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老板必看:為什么做生意這事兒,過去叫經商,現在叫創業?
筷玩思維 · 2019-04-08 14:21:40 來源:紅餐
總的來說,商業是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從古至今,古人對于從事商業的商人行為,稱之為經商。我們總能看到古人說,我要去經商了,即使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們,也更喜歡經商這個詞兒,但幾乎沒有聽到古人說我要去創業了,也幾乎沒有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說我要去經商了。
老一輩把做生意說為經商,而年輕人喜歡說創業,區別在哪兒?僅僅是一個詞嗎?
筷玩思維認為,這是整個商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競爭而已,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在大環境劇變的情況下不敗于環境?這意味著,你是否能讓變化為你所用,并如何在變化中迭代自己。
創業的根本在于“創”而不在于業
武漢某處商業街的轉角位置有一家生意不錯的Today便利店,A發現這家便利店生意不錯,于是在該便利店隔壁又開了一家小賣鋪,A從常規產品著手,銷售同樣的飲料、零食、日雜百貨等。
從銷售產品的角度看,A進入的是商業,是一名常規趨利的商人,而從創業的角度看,他有什么“創”的呈現?并沒有!無論是產品價值、商業模式、盈利模式,A幾乎都遵循著過往,毫無變化。沒有了最核心的“創”,又何來創業的概念?
從標品行業回到非標的餐飲業,什么才是創業呢?
某商業街有三家米粉店,這時候又新開了一家米粉店,假設后來者的商業模式和之前類似,同質化競爭之下,可以說四家米粉店的日子都不好過。甚至也可以說,后來者是一位商人而不是一位創業者。
開業一段時間后,后來者開始思考,面對四家米粉店,消費者怎么選擇呢?他發現,前三家僅僅是提供一份普通的米粉而已。這時候后來者找到了機會,從產品、價格、消費場景等方面給出了一個新的體驗。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后來者這時候終于成長為創業者了,他的行為從經商升級為創業。因為他在同質化的紅海市場中,開創了一個新的機會點。這個機會點簡單說就是價值。創業者,就是先創價值而后立業。
1)、創業者于消費者的價值 ?
于消費者的價值是什么呢?就是契合度。
在寫字樓商圈,大量年輕的客群都想著更快出餐,假設這個商圈不夠大,顯然火鍋店和人均過百的品類就不太適合;假設整條街都是川湘快餐,此時再新開一個類似食材、類似菜品、類似價格的快餐店也不適合。
所謂的消費者價值,就是以商圈為區域范圍,在已有的消費選擇中給出新的、更好、更差異化、更有性價比的選擇。
所謂的契合度與選擇,就是讓消費者覺得有理由在你這兒消費,并長期消費下去。
2)、創業者于品類的價值 ?
這里說的價值可以用三個臺階來說明,第一個臺階是在商圈區域范圍內讓消費者看到你的價值,滿足這個要求并不難,比如說某優質商圈沒有星巴克,去開一個就行了。又比如說某地有一群上班族天天路過,則可能是一個好早餐店的位置……
第二個臺階是品類價值,比如說辣椒炒肉基本用的是普通豬肉,你是否可以用精選五花或者其它無公害豬肉呢?
又比如說,來成都旅行的人幾乎都非吃火鍋不可,但總有吃膩的時候,烤匠就從“不吃火鍋就吃烤匠出發”,將烤魚對標了成都火鍋;棒阿菡缽缽雞就將一個路邊攤品類做出了品牌的呈現,并把客群鎖定在喜愛四川美食的新青年們。
我們再來思考,吃火鍋的人必點某個菜,你能否將重心聚焦在這個產品,做出獨特的品類出來?如譚鴨血火鍋、巴奴毛肚火鍋等。
3)、創業者于行業的價值 ?
且不談黃太吉好不好的問題,黃太吉于品類的價值是將路邊攤品類搬到一個新場景中,用互聯網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整個行業都將目光放到了未被發現的小品類,繼而推動了網紅、互聯網+這些新思維在餐飲業的落地。
再比如說小天鵝火鍋,且不說小天鵝這樣那樣的問題,小天鵝火鍋用鴛鴦鍋開辟了麻辣火鍋之后的另一選擇,此后這個模式進入整個火鍋業態,引發了全球火鍋革命。
在筷玩思維看來,價值的三個臺階幾乎就是判斷創業者與否的初階標準。
在變化中徜徉的商人們,你開了一家公司,但并不意味著你就是創業者
價值成了創業的初階評判標準,這就意味著整個商業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
1)、變量與重構 ?
過去從商被稱為經商,而現在從商的人們更喜歡用創業這個詞兒,為什么呢?難不成是因為創業更好聽?
從字面看,商業更重利益,經商基本不離“利字當頭”,古人將經商放入“下九流”且不談,在渠道時代,基本是看到了利益就能從商,比如說餐飲業過往以夫妻小店為主,只要一方做過幾年廚師,出來自己開個餐廳完全沒問題,說是經商毫不為過。
在當下的“大眾創新”時代,落地了“萬眾創業”這個概念,大量的人往一個通道里面擠,大量的后人推動前人,大量不符合時代的門店開始更新或者倒閉,這時候,經商不再是以利益為主導,而是以價值作為機會點,各位餐飲產業鏈老板可以問下自己:我究竟創造了什么樣的新價值?
沒有新的價值,創業這個概念就無法落地。這幾乎是對整個商業的重構,比如說,B2C時代走的是先有產品后銷售的模式,近些年迭代出了C2B,大量的廠商開始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即使這種需求是變量、看似可控又不可控的。
逐漸的到現在,商人們不再說消費者,而是從“消費者”升級出了“顧客”這個詞兒,這意味著,商家開始將目光放在了與自己產生強關聯(訂單)的群體;同樣的,“客戶”這個詞兒也升級為“用戶”,以實際產品體驗為維度重置了商家對消費者的視角。
從商業的角度看,過往的加盟商現在升級為城市合伙人,加盟商和品牌商是上下級關系,而城市合伙人從字面意思看,下級自主性更高了。
2)、假定你還在用過往的方式進入商業,意味著你是從業者而不是創業者 ?
看似過往整個商業的生產結構至今自上而下都發生了變化,從業者的行為和定義也必定發生同步變化。過往開一家店你就是商人,開一家店就可以說自己在經商,而現在不可以,因為:你開了一家公司,但并不意味著你就是創業者。
打個比喻,A加盟了一家炸雞店,由于全是總部管控,于是A就在門店負責炸雞,由自己老婆負責收銀和出餐,即使A炸雞店的生意不錯,那么A是創業者嗎?
從價值創造的角度看,該店產生的價值是品牌方創造的而不是A自己,從行為的角度看,A充其量就是一個有著老板身份的炸雞師傅而已。
再打個比喻,在一處新建的樓盤,C開了家便利店,早期由于缺乏競爭對手,C日子過的還不錯,他雖然是老板,但由于不招聘員工,平時也就進進貨,閑暇時候就打打游戲,這時候,我們將C稱為“掛著老板頭銜的營業員”,而非創業者。
在一段時間后,喜士多、Today便利店等大牌進來后,C小店的生意就明顯下滑,這時候痛定思痛,為了突圍,C從產品著手,以小眾的進口商品、網紅商品作為差異化成功立足,C開創了商圈內新的便利店的產品模型,這時候,C終于是一個合格的創業者。
對比分析后其實非常明顯,經商在當下就是從業,在新的劇變浪潮之下,假定你還在用過往的方式進入商業,意味著你是從業者而不是創業者。從業型經商者是找到一個常規模式,遵循它然后獲利,創業者是找到一個機會點,改變或者重構它以構建自身價值與核心競爭力。
環境升級、變化叢生,創業者手中的最強之矛與最強之盾
創業這個詞兒,重點在于創,而不在于商,在于先價值而后利益。
在當下萬眾創業時代,一旦一個新的機會點冒出來,所有的“潛在創業者”就蜂擁而上,更別說傳統行業了,傳統行業問題更大,幾乎是一鍋水養一池魚。
比如說酸菜魚快餐崛起的這兩年多,整個品類的入局者從滄海一粟到恒河沙數,雖然入局者不少,卻少有從業者能給品類構建護城河,似乎從業者們更喜歡追隨大眾而非遵從創業的本質。
2013年,在互聯網逐漸更受商業重視的時候,一撕得公司橫空出世,該公司推出的拉鏈式紙箱直接顛覆了傳統紙箱行業,之后,該公司的拉鏈紙箱從1.0版本逐漸升級和迭代,以服務企業端和消費端為主,更從環保的理念出發,拉鏈式紙箱成了新穎而有趣且更加環保的新包裝材料。
再比如說撈王鍋物料理用一本圣經管理企業,構建了愛的基因,其門店以手工操作為亮點,包括湯底也棄用了中央廚房走門店現熬的模式;李二鮮魚火鍋無論是在二三線城市還是已經進入的一線城市,都以“鮮”為主導,打造了人均不過百的高性價比模式;楊國福麻辣燙將路邊攤麻辣燙品類拾起來,在不到3000家門店的時候,就斥資3億自建可供給20000家門店的食品調味品研發生產基地……
創業時代已然到來,整個商業的邏輯看似被重構又看似一成不變,一方面是大競爭到來讓所有看得到的藍海變成了紅海,另一方面,紅海之中又好像隱藏著巨大的機會點,如紙箱行業幾十年、數百年不變而“一撕得”卻能撕開整個紅海,又比如說在一片料理包鍋底、甚至老油鍋底的火鍋行業,撈王鍋物料理用門店現熬的方式突圍。
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紅海之中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從業者思維的經商模式不會有機會,唯有創業者才能抓住紅海的突破口。
在紅海翻騰的當下,能否為消費者創造價值、能否為品類創造價值、能否為行業創造價值,這些只不過是一個入口而已,比如說日漸式微的黃太吉和小天鵝等,在符合價值的三個臺階之后,還得看創業者是否為自己的商業模式構建了護城河。
在餐飲行業,這個護城河是什么呢?可能是文化,可能是食材秘方和烹飪方式,也可能是某個獨特的體驗場景,更可能是某個IP……
但無論是什么,這個護城河一定要夠深、夠寬且能持續迭代和進化,否則,“后來創業者”批量涌入,一旦護城河被攻破,你就從創業者跌落到從業型的經商者,直到被淘汰出局。
這不應該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結語
在一個不變且難以攻破的傳統紅海市場,從業者找不到機會搖搖頭走開了,這時候,創業者走過來撕破了一個小口兒,從消費者價值出發逐漸上升到了品類價值,最終重構了整個行業的經營邏輯,但對于創業者來說,價值呈現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趁手武器而已。
創業者要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活下來,除了有長矛還得有盾牌,這個盾牌就是企業的護城河。從業型經商模式已成過去,唯有創業者長存。
看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假設再有自標“創業者”的人說,“失敗是因為大環境不好”,你就可以說,“你根本就不是創業者”!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