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的洞察力是做餐飲不可或缺的能力
默梵 · 2017-11-22 09:02:28 來源:紅餐網
在O2O時代,餐飲行業得以煥發出新的活力。很多老舊餐品改頭換面,或化身網紅餐廳,或借助外賣平臺,成功轉型。大浪淘沙,留下的餐飲店必是把握時代脈絡,蛻變獲得新生的。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是成功轉型的必備條件。
洞察力不僅僅是預判,對新鮮事物首先能預先判斷其發展態勢,理清潛在的邏輯關系,分析可能出現的結果。通過一種意想不到的轉變,改善現狀,或者改變自己的感知方式、認知方式甚至追求。
聯系到餐飲行業,是一個更容易與客戶產生粘性的行業。客戶的口味、個人習慣、審美等都是需要運營者去把握的,而往往是這些出乎意料,又理所當然的改變,留住了老客戶,甚至帶來了一批的回頭客。放眼全國各地,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遍布,卻鮮有成為網紅店鋪的。任何成功的營銷都離不開觀察力,一味地模仿復制并不能走向成功。這一點,海底撈做的很到位,相信更多的客戶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印象更深的就是海底撈細致的服務。
培養餐飲行業的洞察力,我們需要入眼、入耳、觀心,一起來看看。
提高觀察力 ——入眼 ?
看到與觀察到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接收畫面,對于99%的畫面,都是一掃而過,而觀察力要求我們提高視覺分析能力,對像進行思考。比如:處于寫字樓的餐廳,看到客戶身著正裝,作為運營者,是否要考慮增加衣帽架?或者直接多個衣帽間?處于車站的餐廳,看到客戶多是提著大包小包,是否考慮餐廳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方便客戶放置行李?開在異國的餐廳,是否要觀察當地人的飲食愛好,餐廳口味是否得當?
觀察不僅是要記錄表象,觀察的目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所觀察到的深度、廣度都是不同的,進而影響到決策的執行。
五分鐘出餐的花甲米線火了,似乎在一夜之間,遍地開花,在全國迅速開了成千上萬家的店面。看似是滿足了客戶簡單的獵奇心理,其實背后做了很多功夫。只接受微信付款,店內每個桌子都有手機支架,每天只賣一定數量的米線,不做外賣只做堂食等規定,這里面每一處都滿足了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提高敏銳度 ——入耳 ?
耳聽為實,這話可不是說說。最簡單的是按照答政治題那樣,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全都聽一遍,以后就能漸漸知道,或者說覺察到,對現有事物產生一種直覺,尤其是新生事物保持足夠的敏銳度。
我們所需要的敏銳度,是一種對現有事物的準確、及時的把控能力。作家加里·克萊因在《洞察力的秘密》中提出了一個公式:表現提高=減少錯誤與不確定性+增加洞察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較少錯誤總是比增加洞察力來得容易。對比餐飲巨頭與門市小店的區別,除了規模上,在人性化上,才是重中之重。這種對于人性化的細致把握,就是所謂的洞察力。麥當勞與肯德基為了適合國內的飲食習慣,油條、蛋餅、豆漿、手抓餅等曾不出窮,在飲品上,兩家也是相繼推出各種茶飲。這種對于客戶需求的洞察力,便是我們需要的。
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觀心 ?
《六祖壇經》里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唐高宗儀鳳元年正月初八,惠能法師在廣州法性寺聽法,正遇風吹幡動,引起兩個大和尚爭論不休:
“這難道不是風在動!”
“非也,這絕對是幡在動,這哪是風!”
“不知所云!風不動幡自己怎么可能會動!”
這時候慧能法師淡淡的說了一句,
“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法師的一句話點破了兩個人,由此可見,洞察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觀心”。一面連接真實的世界,萃取觀察與數據的核心信息,另一面連接內心世界,用心發現行為和心理的矛盾之處,從矛盾入手,揭示行為背后的真實動機。
對于任何事情來說,尤其是餐飲行業,只是入了眼,入了耳,入了鼻,但是從來沒有入過心,是萬萬不可取的。入心是思考,是一個主動的、連接的動作;觀心是深度思考,是一個把所有相關線索,或從毫不相干事物中找出共性,找出答案的思維過程,很多人規避了這個過程,更多的是處于懶惰,也就是思維的惰性,也就無法看到深層度的本質上的東西。
一個領域的知識,聯系到新的領域,得到新的啟發這是很常見的事。這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盡管很多聯系都非常的微妙。如何從那些看似無關的聯系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這就是洞察力的產生。在觸類旁通中,我們需要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這就需要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回首2017年,麥當勞改名“金拱門”;真功夫換了logo,改了風格;王老吉開了實體店,與奶茶店一較高下……傳統的餐飲行業為了適應當下的生活節奏,紛紛尋求突破,靠超級單品、古方釀造、獨家烹制等招牌的商家,后繼乏力。
在多樣化、復雜的餐飲趨勢下,餐飲行業運營者必須保持足夠的洞察力,才能夠在市場的浪潮中激流勇進,乘風破浪。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天下餐飲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