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創新最怕掉入哪些坑?
余奕宏 · 2017-06-29 18:33:10 來源:紅餐網
關于品類的探討是近幾年餐飲人最關心的話題了,其中有兩個因素。
品牌由區域向全國
整個市場從區域品牌向全國品牌是一種必然。
當我們早期只是做區域的市場,尤其是只在某些局部區域去開展我們的品牌的時候,品類的清晰認知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當我們開的年份夠久的時候,附近的居民和顧客總會搞明白我們是賣什么的,無論我們的品類是否生僻。
而當我們有了全國擴張的欲望,或者至少是跨市和跨省的擴張,就面臨著完全不熟悉我們的客戶,品類的清晰認知就顯得格外重要。
市場的競爭白熱化
當整個市場都進入到白熱化競爭時期,獨特的品牌認知,讓我們才有勝算的機會。
在王小白菜單盈利規劃第一課上我跟大家分享了《品類創新--不戰而勝的競爭之道》。
其中重點跟大家分享了:
?什么是清晰的品類,如何定義清晰的品類?
?如何洞察品類創新的五個趨勢,如何去把握住這些趨勢?
?開創新品類的四個尖刀方法。這些方法曾經被用在真功夫,黃記煌,俏鳳凰,瓜牛等餐飲品牌創新上。
課后答疑環節,小伙伴們展開激烈的討論:
課后,奕宏針對本次課程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總結出了以下兩個品類深坑:
1.品類的創新,最忌諱的就是創造偽品類
一般來說什么是偽品類呢?
品類的創新并非順應消費者的心智,而純粹是創始人自己臆造的產物.
創始人把兩種完全不相關的產品任意疊加,既沒有考慮到這兩種產品的品類的屬性是否吻合,也沒有考慮這兩種產品口味的相適應性。
2.品類的創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選擇食材和加工工藝的方式
主食材往往就代表著品類的屬性,有時還象征著品類的特性。例如,當我們提到刺身、和牛、澳龍,很明顯,他們就代表著高端的食材和高檔的享受。
諸如榴蓮、芝士、芒果、檸檬、牛油果這類具有網紅特性的食材,非常容易被識別和認知,同時也非常容易引起購買的欲望。
而在加工工藝上,諸如涮,燙、鐵板燒等現做現賣的加工工業,也非常容易理解和辨識,最重要的是他們在消費者的心智中都屬于現做現吃的好口感聯想。
另外有同學提到在火鍋選擇分化時該選擇何種食材?
其實最簡單的莫過于從常見常用的食材去選擇,諸如毛肚,鵝腸,肥牛,鮮切牛羊肉等。一般來說,越是常見的食材越是容易理解的食材,他被消費者點選的幾率也很大,這樣就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而如果你選擇一些生僻的食材,甚至于這些食材大家聽都沒有聽過,或者說它的口味很難產生記憶聯想,就大大降低了識別度以及點選率。
我以西貝的莜面村的莜面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小眾的食材,并且莜面村的這個莜字,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認知困擾,甚至于給品牌方也帶來了極大的擴張困擾。假如這個品類不是因為遇到賈總這個餐飲業第一硬漢,而西貝莜面村又由于早年有極厚的資本積累,我們很難想象莜面這個品類的發展會怎樣?
縱使西貝莜面村今天成為中國餐飲業前三甲的品牌,賈總想在全國進行大規模擴張的時候,也不敢輕易選擇莜面作為主打的品類。前不久,西貝推出的10萬家燕麥面的計劃,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困于燕麥這個食材的認知和消費習慣。
因此,在品類的選擇上,我并不贊成所謂的迎難而上,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這個勢不是風口的意思,而是順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他們的心智認知。
本文作者余奕宏(微信:shikonghui),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