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經理人專業性很強,卻管理不好餐飲酒店?
朱冬芽 · 2017-05-19 18:34:41 來源:紅餐網
你深知溝通對于管理至關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跟下屬溝通,為什么卻總是越談越崩,不得不草草收場?你自認為廣開言路,愿意傾聽,為什么下屬卻總是三緘其口?即使提了,也都是些不痛不癢的皮毛話?
不論管理者們如何嘔心瀝血、費盡心機,在酒店管理中,卻越來越頻繁地有一種“趕著一頭倔驢,拉著一輛滿載的貨車,你要它往東,它卻偏往西”的費力感,一種“明明感覺自己瞄的很準,卻把把脫靶”的挫敗感,一種“我為酒店操碎了心,別人卻優哉游哉置身事外”的憤怒感,一種“真想撂挑子不干了”的絕望感。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你還不知道員工的心態,不了解酒店防衛理論,不懂得組織如何學習。 ?
在酒店管理過程中,通常會有這樣的鏈條:
這是一個完美的鏈條,也是一個理性的鏈條。如果酒店中的問題,都能這樣理性而完美地解決,那么酒店管理就變得非常簡單。
比如:出現問題(士氣不高)——查找原因(溝通不足)——改變做法(加強溝通)——不會再犯(士氣提高)
然而,問題就是,這個鏈條上的每個環節,因為摻雜了個體的人性(如:動機、情緒、人格)和酒店的個性/模式(如:價值觀、文化、組織結構),變得異常微妙而復雜。
出現問題——查找原因:酒店管理 防衛的雙重疊嶂阻礙歸因
任何一件事情發生,都有多種原因可以歸咎,內部的還是外部的,暫時的還是長期的,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你的、我的還是他的。如何歸因,就涉及到歸責和追責。對事不對人,是管理倡導的一種理想狀態,現實中很難做到如此理性。即使上級以為自己能做到,下屬也會心存后怕(比如相信“即使領導表面不說,心里也會給我記一筆黑賬”。)
如果一個人想要在一個酒店中長期生存和發展,對于任何消極事件(比如:客戶不滿、工作失敗、績效未完成),涉及到分析原因,個體最害怕哪種呢?首先害怕道德歸因,其次害怕能力歸因。 ?也就是說,擔心會被酒店認定自己能力不行。
所以,歸因往往會演變成一場博弈 ?: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施加控制和逃避控制、獲得功勞和防止別人獲得功勞。在這樣的博弈中,欺騙、搶先指責、設置障礙、放煙霧彈、偽裝等策略“粉墨登場”。同時,這些博弈又要做得表面上“冠冕堂皇”,所以還會有對這些策略的偽裝,常常會阻礙探詢者對事件原因的調查、害怕失敗被歸因于能力。
除了“害怕失敗被歸因于能力”,更復雜的一種是,當事人自我概念完美,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檢驗,抗拒真相,如同入戲太深,自己都被自己的感動了,以為那就是真的。他不是為了騙你、為了推卸責任而那樣說的,而是他心里真的就那樣認為了。
一種是為了逃避責任(“你不能認為我有錯”),另一種是自己真的那樣認為(“我對你錯”),兩種都是防御,目的就是“讓你找不到”。于是,管理問題的真實原因總是找不到,或者被掩蓋。 ?
在實際管理中,第一種“逃避責任”,更多發生在下級對上級的防御;第二種“我對你錯”,除了在下級身上,還會發生在管理者身上。比如,對于一個失敗的工作,下級為了逃避責任、逃避能力的負面評價,會歸咎于他人、歸咎于客觀原因、歸咎于上級給的支持不夠。而篤信“我對你錯”的上級,則覺得下屬很難纏。所以,對管理者來說,當你開始歸咎于人,就要警惕 ?酒店管理 防衛的發生。 ?
查找原因——改變做法:自我價值的深度催眠阻礙行動 ?
找到原因了,你以為就能對癥下藥馬上改好嗎?未必。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找到了病因,給他開了藥,但是病人自己沒有認識到問題,覺得我沒病,所以他回去后并不吃藥,但是為了應付你檢查,他把藥片含在舌頭下,等你走了再吐出來,還被害妄想認為你在迫害他。最后醫生也沒自信了,是不是自己診斷錯了,開錯藥了,要不怎么治療那么久都沒好呢?于是又開始新一輪的檢查。如此進入惡性循環中。
酒店管理中也是一樣,本該理所當然的“原因——做法”的遞進,究竟被什么給阻斷了?
一種是防御引起的動機缺乏 ?。人要想“吃一塹長一智”,必須接受自己“錯了”這一事實,必須承認自身在相關方面具有局限性,并且愿意改變自我,從而不再“重蹈覆轍”。酒店管理變革、創新、新制度,不論是管理者自己做的,還是請外部咨詢顧問做的,都可能讓下屬根本沒有“遵醫囑吃藥”,因為下屬認為,問題和責任根本不在我,憑什么“領導生病我們吃藥”?
另一種情況更加復雜,即使當事人接受了“錯在我”的歸因,并且也有想要改變的動機,但是他去實際做的時候,仍然會效果不好。這種原因,可以用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信奉理論”和“實用理論”的脫離來解釋 ?。“信奉理論”,指用來為特定行動模式辯解或辯護的行動理論,可以理解為“嘴上說的、心里想的”;“實用理論”,是指行動中實際表現出來的理論,可以理解為或“實際做的”。個體的信奉理論常常與他們的實用理論背道而馳,即“做的”跟“想的說的”不一致。一個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在按照某種“原則”或“規則”行動,但他表現出的實際行為卻可能與之不一致,盡管他自己可能并未意識到。比如,某人可能心里很認同要傾聽下屬的意見,但他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做的。這種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自知,是一種更復雜的組織防衛,甚至他還以為他是為了對方好。
所以上下級要加強溝通,我們以溝通為例,單純強調要傾聽、要坦誠、要開誠布公,這種“要怎樣做”“應該怎樣做”的建議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面對對方,是否把自己“私底下”的想法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如何說?會不會場面很尷尬?會不會起沖突?得罪了領導后果會不會很嚴重?
很多管理者認為,對于令人不快、尷尬的話題,繞彎子、賣關子、留面子,不要捅破窗戶紙,要用各種迂回“技巧”,希望能夠曲徑通幽,希望對方能夠心領神會,并且接收或感謝自己的這番“良苦用心”,順著自己設計好的談話路線,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管理者會感覺到,對方就像聽不到自己的潛臺詞和話外音一樣,始終繞著走,不能觸及實際問題,雙方的耐心在這種冗長的“猜心游戲”中被消磨殆盡,最后不歡而散、無果而終。然后溝通雙方對對方的評價都更加負面,上級認為下級推諉責任、油鹽不進,下級認為上級裝模作樣、笑里藏刀,“難以溝通”這個預言在組織防衛的模式中完成了一輪自我實現 ?。
因此,我們 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思考明白地說出來,接受公開檢驗,創造出一種不設防的氣氛。例如:在探詢別人看法背后的推論前,先陳述自己的看法并說明自己的假設與推論 ? ,“我的看法是這樣。我是怎樣產生這個看法的。你看我的推論有沒有破綻?你是否有不同的證據或不同的結論?”
又如,當我們不贊同別人看法的時候,習慣性的反應是更努力地為自己的看法辯護。這樣做或許并無敵意,但常使討論中斷或兩極化,得不到真正的合作關系。如果能夠先請別人更詳細地說明他的看法,或這種看法是如何形成的,就能使談話進行得更有建設性和成果性 ?。
也就是 我們在溝通中,當大腦中不由自主地、下意識地想要給別人下消極判斷或作負面結論前,先努力按捺自己的這種“自動化反應”,不要急于下判斷,給對方一個清晰表達的機會,而且要學會如何引導對方清晰表達出客觀、可檢驗的信息,認真傾聽并與對方就這些信息進行討論、探詢和檢驗。相互探詢的本質,就是關注問題或任務,勝過關注自己的自尊或面子,愿意承認自己思維中的缺陷或局限,并表達知錯必改的意愿。 ? 這是一種溝通的技巧,更是一種自我提升的修煉。
改變做法——不會再犯:改變價值觀,追根溯源讓管理無憂 ?
改變做法之后,就一定能不再犯了嗎?還是以醫學為例。這次治好了病,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病人又故態復萌,抽煙喝酒熬夜,他周遭的環境沒有變,所以他的行為很容易退回老路。
切換到組織管理中,這次的問題解決了,如果組織舊的管理模式、整體的價值觀、組織氛圍、文化、考核體系不變,也就是大環境不變,那么,舊的問題還會重新出現,或者改頭換面、異地投胎,以其他形式、在其他地方出現。改變成什么樣的做法?這是涉及管理價值觀的問題。經常需要釜底抽薪,重構價值觀念,這對于組織來說,是痛苦的“蛻變”。這也就是我要講的變單環學習為雙環學習。
“雙環學習”的定義是:從對問題本質的反思開始,以開放的質疑與討論作為過程,最后通過克服習慣性防衛造成的認知障礙,從戰略層面對現有問題進行反思,從而取得根本性改善。簡單地說,“雙環學習”就是“治標又治本”,找到問題的核心根源,并從源頭進行改進。對于組織而言,在解決管理問題的同時,要查找問題的源頭,盡可能把遇到的問題放在一個更廣闊和更長遠的背景下去思考,改變主導價值觀,從而根本性地改變現狀。 ?
例如,管理者經常會收到一些管理建議,比如要善于傾聽,那么除了用探詢的方法做好傾聽之外,還要更深入地去探究“為什么不傾聽?”“下屬為什么不愿意表達?”這些深層的問題。又如,激勵團隊,要深入探究“管理者為什么不能有效的激勵?是哪些因素阻礙他?”從這個源頭出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起來,我們認識到,組織防衛這一現象幽靈般的存在,使得很多貌似有用到無可挑剔的管理建議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組織防衛就是一種“阻斷劑”,它讓管理措施無法發揮作用。 ?
當然,以上的各種方法希望能使酒店管理者得窺其理論精髓之萬一,為酒店管理者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 ?,在遇到管理問題時,如果能從“組織防衛”的角度稍作思考,破除管理上的“心魔”,或許就能讓許多管理問題豁然開朗、撥云見日,從而追本溯源、迎刃而解。
對酒店領導者而言,關鍵不是嚇唬人,而是向下屬提供幫助,真正解決問題。如果下屬出于害怕做事,很難或不可能真正推動酒店服務創新,更不可能讓員工完成工作任務。 ?
本文作者朱冬芽(微信:15279521999),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