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產品,也來自碼頭城市“早餐產品池”嗎?
王鹿鹿 · 2019-04-15 17:43:49 來源:紅餐網
鹿鹿今年走訪了幾個城市,包括武漢、天津、重慶、上海和廣州,這些是以前的水旱碼頭,不僅早餐文化的歷史長久,而且品種異常豐富。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泉州、福州、蘇州、揚州等城市,也有著類似歷史背景……這些城市的早餐文化,跟現在的餐飲行業又有什么聯系,能帶來什么啟發呢?
早餐文化本土VS融合? ??
鹿鹿認為,早餐文化發達的地方,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交通樞紐重鎮,二是古代的帝都,比如北京、南京、洛陽和西安。??
此二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相似的是,他們都是中國各地人流匯聚之處。不同的是,內陸城市早餐本土特色更強,而碼頭城市的早餐融合度更高,這種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就是產品的傳播度以及接受度。
應人所需,融合為大? ??
碼頭城市的早餐當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就是融合。??
南來北往的商客旅人將各自家鄉的飲食習慣匯聚于此,在需求的催生下,出現了多種多樣、來自不同歸屬地的早點。又因為需要包容各地域人群的口味,經過不斷地演變,最終形成數量繁多的本土化外來早點。
比如這幾個城市的早餐的干、濕搭配吃法,油炸制品、糯米制品、包制品中,都能找到“相似而不相同”的產品。它們不僅在制法和味道上有差異,在名字和形態上也各有不同。
兩極發展,精粗皆有????
碼頭城市的早餐還有個顯著的特點,“粗”與“精”皆有。 ?
對于大部分底層大眾來說(如碼頭苦力、挑夫),他們對早餐的需求不僅要低價、易得,還要能扛餓——在飽腹的同時,可以提供足夠的熱量和體力,支撐整個上午的繁重勞動。諸如面食、糯米、豬油、芝麻醬、辣椒、鹵子等食材調料,能較好的滿足這種需求。
而這種早餐的飲食方式也延傳至今。就像鹿鹿第一次去天津的時候,驚訝于大家吃早點的分量;第一次去武漢過早時,也驚嘆于早點品種之豐饒。
而另一端,精致的早點同樣是這些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樣因商貿通達,伴隨著茶館文化所興起,不管是蘇式早茶還是粵式早茶,都成為商談茶歇、落腳消遣的去處。在具有消費能力的商賈/特權人士需求帶動下,伴茶小點也隨之逐漸豐富和精致,從配角成為了主角。
傳統早餐,創新單品? ??
那么,碼頭城市的早餐文化,跟現在的餐飲又有些什么聯系呢???
有趣的是,很多當下市場中的單品或單品類品牌,都是出自于這些 “早餐產品池”中。 ?
比如我們能看到的煎餅果子、小面、熱干面、湯包、煎包、腸粉、包點、豆花等等,甚至豆漿、油條都有了細分……
一方面的原因,是鹿鹿之前文章提到的,消費習慣的改變,讓早餐產品突破了就餐時段與地域的限制。 ? ?
另一方面,這也是碼頭城市早餐的 “獨有基因”決定的,如前文所提到的融合性以及廣泛的傳播,讓各地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
而內陸城市早餐則較難做到,比如豆汁和胡辣湯等產品,依舊只是地域美食,沒有在全國普及,很多早點甚至還不為大眾所熟知。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讓早餐跟晚餐同等重要。在碼頭城市的早餐文化里,蘊藏著極多的民間餐飲智慧。如果大家有時間,不妨去這些城市走走看看,并重新審視傳統與創新,也許會對自己的餐飲創業、經營有所啟發。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