。

其實白菜水分多,包包子可以——包子皮兒厚,不怕;包餃子就差強人意了,如果不把水兒擠干,餡兒容易吐水,餃子很快就煮爛了。在我的印象中,大白菜最經(jīng)典的做法莫過于“混搭”而成的“懶豆腐”。

生活就是亂,混搭有人看。這個混搭的確夠“亂”——先在石磨上把泡軟泡大的黃豆粒磨碎,然后隨同豆?jié){、豆瓣兒、豆渣一起,再加上白蘿卜絲一起燜煮即可。

熟后撈出控水瀝干,再放入辣椒、蔥姜蒜等爆炒,香氣撲鼻,特別下飯。剛出鍋的不好吃,如果放置幾天再炒,口感更佳。至于為啥叫“懶豆腐”,我想主要是因不用過濾和鹵水點制、方便制作吧。

所以,豫南農(nóng)村地區(qū)流傳著一句話:“紅薯糊涂(稀飯)懶豆腐,小孩兒不吃打屁股”!

北方還有句老話——“白菜豆腐最養(yǎng)人”!說白了也沒啥,就是“熬菜”:白菜+腌肉/豆腐/粉條兒+醬油兒啥的,先大火快炒,后小火兒慢燉即可。

把上圖發(fā)給遠(yuǎn)在北京的小弟后,他微信回復(fù):“可想就著蒸饃吃……”的確,兩碗熬菜+兩個饅頭,非常頂餓!

記憶中,奶奶常用銅匠爺爺遺留下的那只小銅鍋,給我做這樣的“熬菜”。銅鍋太小,沒有合適的篦子,所以沒法餾饃,奶奶就把小煤球兒爐兒上的鋁壺兒挪開,架上火鉗,拔下爐門塞兒,冷冰冰的饅頭一會兒就白里泛黃、焦香四溢了,就著熬菜一吃,那滋味兒……嘖嘖,流口水了。

在寒冷干燥、霧霾肆虐的北方,選擇白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是故,有人說“百菜不如‘白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今,冬儲早已遠(yuǎn)去,越來越多的,就如下圖這樣,

把白菜們剝得光溜溜的,盡情“減肥”,買回去后往電冰箱里一扔,雖然短期內(nèi)不腐爛不變質(zhì),但再吃,已不再是那個味兒了。?

“反季菜之王”——西紅柿醬 ?

其實我更想叫它們“蒸西紅柿”,而不是什么西紅柿醬。老家土法兒制作的這種,跟KFC們提供的番茄醬完全不同,他們的只能叫醬汁兒,深紅色、黏糊糊的一灘,根看不出西紅柿的原樣了。

更要命的是,里面不知給你添加了多少防腐劑!老家的這種法兒,雖然土,但簡單實用且好吃好看。

而且,絕對稱得上“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咋弄呢?在盛產(chǎn)西紅柿的大伏天,把幾個葡萄糖輸液瓶洗凈上鍋蒸,高溫消毒后,立馬把切碎的西紅柿搗入瓶子,不能太滿,熱脹冷縮,滿則溢。

然后上籠蓋,像蒸饅頭那樣蒸熟即可。記得小時候,家里菜柜里塞得滿滿的,都是盛滿了這種西紅柿醬的玻璃瓶。

“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百菜亦如此。所以北方的農(nóng)村蔬菜市場,基本就“老三樣”:菠菜+白菜+紅/白蘿卜大冬天想吃撈面了,想弄個番茄炒蛋,對不起沒有——那屬于“反季節(jié)蔬菜”。

咋辦?這個可以有——把蒸西紅柿瓶子打開,鍋里一倒,三五個雞蛋一炒,嗬,萬紅叢中一片黃金燦燦的炒蛋配著耀眼的番茄紅,再加上菜的綠,面的白還沒吃呢,心就先暖了。

“咸菜之王”——腌芥絲兒 ?

腌蒜薹兒

腌辣椒

腌糖蒜瓣兒

腌蘿卜條兒

腌香椿葉兒

……

形形色色,氣象萬千但我以為,都比不上腌芥絲兒!據(jù)說腌芥菜也是東北人喜歡做喜歡吃的腌菜之一,但他們是整個兒腌制的,所以也叫咸菜疙瘩。

豫南地區(qū)是切絲兒的,洗凈去皮切絲兒,撒鹽撒糖拌勻腌上四五天,直到腌出水來,就把花椒和大料與適量清水一起燒開,放涼后,把水倒入放芥絲兒的干凈盆、壇或缸里,壓上重物,防風(fēng)防鼠又防灰。

大冬天冷啊,凍手凍腳的,懶得洗菜,咋辦?打開壇壇罐罐,用干凈的筷子夾出一團,再滴入幾滴小磨油兒,哈,黑里透紅,晶瑩剔透,油光水亮,形似涼拌豬耳朵絲兒的芥絲兒就可以當(dāng)菜吃了。

后來去湖南,品嘗到了當(dāng)?shù)氐碾缣}卜皮,爽脆度和芥絲兒極似,但口感不行,寡淡而缺乏層次感。

“涮菜之王”——凍豆腐 ?

每年過年,大伯都要買上幾斤鮮豆腐凍起來。?之前不懂,覺得大伯不懂享受——過年肉都吃不完,誰還稀罕豆腐啊!

但直到在品嘗了他的凍豆腐后,我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最不懂享受的人!

“魚生火,肉生痰”,這時,突然把晾在房坡、欄桿上凍得硬邦邦的豆腐拿下來,“凈身”之后,往大鐵鍋里咕嘟咕嘟冒泡兒的肉湯里一放,

幾秒鐘后一嘗,宛若劉鶚《老殘游記》里形容的那樣——“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包子之王”——粘豆包 ?

事先聲明:粘豆包這點兒事兒,限于篇幅,以后咱專文再說。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除了要剁餃子餡兒,還要蒸各種面食,其中包子是必不可少的。老家的包子,基本上分兩類:肉包子和素包子。

肉包子主打豬肉+白菜/韭菜+粉條兒,能量高,連吃兩個基本上就飽了,不想再吃了。素包子有韭菜雞蛋的,有青菜豆腐的,有香菇木耳的,但最好吃的,莫過于粘豆包(有地方又稱紅薯包或豆包)。

咬一口,熱氣裊裊,余味綿綿;暄騰騰的皮兒,甜蜜蜜的餡;豇豆有嚼頭兒,紅薯有柔甜;軟與硬,甜與香,層次豐富,老少咸宜,吃了還想吃!

“甜蜜之王”——糖葫蘆 ?

粘豆包已經(jīng)夠甜了,但跟糖葫蘆一比——

在零食比較匱乏的年代,冰糖葫蘆是北方冬季里常見的零食兒。紅通通的一大串,看著就眼饞。如果再飄來一兩句活潑俏皮的歌兒——“……吃了它治病又解饞,你就年輕二十年。”簡直了——“火上澆油”!

試想:冰天雪地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突然撲入眼簾一串外形俊朗的艷紅,隨即又是一口清涼純粹的酸甜,不是“甜蜜之王”,勝似“甜蜜之王”啊!

“燒烤之王”——烤紅薯 ?

燒烤都是“屬臭豆腐”的——吃著香,聞著臭。唯獨一樣例外——烤紅薯。人家不但不難聞,而且好聞;不但好聞,而且像“蒸西紅柿”那樣好吃又好看——

?

就沖這一點,烤紅薯就是當(dāng)之無愧的“燒烤之王”。別急,且聽在下慢慢道來。紅薯別看像白菜一樣土,卻是“舶來品”——約在16世紀(jì)末傳入中國。

本稱番薯,可就像方言一樣,由于時空、習(xí)俗等因素的影響,光別名就有20余種,如——紅薯、山芋、甘薯、番芋、山藥(河北)、地瓜(北方)、紅苕、白薯、金薯、甜薯……還有叫“萌番薯”的。

同一種東西,居然有這么多稱謂,真夠萌/猛的!如今,中國紅薯的種植面積和總產(chǎn)量均占世界首位。

?

▲河南老人種出“巨無霸”紅薯 ?單個重24.8斤

紅薯這東西,做法多樣——有蒸煮的,有生涮的,有煎炸的,有拔絲的;可熬粥,可曬紅薯干兒,可磨粉做紅薯饃,可制紅糖、紅薯粉條兒……

于是,老家就有句話:“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但最好吃的,莫過于燒烤。在今天,燒烤是同一個意思;在過去,燒是燒,烤是烤。

想吃燒紅薯了,好,先燒鍋吧。于是一邊燒飯,一邊在柴灶的草木灰里貼邊兒埋下幾根小紅薯(太大了不易熟)。不用像烤紅薯那樣需要經(jīng)常翻動,基本上飯燒好了,紅薯也熟了。

撥開積灰,翻出戰(zhàn)果,一邊在地上輕摔,一邊甩手吸氣(太TM燙了),等把紅薯摔得皮開肉綻時,就可以大快朵頤了。燒得好,紅薯就整個兒熟透。除去已炭化的表皮,露出一片金紅色的瓤。這是最好吃的部分:焦而不糊,卓然有型;甜而不膩,香氣撲鼻。

散文家朱湘在《咬菜根》一文里道:“……甚至教我將那金子一般黃的肉統(tǒng)統(tǒng)讓給你,我都做得到。惟獨有一件事,我卻不肯做,那就是把烤白薯的皮也讓給你——它是全個烤白薯的精華,又香又脆,正如那張紅皮,是全個紅燒肘子的精華一樣。”

深諳此味者,朱兄矣!燒紅薯好吃,但有兩大致命弱點:一是容易弄臟手口;二是燒制條件要求高,不易規(guī)模化制作。于是,“烤紅薯”就應(yīng)運而生了。

白薯經(jīng)霜用火煨,沿街叫賣小車推;

兒童食品平民化,一塊銅錢售幾枚。

熱騰騰的味甜香,白薯居然烤得黃;

利覓蠅頭夸得計,始知小販為窮忙。

這是民國年間文人張醉丐為烤白薯繪畫配寫的一首打油詩,相當(dāng)傳神。民國另一文人徐霞村在其所著《北平的巷頭小吃》中,則將烤白薯概括為“肥、透、甜”三大特點:肥,即選用那種圓滾滾、皮兒薄肉厚的白薯;透,說的是烤技,不能半生不熟也不能烤糊、烤干;甜,就是甘甜不膩,越吃越香,令人愛不釋手。

烤爐多用汽油桶改造,爐上是放生紅薯的鐵箅子,下是燃燒的煤或炭火。俗話說:“說著容易做著難”,烤紅薯看似簡單,但要烤好、烤出好成績并不容易。有人總結(jié)了一句話:“七分烤,三分捏”,烤只是提供基本的熱能,這捏就學(xué)問大了——捏輕了,不易熟;捏重了,會變形,賣相不好。所謂“拿捏”,我想大概也與此有關(guān)吧。

小販兒們除了烤技,還講究一定的營銷水平,雖為小吃,但也是如何營生、養(yǎng)活老小的正經(jīng)職業(yè)。

賣分兩種:一是論斤賣,要多少,上秤一稱即可,消費者都喜歡那秤桿兒打得高高的;二是論個兒/塊兒賣,大小不同,價錢也不同。過去光會賣還不中,你還得會吆喝(傳播)。

有人寫道,在老北京眾多的叫賣中,賣烤白薯的吆喝就有些與眾不同——他們多不是直接吆喝“誰買烤白薯”,而是拉長聲音“唱”:“鍋——底兒咧!栗——子味兒!”或 “來塊兒熱——乎的!”

被稱為“京城叫賣大王”的臧鴻老先生,曾將老北京賣烤白薯的吆喝演繹得惟妙惟肖:“紅的瓤兒高啊,黃的瓤兒甜咧,吃到嘴里賽糖疙瘩,月餅餡兒也不如它,這塊兩個大(銅板)哎……”

紅薯是好東西。科學(xué)研究表明,除了富含蛋白質(zhì)、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zhì)外,還有一定的抗癌、護心,預(yù)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并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

清代醫(yī)學(xué)家趙學(xué)敏則在《本草綱目拾遺》中稱,“其(紅薯)性平味甘無毒,入脾、腎二經(jīng)。能涼血活血,益氣生津解渴止血,寬腸胃通便秘,產(chǎn)婦最宜。”……

奶奶倒是不知道這些,她只是常常感嘆,在那個非常年代,因為產(chǎn)量高,紅薯救活了不知多少人的命!如今,這些早已成為歷史,在我們心目中,唯剩“好吃”二字。殊不知,這“好吃”背后,當(dāng)年的一只鐵皮桶,一爐炭火,一把柴灰,一口鐵鍋,一聲吆喝,還在裊裊地傳遞著歷史的溫香玉軟……

“零食之王”——爆米花 ?

冰糖葫蘆、烤紅薯也可算作零食,但這兩位跟時令有著很大關(guān)系,并非一年四季都有的。爆米花物美價廉,只要你想,就可以月月有,甚至天天有。顧名思義,爆米花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和大米。

但在北方,大米還是很金貴的,所以,普通人家主要還是爆玉米。小米估計不好爆,反正我沒吃過。

姥姥家曾保留了一種玉米,產(chǎn)量極低,卻很好爆。媽媽把玉米粒倒進鐵鍋,蓋上鍋蓋翻炒兩下,熱香四溢、跟爆米花師傅爆得一模一樣的鐵鍋版爆米花就新鮮出鍋了。遺憾的是,由于產(chǎn)量關(guān)系,這個品種并沒有推廣開來,目前估計已絕種。

爆米花是寒冬臘月里很受小孩子歡迎的零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味道,還因為它的制作過程堪稱“暴力美學(xué)”!

中華美食講究“色香味形”,爆米花不但這四特俱全,還多了兩樣:一是現(xiàn)場感強烈,全程可視化、透明化;二是發(fā)光發(fā)熱,外帶聲響,全方位、多角度刺激感官,相當(dāng)過癮。

爆得時辰一到,師傅就戴著厚手套,把葫蘆罐從火上拎下來。膽小但經(jīng)驗豐富的孩子見狀立馬捂耳后退,師傅伸手拉過一條套著膠皮套的長條形蛇皮袋,手持啟封棒,對準(zhǔn)袋口,嘭——一聲悶響,白汽彌漫。

罐內(nèi)外氣壓的劇烈變化,瞬間讓緊實致密干硬的玉米粒笑成了朵朵白花。還沒等白汽散開,膽大的孩子就像過年搶鞭炮一樣蜂擁而上,爭搶隨蒸汽四處射落的“漏網(wǎng)之魚”。

一邊搜尋,一邊把搶到手的爆米花塞進嘴里……我卻是不敢搶的——一次過年,一粒未充分爆開的玉米粒從罐口直射入鞋,雖然隔著襪子,但我的腳還是被燙了一個大水泡。

所以,每次“爆破”,面對爭先恐后、東奔西跑爭搶的小伙伴,我“徒有羨魚情”。

身旁,師傅在協(xié)助買家把蛇皮袋里的爆米花裝進口袋帶走。帶不走的,卻是那濃郁的焦香,令人回味的兒時畫面,以及這些舌尖上的回憶,模糊又近在眼前。那些年的冬天,夢中冷卻的故事,很冷卻很暖,但真的真的無法忘記。

“雪花飄飛的村莊模糊又清晰……

才發(fā)現(xiàn)故土難離,才發(fā)現(xiàn)故土難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本文作者蔡運磊(微信:cyld603),紅餐網(wǎng)專欄作者;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wǎng)”;文章內(nèi)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wǎng)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lián)系小編微信 :cjm1900

蔡運磊

27

文章

56882

閱讀量

生于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居于八大古都之一鄭州,現(xiàn)供職于楚漢名城長沙。理科男,吃的卻是文科飯;縱橫媒體十余年,體制內(nèi)外皆混遍;愛好:游山玩水+攝影+美食+美酒+美女。(QQ:342829467  微信:cyld603)

最新文章

聯(lián)系人:黃小姐

聯(lián)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