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四大亂象!
余奕宏 · 2020-06-04 10:20:08 來源:紅餐網
引言:今天看到樂凱撒餅哥的一封信,提到樂凱撒全面啟動長期降價戰略,讓利于民,一方面轉發表示贊同,另一方面回想近些年觀察到的行業亂象,即將在新的經濟周期一一遭受經濟規律的懲罰,直言寫下這篇文章,言辭略顯激烈,心臟脆弱者慎入。
第一亂:無克制的漲價
前幾天我媽生病住院了,她是回民,讓我去一家南京的知名清真飯店安樂園去買牛肉包子。
這家清真飯店的位置非常差,在一個單行線上,交通不便,又由于各種交通管制,如今幾乎已經變成了一條死街。
可是當我到達那個店的時候,徹底驚呆了。排著長長的隊伍,整個大廳都是在打包包子的顧客。3塊5一個牛肉餡大包子,讓那些老年人遠道而來,都是20個、30個的買,熱鬧非常。
我想這就是老祖宗說的:舍得給顧客吃,自己才有的吃。 ?
可是我們再看看過去5年中國餐飲業的第一亂象:無克制地漲價!
各種消費升級論、品牌溢價論、錢不夠找顧客要論、成本上升論,總之漲價有理,毫無節制。
尤其是快餐進入到shopping mall,把原本5元10元的一碗面一碗粉,漲到了動輒三四十元。不夸張的講,它的價格漲幅遠遠超過了過去五年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也遠遠超過了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不可否認,房租、人工食材的上漲是價格上漲的誘因,但是企業的功能不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造價值嗎? 如果你比上游漲價還兇猛,那企業的抗風險、防競爭、越周期的能力又在哪里?
只是由于過去的5年到10年,我們恰恰處在家庭資產的高增長周期,甚至是在各行各業的泡沫繁榮期,因此這些高增長的市場掩蓋了價格虛高的真相。
2019年伴隨著國家持續的金融泡沫出清,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市場的衰退,那一年王興拋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2019年是過去10年最壞的一年,但可能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
2020年開年的新冠疫情讓他不幸言中。
2020年我們看到海底撈加速了在快餐賽道的布局,極致性價比的定價策略,讓人不得不服的是他又一次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 ?
正如張大哥所說的,我希望我的產品賣的越來越便宜,要像自來水一樣便宜,我還非常的賺錢。(海底撈火鍋真的越來越不便宜,所以這一次疫情后漲價遭受輿論壓力抵制。)
充分競爭行業,奢望價量起飛不符合競爭的規律,也是缺乏經濟學常識的表現。 ?
在當下,餐飲企業一邊追求門店數、客戶數的不斷擴張,一邊追求客單價,毛利率的提升,這是得多牛逼的企業才能做到?
過去幾年有一些所謂的策劃咨詢公司,也吃足了這一波景氣周期高增長時代的紅利。
他們的套路只有一個:樹品牌,打廣告,搶占更好的位置,漲價,擴張。甚至還把這個套路用在快餐連鎖企業上,搞得企業奄奄一息。
只是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他們依然用偶然成功的案例繼續忽悠。??
第二亂:做多品類
奕宏最怕的事情就是我的學員來跟我說,他最近又做了一個新的品類。
有兩個觀點我是堅決堅持,不接受任何反駁。
第一,中國的市場規模決定了他不是一個國家級別市場,而是一個世界級別的市場。 ?疆域遼闊,人口基數龐大,在任何一個大的區域,省份都可以誕生一個10億級的餐飲連鎖品牌。
不要跟我提王品的多品牌策略,臺灣才多少人口,多大市場。
所以我根本不認同他們所謂的品類天花板,在我看來絕大多數的企業離品類天花板還遠著呢(選錯品類的除外)。
老鄉雞僅僅在安徽合肥就可以做到10個億以上規模,而安徽的經濟在長三角或者是華東地區排不進前三。
第二,沒有做到10億之前都是中小企業,都在初級階段。 ?
因為1億的規模只是企業的起點而不是終點,1億代表你基本完成了企業化。10億代表你已經有了吸引優質人才和資本的優勢與能力。
那些規模不過兩三千萬,開了幾家店的老板就盲目沖動的要去做多品類,我反復勸他們忍住沖動,因為他還沒被市場教訓過,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行業從散少亂差到規模化集中,是怎樣慘烈的洗牌過程。
景氣周期好,市場高增長期,怎么做都是對的,你會發現貌似書上的理論全錯,于是把運氣當能力;
景氣周期差,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怎么做都找不到感覺,你才會發現沒有理論指導,寸步難行。
所謂前些年靠運氣賺來的錢,這些年要靠實力輸掉,本質是暴露了沒有實力。
第三亂:做全產業鏈。
餐飲本來就是一個鏈條非常長,非常復雜的行業。
它集上游的農業,中央廚房的工業制造業,門店的手工業、零售業、服務業,后端的互聯網科技與數據化為一體。
我是越深入研究,就越對這個行業抱有敬畏之心。360行,沒有一行比連鎖餐飲業復雜。
一家門店既要負責生產制造,又要負責零售,還要負責服務,可見這個管理鏈條多么復雜。
國內的餐飲品牌,單店的模型極度鋒利,成為真正的賺錢機器的門店寥寥無幾。 ?
也就是說很多老板連一家門店的模型都沒有真正的做好,連門店的系統都沒有建立完善,不知道從哪里來的自信,居然敢往上游延伸。
自己的規模一點點,聽了幾堂供應鏈的課程,居然就敢延伸去往上游要做供應鏈。
讓一個手工業思維的人去做工業思維的事,讓一個口袋里不過數千萬的人跟動輒花費億、甚至數十億的人去競爭,結局可想而知。
又想賺C端的錢,又想賺B端的錢,結局一定是兩頭不賺錢。??
第四亂:盲目跨區域擴張
還是那句話,中國不是一個國家級別市場,是一個世界級別的市場。
我們和美國一樣是單一國家最大化的市場,好處是文字相同,語言相通、度量衡相同,感謝修長城的秦始皇。這種大一統的市場,最容易誕生世界級的消費品品牌,也是跨國公司最眼饞的市場。
但是國內市場也有兩點阻礙:
第一就是城市(鄉)的發展極度的不平衡; ?
一線城市像歐美的發達國家,但是某些三、四、五線城市,收入差異極大。所以這次兩會總理提出我們有六億人口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大家在驚訝的同時,應該能夠感受到這種巨大差距給異地擴張帶來的阻礙。
第二個就是口味差異和認知差異; ?
由于地理位置、物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千差萬別。雖然城市化進程打破了南甜北咸、南粉北面的習慣差,甚至讓全國人民都愛好上了吃辣,吃川渝火鍋。但我們依然不得不承認,不同區域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口味差異還是巨大。
盡管我到北京5年了,我是一個面食的愛好者。但是你讓我選擇吃肉夾饃作為一頓午餐,一年不會超過三次。
跨區域擴張可以說是很多餐飲企業遭遇最大的坑,也是最大的挑戰。 ?
曾經老鄉雞、鄉村基都遇到過這樣的陷阱,在品牌勢能、人才儲備、市場機會都沒積聚時,逆勢而上,結果都是大敗而歸。
老鄉雞若沒有當初退回安徽的戰略決策,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快餐第一直營連鎖品牌。
還有一種擴張也非常的危險,就是一個品牌火了以后,迅速的開始在中國渠道下沉,從一二線城市向三線城市下沉。今天的喜茶、奈雪、太二等都在過早地釋放自己的品牌勢能。 ?
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開始渠道下沉花了多少年的時間。他們是做到多大的規模的時候開始下沉。海底撈又是到了什么階段才開始釋放品牌勢能,往三四線下沉的。
反觀我們自己,就可以找到差距。
戰略不僅僅是進攻,還有撤退;戰略不僅僅是沖力,更需要有定力。 ?
良藥苦口,這些文字都是我在過去幾年接觸上萬的餐飲品牌總結的亂象,他們有的當時違背了規律,但因為市場好賺了錢,于是嘲笑我理論教條;有的正在遭受市場規律的懲罰,但是內心深處只覺得是運氣不好,只有少數人會認識和反省自己戰略素養的不足。
過去的二十年廣告營銷生涯,我經歷和觀察了家電、快消、洗化、酒水、地產、電商等多個行業從散小亂差、區域品牌向全國性品牌、規模化集中的過程,因此我知道餐飲業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見識比知識更重要。 ?
綜上,我進入這個行業研究六年了,當初帶了兩個問題進入這個行業:
1. 為什么偌大的餐飲業,出現不了一家1%市占率的中國本土餐飲品牌?
2. 為什么我們開放給外資餐飲企業30年,我們與其之間的差距還那么大?
我們究竟差在哪?值得全行業反省深思!??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