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大于事實,餐飲企業掌握這個邏輯才能順利晉級
白墨 · 2018-09-17 16:59:07 來源:紅餐網
巴奴在顧客心智中建立了“好毛肚”的認知,楊國福建立了“可以喝湯麻辣燙”的認知,旺順閣建立了“大魚頭泡餅”的認知。當認知被傳播的次數多了,認知就大于事實了。品牌就是場認知戰爭,它始于認知,結束于認知。建立認知就是建造品牌獨特身份。
為什么認知會大于事實? ??
認知大于事實的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品牌和組織開始關注這個現象。比如羅輯思維主辦的第二屆和第三屆《時間的朋友》中都提到了“認知”這個詞,在這兩屆盛會中,創始人羅振宇先生闡述了兩個關于認知的重要觀點:(1)認知在不斷迭代,認知將大于事實;(2)認知戰可以超越價格戰的比較優勢,讓顧客第一時間想到你的品牌。
這兩個觀點是相互關聯的,正因為認知大于事實,所以顧客不再去深究事實,而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認知判斷,因此品牌方如何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認知,從而脫離價格戰的泥潭變得尤為重要。
那么,為什么認知會大于事實?
1?人們情感變化在先,行動實踐在后?
人們在看待一件事情或者選擇一個物品時,總是情感先發生反射和變化,從而指導行動去求證和踐行。如今,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求證事情的真相,因為求證真相的各項成本太高,導致大多數人不愿意也承擔不起該成本。
一切自由的選擇性購買行為,起初都是在沒有行動之前,人們先從情感上做出的判斷。人們是如何在沒有見到菜品的情況下嘗試去一家餐廳消費的?
第一是從第三人經驗和談話中了解到,或者去大眾點評和團購網站看評分。
第二要考慮是否符合自身利益,餐廳所代表的菜系、菜品,是否適合自己去消費?
第三是嘗試消費。大多數人往往在經過第一和第二階段環節之后,行動就終止了。這時餐飲品牌僅僅停留在顧客認知區域的盲區中,若要激活這個區域,則需要品牌方自己去發力,自己去表達訴求。
也正因此,認知大于了事實,事實是什么?顧客并不知道,也不會去知道。那么什么情況下可以讓情感和行動保持一致?比如當士兵執行任務的時候,當然這就不屬于自由選擇了,而是被動選擇了。
2?錯誤認知很難改變,時間長了就代替了事實
在這里,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關于蘭州拉面的,大多數人認為:(1)蘭州拉面是發源于蘭州的;(2)遍布大街小巷的拉面館是蘭州人或者甘肅其他地區的人開的;(3)蘭州拉面是午餐或者晚餐。
然而事實真相是:(1)蘭州拉面不是發源于蘭州,而是發源于河南焦作博愛縣。清朝嘉慶年間,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蘇寨村(河南博愛縣境內)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面制作工藝后帶到蘭州,經陳氏后人陳和聲、回族廚師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后,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拉面的標準。
在之后200多年的歲月里,蘭州牛肉拉面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聞名,199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2)遍布大街小巷的蘭州拉面館大部分其實是青海人開的。(3)在蘭州和西北地區,蘭州拉面叫蘭州牛肉面,是早上吃的,算早餐。
然而大部分消費者一般不會追究事實的真相。兩百年來,經過改良的蘭州拉面已經開遍全中國,大家已經認定蘭州就是蘭州拉面的發源地,在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地區生活的人,基本上是午餐、晚餐才會吃蘭州拉面,故而不會認為蘭州拉面最早是作為早餐出現的,這就是認知中的事實。
第二個例子是日本拉面。在中國有不少日本拉面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味千拉面。很多中國人想當然的認為日本拉面是日本美食,是發源于日本的。事實上日本拉面是源自中國的,在日本是沒有日本拉面之說的,而是叫“中華面條”。
日本最早關于中國面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后,用面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國。在明治時代早期,拉面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1900年,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
在昭和年間,拉面在日本開始流行。事實上,在日本的三大面(烏冬面,拉面,蕎麥面)中,只有蕎麥面勉強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傳統面食,而中華料理中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現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由于明治五年(1872年)時日本和滿清簽訂了“日清友好條約”,使得大批華僑遷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橫濱、神戶和長崎,因此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華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術也就是從這些地區流傳出去的。
當然,在1912年時還沒有拉面這個名詞,當時的日本人稱拉面為“龍面”。而且在當時的日本拉面店里,店主和店員都穿著中國式的服裝作為制服。
但問題是在中國,一個開日式拉面館的老板是不能不打日本拉面牌子的,因為在顧客心智的認知中日本拉面就是日本美食,要是叫中華拉面估計就沒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了。
3?獲得真相成本越高,人們越無暇顧及事實
某餐廳的飯菜到底好不好吃?請客能不能去?帶女朋友去是否跌份?……顧客要想深入了解一家餐廳的特色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的。于是,這個時候餐飲品牌就要主動表達自己的品牌特色,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基因。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餐飲品牌像快消品一樣,開始有了自己的品牌SLOGAN、形象吉祥物、品牌文案,甚至有很多餐廳做了明檔廚房、好食材展示等,這一切都是為了降低顧客的選擇障礙,讓顧客迅速了解自己的特色,從而避免顧客由于情感判斷產生的誤會而沒有選擇自己的品牌。
構建良好系統的品牌認知體系,能夠降低顧客獲得真相的成本。 ?
4?固有認知很難改變,不要企圖改變基礎認知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在他們的生活閱歷中,會有一些共同的固有認知。例如,一些諺語、順口溜、傳統文化等,人們在骨子里有著特定的認知,外力很難改變這種認知。
就好像金庸寫小說,總是宣揚少林功夫是最厲害的,天下功夫出少林,這就是人們的基本認知,其他作家要是也寫武俠小說,寫到功夫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少林寺,并且會認為天下功夫出少林,你要是寫成天下功夫出自別處,大家可能打心眼兒里不認同。
還有怕上火要喝涼茶,人們對于涼茶的認知就是降火的,你要是訴說別的訴求,大家會認為你是錯的。
再比如現在智能手機上的接聽鍵是貝爾發明電話后留下的一個符號,而2010年、201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們在誕生的時候已經基本見不到固話機了,他們見到的是智能觸摸屏手機,接打電話的形式和20世紀完全不一樣了,但是智能手機里依然留下了固話的虛擬鍵。
這就是認知的力量,認知有時候超越了事實,一旦被大多數人接受,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 ?
舉例說明:大娘水餃的艱難“認知路” ?
在此基于認知大于事實的理論,舉一個餐飲行業比較有名的餃子品牌進行驗證下。水餃行業的前輩[大娘水餃] 是較早就把連鎖事業做的風生水起的品牌。從1996年起,大娘水餃已開設了連鎖店300多家。隨著品牌的不斷發展,大娘水餃前前后后做了三次迭代升級。第一次升級把憨厚的吳大娘作為品牌形象,第二次升級以一個女性背影為logo形象,第三次升級則改為一個正臉的女性形象。
△ 左側為大娘水餃2012年前的logo 右側為2012-2018年使用的logo
當大娘水餃第二次升級的時候,很多顧客開始吐槽:這分明是花樣年華里張曼玉買餛飩的背影。這個女性的身材凹凸有致、穿著旗袍、手拿籃子,很像民國時期的江南女子。然而顧客看待事物的方向往往是和品牌方相反的,很多顧客的認知是:大娘變少婦了、變妖嬈了、沒有親和力了。
△ 圖片來源于logonews(標志情報局)
整整六年,大娘水餃都處于這樣的顧客認知中。然而六年后的2018年5月,大娘水餃再次升級了,這次是這樣的。
△ 大娘水餃來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針對這次品牌升級,很多網友和顧客依然覺的品牌logo和品牌內涵相差較遠,依然沒有找到“大娘”的感覺。官方對此次品牌LOGO的更新介紹稱:“用一次轉身的擁抱,跟你來一場‘愛的表白’。logo更新,只為告訴你,在風風雨雨的日子里,大娘愿意一直在您身邊。
雖然大娘水餃官方對品牌升級做出了解釋,但很多食客并不買賬,他們說:“這不是大娘,這是小娘子”,“哇,乙方終于把背景ps過來了”,“這是大嫂吧”……
因為認知大于事實,所以只要大娘水餃一日不變回來,大家還是改變不了原有的認知。
當年大娘水餃的logo就是一個憨厚的吳大娘形象,雖然后來品牌被資本收購,做品牌升級是為了“去吳大娘化”,但是對于顧客認知來說,他們內心深處已經把大娘水餃定義成大娘的形象了,更何況品牌名稱是大娘水餃,所以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是有著這層原因的。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