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元的消費客群去了70元的餐廳,降級下的中高端餐飲該咋辦?
陳富貴 · 2023-07-06 17:56:56 來源:筷玩思維
對于大部分餐飲人來說,疫情這道難關可以說是已經過去了,在春節期間,各大商場和景點的客流明顯有了飽和、爆滿的景象,有些餐飲老板在朋友圈高興的曬出顧客等位排號達數百的截圖,我們到一些商場的餐飲樓層,飯點時刻也是處處排隊。
春節后,餐飲業的人流回歸正常,雖然還有一些餐飲品牌依然爆滿,但也有不少餐飲老板自揭家短,春節期間恢復一般,春節后生意斷崖下降,甚至疫情三年至今都沒緩過來。
有餐飲老板深刻地指出,人均超過百元就是一個坎,低于百元的大眾消費客流還在持續增加,而人均超過百元以上的餐廳客流則明顯下滑,大概是消費往下走了。
還有餐飲人發出悲觀的感嘆,疫情過去了,但受疫情影響的后遺癥依然嚴峻。
怎么辦呢?一些品牌不得不在各大渠道發超低折扣的滿減券、產品折扣券等,然而這樣的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利潤低,干得沒勁,來的還不是目標客群,于未來無益。
現實問題很刻骨,面對這場疫情后遺癥引發的消費降級,受影響的餐飲品牌應該怎么辦?那些暫時不受影響甚至客流還在持續增加的品牌,它們在這場新的降級浪潮又能否繼續高枕無憂下去?
換個角度重新審視消費降級這個事兒
“消費降級”并不是一個新詞,它在疫情前就經常被提到。這個網絡術語最早在2008年全國金融危機的時候就被提出了,到了后來網絡購物、團購、會員制等,消費降級的說法越來越頻繁。再之后,消費降級這一大背景還將“性價比”、“極致性價比”等非常用詞匯變成了常用詞。
消費不僅是現象、趨勢、指數,還反映了周期,以過去一年為小周期(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微信平臺,“消費降級”這一指數的平均值為122K,“消費升級”的指數平均值為73K,差異明顯。
消費降級了,中高端餐飲就必然不行了嗎?
作者“依晨”在課題為《后國八條時代:高端餐飲生存法則》這一餐飲學術論文研究的摘要中明確指出:“‘國八條’沒有讓高端餐飲消亡,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即精致餐飲不是沒有市場。在‘國八條’時代消失的高端餐飲,究其原因不是因為餐品精致,而是源于餐廳的浪費和奢靡之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更好的食材、更精良的制作是有強烈追求的”。
反例很明顯,即使在政策和大環境消費降級的背景下,人均千元左右的米其林餐廳、黑珍珠餐廳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當然也有獲得米其林稱號后還倒閉的餐廳)。一些人均150元左右的餐廳門可羅雀,一些人均達到200-500元左右的餐廳也有一票難求的。
我們以拋硬幣的周期做比喻,假設反面為消費降級、正面為消費升級,如果連續十把是反的,這個小周期就是降級,我們知道后面一定會出現更多的正面來均衡,硬幣有無限周期,但賭徒沒有,另外,賭桌不止一個,如果這個桌子一直是消費降級,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如果你要押正面,那么換一張小周期為正面的賭桌即可(實際每把的概率都是50%)。
PS:除非戰爭等極端環境,否則降級和升級不是必然,因為世界不是均衡的,也就是降級和升級不是絕對的,降級和升級會同時發生,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類似于硬幣正反的周期可能,“升降”和“正反”在大環境是同時存在的。
為什么高端餐飲沒有在消費降級的大浪潮下消亡?為什么“2元店”沒能在今天大展宏圖?概率和周期其實解讀了很多問題。
我們從消費者的視角看,一個人手里原本有10元,現在只有2塊錢,他只能買2塊錢的東西,這是一種個體絕對的消費降級,而一個人手里依然有10元,但他走進了5元店,這是另一種消費降級,個體不變,但環境變化了。
PS:第一種情況更為直接,后一種更為殘酷,商家或許還認為是消費者沒錢了,但實際卻是商家不行了,消費者會主動淘汰那些掉隊的商家。可見如果沒有深入的調研,那么找到的答案毫無用處。
我們再從市場供應的角度來看,喜家德一份門店現包288克的蝦仁三鮮水餃要39元,但袁記云餃同樣現包330克一份的鮮蝦韭菜餃只要28元,如果換成500克的鮮蝦蟹籽云吞卻只要32元,一個人從喜家德走進了袁記,在價格上,這是消費降級,因為花得更少了,而從理性上來看,這其實是消費升級,因為得到的更多了。
這和“依晨”的餐飲研究課題是對應的(哪怕不是一個時間線),表面是周期的升降級變化,實際是商業環境倒逼的商業模式變化。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袁記近期的發展速度要比喜家德更快,內核并不只是加盟和直營合作的模式差異,甚至還不是價格高低的差異。
消費者花錢更理性了,降價有用嗎?
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消費者不愿意買太多的商品,更不愿意為商品付更多的費用。
在飲食這件事兒上,以正餐為例,人均40-70元是大眾消費,而100-150元的人均對于大眾來說就是中高端了,對于一個經濟理性的大眾消費者來說,如果他通常消費的是大眾價格帶,當說到中高端的時候,他的第一感覺大概會是“好貴”。
我們需要想清楚,這是價格的問題么?也就是說,面對更理性的消費者,降價有用么?
1)、直接漲價或降價都是下下策
我們看到很多客流下滑的品牌,它們拿出的三板斧就是折扣、降價、推廣。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在提高商家成本的同時降低顧客成本。比如原本39元一份的蝦仁水餃現在直接降價到20元一份(或者派發高額滿減券),問題是:顧客會感恩么?
大眾品牌的蝦仁水餃賣20元一份是有利潤空間的,但原本賣39元的價格直接降到20元,這個利潤空間可能就幾近于無,因為中高端品牌的人工、食材、地段、管理等成本要高于大眾品牌很多,大幅度降價肯定是必死的,沉沒成本在那里。同樣的,低端品牌要直接漲價邁入高端也會面臨基礎建設撐不起的問題。
在顧客的角度,價格只是一個標簽維度,但絕不是全部理由,顧客為什么要吃15元的水餃而不是35元的水餃,有時候可能只是因為15元的水餃離他更近,且不需要排隊,不難吃再加上消費便利,顧客就去吃了,這表面上看起來是降級,實際是更貴的品牌不能給到足夠的吸引力。因為不是你足夠低價就一定有顧客。
無論高價還是低價,消費都是需要講理由的,真要對比兩個品牌的優劣勢,需要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天平下,比如兩家門店相鄰且都不需要排隊,喜家德還是袁記?這是一個問題,現包、新鮮、好吃......兩家品牌幾乎是一樣的,甚至袁記的份量還多一些。袁記看起來更劃算,在消費理性的角度,袁記更勝一籌。
2)、價格只是表象,消費者永遠只會要的更多
在感性方面,喜家德的門店更大,餐具看起來更像正餐,而袁記就是一副快餐的模樣,不僅如此,在其它差異方面,喜家德看起來更專業,不僅有餃子最后一道工序的現包現煮,還有餃子皮的現搟,看起來喜家德在餃子方面更“專業”,從感性角度看,似乎優勢在喜家德。
理性是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案,而感性則是看顧客愿不愿意為一些更多表露出來的細節付費。
為什么喜家德比袁記要貴一些?答案在于成本,喜家德做到了快餐方面感性和理性的兼顧,做得更多、更深,更貴是必然的,而如果要降價,則只能去除這些內容,去除了之后,喜家德就不再是喜家德了。
所以,無論消費降級也好,消費升級也罷,本質都是競爭的深入。如果要滿足消費者的理性,解決方案是給顧客更多;要滿足消費者的感性,解決方案是展露更多顧客在乎的細節。聰明的商家就是要做到把消費者愿意看的東西展現給他們。
從案例可見一個事實,消費的升級或者降級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滿足顧客因時間而持續變化的理性貪欲以及感性需求。
以烤肉為例,過去的自助烤肉賣不上價錢,大多39-99元/位,因為大家的產品都差不多且品質基本不怎么好。現在很多人均150-200元的自助烤肉也排起了隊,賣得越來越貴不是直接提高定價,而是自助烤肉品牌們把五百到千元人均那些高端門店才有的活鰻、和牛、大龍蝦、黑豬、鵝肝等高端產品放到了大眾消費價格帶。
在烤肉的案例下,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就被融合在一起了。不僅僅是烤肉,火鍋也一樣,石斑魚、空運波龍、海參、烤乳豬、帝皇蟹等高端產品也從千元人均下沉到300-500元人均的菜單中。
在這場餐飲的大變革之下,聰明的商家并不太關注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它們考慮的永遠是如何給顧客更多。
服務顧客需要模式變革,打破過往的認知障才能獲得發展
在過去來看,沙縣小吃是一個絕好的模式,有湯、有粉、有面、有飯、有小吃,可以從早餐吃到夜宵,可以堂食也可以外賣,而且大多產品還是標品,門店只需要按部就班備貨即可,顧客任何時候到店都能迅速出品。
但沙縣小吃在今天還是沒落了,這是時代的因素,因為餐飲業的供需都發生了變化,很多比沙縣小吃更好的品牌出來了,那自然漲價后卻菜單不變的沙縣小吃就失去了競爭力。
接下來我們來看巴比饅頭,其在走出江浙滬后改名為巴比鮮包,因為在外面看來饅頭和包子是不一樣的,改名鮮包更貼切。
如果只賣饅頭、包子和豆漿,這個消費場景非常有限,對于做外賣也不利,到了廣東,巴比在菜單中加入了粵式點心,有了腸粉等產品的加入,它就從早餐模式變成了小吃模式,外賣的單子也多了起來。為了發揮供應鏈優勢,巴比的外賣產品還加入了冷凍鎖鮮產品,再次打開了新場景。
王品的堂食人均達到200-400元,在外賣零售方面,王品的人均可以降到50-100元,有效覆蓋了品質快餐人群,對于到家顧客,王品還銷售冷凍牛排和餐具(甄選套餐附送餐具,可另外單獨購買),家里有王品的餐具,后面的請客吃飯,自然也會到王品去。一些高端餐飲還賣海參等干貨,顧客在門店吃得不錯,買一份作為送禮也是順帶的。
在喜茶所處的賽道,過去叫新茶飲,今天的喜茶門店中,茶飲、咖啡、雪糕、甜點、杯子等都有賣,而在一些咖啡品牌,精釀、甜點、茶飲、蛋糕、小吃這些也是常規產品。
產品的疊加背后是場景和模式的發展,前提是有邏輯存在。只要你的產品有邏輯,顧客并不會嫌棄又多又雜,相反,顧客要的你都有,而且還能做到好吃又不貴,面對消費升級,你品質好夠貼心;面對消費降級,你能給顧客更多,既能給顧客更多又貼心,同時還好吃不貴,這就是好的模式。
結語
市場的大趨勢還是會持續升級下去的,但我們要看到的不僅僅是現象,還要看到現象背后的規律、周期、本質,找到供需的變化以及顧客真正在乎的點,答案往往就隱藏在那里。
消費降級還是升級,這其實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市場此時到了變革的契機,要以變化應變化,而不是不變應萬變,除非你封閉又油鹽不進。
PS:以不變應萬變需要很高的能量和權力,一般人玩不起。對于尋常玩家,還是要以變化應變化。
見招拆招就是以變化應變化,你不變,競爭對手變了,消費者自然會流失,看到市場變了、競爭對手變了、供應鏈也變了,那么消費者必然會變,在這種局勢下,與時俱進才有未來。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變局之下發展的核心在于找到答案和方法,而不是把問題歸給環境,要知道,環境可不會幫你承擔責任。要去觀察,消費降級了,所以我不行,那么是所有人都不行了嗎?如果是,那就退出,如果不是,那就去找答案。
打個比喻,你的餐廳處于人均60元的價格帶,有天發現客流不行了,那么你要去看同個價格帶的頭部品牌在做什么、大店在做什么、小店在做什么,如果什么也沒看到,那就往上去觀察人均100-150元區間的餐廳,看看它們為什么定價能這么貴、它們的生意如何、有沒有什么是可以學的,如果還是看不到,那就去問消費者,是繼續做、改革、升級還是退出,只要視野夠廣、思考夠深,答案一定會出現。
用一句類雞湯做結尾:不要去埋怨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兒,要想著如何從可以改變的事兒中持續受益。無論做人還是做企業,這句話都是適用的。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陳富貴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