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品類創新難? 關鍵三個訊號——分化、簡化、進化
王鹿鹿 · 2017-03-03 18:14:04 來源:紅餐網
一個傳統的地域美食品類,是否能變成都市人喜愛的創新型品牌?這過程中又會有哪些“訊號”?
在下文中,鹿鹿將用深圳陜面連鎖品牌——老碗會biangbiang面作為例子,聊聊這個時代傳統品類蛻變中呈現出的“三個訊號”:“分化”、“簡化”、“進化”。
▲老碗會biangbiang面
那些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品類,總是隱藏著值得挖掘、重塑的訊號。
案例:
品牌:老碗會(原名老碗會陜西面館,現名老碗會BiangBiang面);
創立時間:2014年,創立于深圳;
門店位置:街店;
現有門店數:15家;
客單價:35-40元;
平均翻臺率:8輪;
2014年創立的老碗會,通過2年多的時間快速成長,從1家臨街小店鋪,成長為擁有15家連鎖門店的陜西面食品牌。
▲老碗會BiangBiang面
通過關注這個深圳本土陜面品牌的發展,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它為何選擇這個品類?它做了什么?它對品牌的探索給我們以什么啟發?
1.價值洼地:品類發展緩慢,品牌集中度低
面食作為中式快永恒的主題之一,很多細分品類都經歷過高速發展期。比如川面中的小面走出了遇見小面這樣的風口品牌,晉面的品牌九毛九也已全國布局。而陜西面總體仍停留在上一代的粗放模式中,受關注度不高,也鮮有規模化的連鎖品牌。
老碗會在陜西面上的選擇,不僅因為其品類老化亟需升級,更看重的是陜西面食所擁有消費者心智基礎,這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老碗會大堂
2.文化沉淀:傳統底蘊深厚,可挖掘題材多
文化與飲食從來密不可分。歷史文化-飲食文化-面食文化,一碗面,一個小吃,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亮點。對于陜西美食的經營者來說,這是一個異常豐富的產品庫。經營了這個傳統品類,背后的美食技藝、故事傳說都成為了可挖掘的資源,只是看你怎樣去使用。
3.市場接納:包容性好,適應性強
談到陜西美食,面食小吃是一大特色。臊子面、BiangBiang面、涼皮、臘汁肉夾饃等等,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廣大的受眾。其口味的包容性,以及消費者的廣泛認知,使其在以外來人口為主的一線城市,省去了認知教育成本。
傳統的品類,新的品牌探索 ?
1.品類進一步“分化”
品類的分化,帶來模式上的精簡。以前很多陜西面館,餐單大而全,品項涵蓋西北菜、羊肉、面食、小吃、涼菜等等。這種沉重的模式對快餐而言,不僅浪費后廚的產能、增加備貨成本,還會造成就餐時間延長,出品多而不精的局面。
老碗會聚焦陜西美食的分支——陜面,圍繞面食+小吃的經營模式搭建菜品結構。不僅讓菜單變得更集約、靈活,還有效地提升菜品的標準化程度和品項地流轉效率。鹿鹿認為這種簡化+聚焦的模式,也為多地的陜西快餐品牌所嘗試,比如北京的鼎高高,蘇州的真老陜,深圳木馬勺肉夾饃。
2.戰略思考,雙重“簡化”
①對產品結構的簡化:面食搭臺,小吃唱戲 ?
即便是陜西面,也囊括了非常多的品種。面對如此多的選擇,聚焦和做減法是一個很有必要的步驟。以老碗會為例,通過聚焦陜面與民間小吃,精耕面食來突出放大主要品種,通過傳統小吃輔助,做到多樣化和差異化,以及保持產品的新鮮感。
②對消費者認知的簡化:塑造爆款,強化記憶 ?
消費者對陜西面食擁有好感的同時,認知偏于模糊。如何通過產品跟品類/品牌產生強關聯,并成為消費者心中的記憶點?
面這個產品,它既是陜面中的代表產品、銷售的前列產品,也是陜西飲食文化中的經典。它不僅兼具故事性和趣味性,更是視覺感最突出的面食產品之一,最終成為了品牌的核心部分。將認知簡化,就是為了實現對記憶的強化。
3.時代進步,必須“進化”
①產品口味與形式的探索進化 ?
陜面在本地經營中一定是大油、大咸、大量的,但當來到深圳,吃陜面的消費者中很大比例是南方人,他們吃不了太油或太咸,也降低了對分量的要求。這時對陜面的本土化改良就非常有必要。如何在保留陜面特色的基礎上,調整口味,增加觀賞性,讓一碗面的呈現更加精細、美觀。改良只有一個目的,讓更多都市人能接受陜西面食作為日常的一餐。
②門店環境與服務的進化 ?
陜面是一個傳統的品類,拿早先在深圳街邊的陜西面館來說,可以用三個字形容:“土、亂、陋”。老碗會選址是街店,但在一開始就思考“如何將快餐休閑化”、“如何能讓年輕人進來、逗留”這些問題。于是將面館與都市感、休閑感相結合,呈現出休閑整潔的就餐空間,手作感的食物出品。同時將服務的理念進一步提升,在街店呈現出更優質而標準化的服務。
③契合消費需求的進化——吃的美,而不只是吃飽 ?
時代在發展,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傳統的陜面關注的是不是能讓人吃飽,但今天更需要讓消費者吃的好,吃出體驗感。老碗會提出“吃的美”,正是希望在消費者吃面時,達至一個更優的就餐體驗。當傳統的品類品牌在改變自己的時候,如何將傳統的品類屬性,結合與時俱進的消費者需求,做出“質”的改變,確實需要我們去思考。
當今天我們去反思傳統品類一身是寶,苦有用武之地的時候,換一個思考角度,我們該如何去改變,可能更有效?筆者認為,對于傳統品類,我們可以深入探索,如何通過真正去“分化”、“簡化”、“進化”,去自我革新,找到一條更好的品牌創新路徑。
本文作者王鹿鹿(微信:canyindabaihua),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