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抽成影響顯現,商家“兩套價格體系”轉移壓力!
外賣頭條 · 2019-02-27 10:56:09 來源:紅餐
羊毛出在羊身上,外賣平臺抽成上漲,最終買單的還是顧客!
經常在沙縣小吃訂餐的李女士發現,在實體店內吃飯,一份蒸餃5元,一份飄香拌面5元,加肉絲的7元。可是在外賣平臺上,店鋪餐飲價格都漲了,5元的都變成了8元,漲了3元。
除李女士的發現外,很多餐飲店也出現了類似情況。
以早餐店為例,一家原本1.5元的包子賣到了2元,原本6元的一碗胡辣湯漲到了8元,此外,打包費還要另計。
一家海鮮餐廳的粉絲蒸扇貝,在外賣平臺銷售價格為25元/只,店內則為15元/只。
比較奇怪的還有,軟件推薦的滿減搭配,原來滿減搭配后,15元左右的套餐變成了20元起。通過對比,原來外賣和門店菜品有“兩套價格體系”。
1?熬過春節配送費 外賣價格還是漲了 ?
前段時間受春節假期影響,外賣配送費高漲,讓不少顧客感慨,吃不起外賣了,比平常貴了太多,由于人手不夠,訂餐價格貴了不說,等餐時間也成倍延長,外賣服務體驗極差。
春節開工,配送費回歸正常,外賣人員回流也縮短了等餐時間。正當人們開始重新接受外賣帶來的好感時,突然發現價格似乎真得變高了。
商家老板們表示,春節過后,的確上調了一部分線上產品價格。之所以這么做,也是因為年前的平臺傭金上漲事件,不得已才想通過變通保住一部分利潤。
2?兩套價格體系實錘,商家表示無奈之舉 ?
北京市朝陽、通州等地50余家餐廳,對比店內菜品價格與外賣平臺上同樣的菜品價格。結果發現,在走訪的50余家餐廳中,約三成的餐廳出現了外賣平臺上的價格與店內價格不相匹配的情況,也就是有“兩套價格體系”。
甚至部分餐廳出現外賣主推餐品與店面實體店主推餐品不同,也有線上線下計費方式不同的情況。如店內是按照重量,以斤、兩計費,而外賣則以個、份計費;但更多的被訪餐廳出現的則是同樣的菜品,外賣平臺的價格更高。
部分餐廳的經營者對外賣單品價格較高予以確認,同時表示,雖然單價上漲了,但店內有推出套餐,套餐選購之后,平均單價也可能比店內單價便宜?!叭绻I兩份米線,按照我們在外賣平臺上的價格優惠之后每份是19元,比店里的28元還便宜。一定要買單份的話,我們還有套餐,也比店里便宜一些。”
單價上漲,滿減優惠的戰略,是商家老板在外賣平臺和顧客之間做的一種生意手段。通過刺激顧客套餐購買,增加進單量,也通過單價的保住利潤。
據了解,對于保住利潤的危機感來自節后招工難,人工價格上漲帶來成本上漲,但更主要的是外賣平臺傭金抽成上漲的壓力。
春節前后,多地傳出消息,外賣送餐平臺悄悄提高了針對外賣商家的服務費,每筆訂單最高甚至提高了3%。甚至在一些地區,傭金抽成達到了18%到26%。這意味著餐廳每賣出100元,平臺要拿走18元到26元,商家老板們紛紛叫苦不迭。
3?話語權弱勢,夾縫生存的不易 ?
進入2019年春季,餐飲行業出現了淡季氣息,商家們又面臨著傭金壓力,從而冒著流失顧客的危險轉移一部分壓力,提高菜品單價。
有業內人士稱,2019年將是外賣寡頭的元年。
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兩家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90%,隨著滴滴外賣將目標放在海外以及百度外賣完成更名等情況,2019年外賣行業的集中度只能越來越高。在這一情況下,外賣平臺的話語權增大,商家的議價能力下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從外賣行業的發展來看,正在從粗糙、分散的服務方式,逐漸走向無人化、精細化、智能化。
外賣平臺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也早已不是資本競爭的狀況,而是創新能力和新商業模式的探索,美團、餓了么都在朝著外賣行業新零售的方向在行進,這個過程中,早期對商家的紅利補貼已經開始轉向“紅利收割”。
面對這種變化,商家們顯得很被動又勢單力薄。在絕對力量的威壓下,商家們目前正在經歷極為嚴苛的考驗。
有些品牌已經開始另謀生路,做一些“繞開平臺”的措施,減少對平臺的依賴性。比如重新開始給顧客發放聯系卡,進行自行配送。一些連鎖品牌如肯德基,也開發了在線訂購和配送系統。
相比餐飲大牌的自力更生能力與自我開發能力的充足,很多單店、夫妻店,甚至小有幾家連鎖店的壓力會更加明顯。在平臺壓力下如何取得與顧客之間的平衡,必須重視起來。但餐飲界向來不缺乏高客單價與高流量并存的現象,從服務、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及創新增加吸引力方面,維護老顧客,吸引新顧客可能是先一步考慮的問題。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