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個變化看當下餐飲趨勢
王鹿鹿 · 2018-05-11 18:02:49 來源:紅餐網
從第一篇到第一百篇分享,鹿鹿用了兩年多時間,產量不算高,但每一篇都是原創。坦率說,寫文章最大的收獲,是幫助自己思考,通過不停地觀察、總結,讓鹿鹿對餐飲行業的認知、思考持續加深。2018年快過了一半,餐飲行業的變化不斷,對此探討的報道不少,鹿鹿則想基于自己的思考來談幾個餐飲的變化趨勢。
一、從增量到存量的變化 ?
從各個研報、數據中可見,在經歷連續幾年的爆發性增長后,餐廳數量,特別是一線城市的餐廳總量,已經飽和并開始出現拐點。
究其原因,在城市消費基數無大幅變動的情況下,供需已失衡。甚至可以說,消費者已經不需要這么多的餐廳(就數量而言)。可以發現,在現有的市場中,充斥著很多“低價值餐廳”(產品/環境/服務/價格/效率/體驗等偏低……),他們也是高倒閉率的主要原因。
今天做餐飲,擁有“基本功”很重要,沒有這個基本功,就沒辦法實現經營良性的“基本面”。從增量到存量的變化,意味著餐飲“優勝劣汰”的步伐在加快,通過逐步淘汰市場中的落后供給,直到供需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
二、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
從公到私,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餐飲行業不斷發展,從粗放式向精益化發展轉變;消費者的需求呢?也在同步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從價格需求,向價值需求轉化,并且愿意支付溢價,不管是堂食還是外賣。 ?
進一步看,餐飲企業也出現分化趨勢,一部分品牌會追求高效+平價,以保證性價比和流量;另一部分品牌開始走上品質化的道路,從而獲得與消費者之間的議價能力。
從多開店——開好店的轉變,使得餐飲門店數量和市場份額,不再是唯一目標,也會使得市場從餐廳數量的暴增,進入到品質餐廳增多的階段。?
?? ?
三、從連鎖到特色的變化 ?
如果說連鎖品牌代表的是標準和效率,特色品牌代表的則是手作和獨特,兩者同樣會是未來餐飲供應端的主要構成。 ?
具體的說,連鎖餐廳能滿足人們對便捷就餐、穩定出品的需求,而特色餐廳能滿足人們對味蕾和匠心的探尋……這兩者各有各的“活法兒”,誰也無法完全取代對方。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大企業的連鎖品牌,或是不同主理人的特色門店,可以讓消費者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
相對來說連鎖門店的競爭難度更大,因為需要在更多維度挖掘價值和差異化,還要得到市場的接受度。 ?而那些既不能提供穩定性,又缺乏特色的餐廳,前景更為堪憂。???
四、從品類到品類群的變化 ?
眾多餐飲大品類已經分化出細分品類、單品類、單品、餐品等眾多形態,圍繞著主品類形成了一個錯落有次的品類群落。 ?
鹿鹿認為,這種分化未來還將會持續,只賣一道菜的餐廳,甚至是只賣一個產品的門店,不再是個案。一個品類能延伸的體系,越是豐富龐雜的,其市場規模也會越大。而在同一個品類群當中,品牌數量的容納度,會隨著品牌細分而逐級遞減。
也就是說,大品類往往能孵化出幾個成功品牌,單品等細分品類則更趨于“贏家通吃”,市場規模容量的不同,決定了發展機遇大小的差異性。 ????
五、從創業到創造的變化 ?
客觀來說,現在做餐飲創業,已不是一個輕松的選擇,軟、硬門檻比以往要更高,很多對手更有你看不到的起點優勢。與其說餐飲需要創業者,不如說餐飲需要創造者。
餐飲本身不是一個投機的行業,無法短期內暴利致富,很多讓人心動的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創業的動機,不應再是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就業位置,而是要考慮你能為市場、為消費者創造出什么價值?畢竟在這個過剩的餐飲階段,更需要的是創造能力。
話說回來,餐飲價值的創造需要時間去沉淀,能做到的人不少,愿意做的人不多,以前是這樣,以后也會是這樣。??
六、從名牌到品牌的變化 ?
無論一、二線城市,知名老字號、城市餐飲“名牌”并不少見,但是現在基本上都遇到了一定的發展瓶頸,歸根到底是核心團隊和思維上的問題。而新一代的年輕人,也在憑借新的想法、認知與戰斗力,逐步成長起來,建立并發展品牌。
可以說,沒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老團隊的經驗和產品死磕精神非常值得學習,新團隊的開放思維和實踐迭代能力非常值得認同。從名牌到品牌的路徑變化,背后是吻合這個時代的選擇與行動。 ?
或者這么說,“名牌”最驕傲之處是難以被取代(如許多知名的區域性餐飲,動輒十幾年的發展根基,以傳統思維運營),而“品牌”最可貴的是能夠讓全社會監管,從而保障更多消費者的基本利益。 ?
品牌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在陌生社會中的,一種溝通與信任。相信餐飲品牌發展之路,還將不斷持續、優化……
?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