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開出逾百家直營門店,和府撈面做對了哪些關鍵動作?
勝加品牌咨詢 · 2018-04-19 10:23:33 來源:紅餐網
2013年8月,和府撈面在江蘇如皋大潤發開出了第一家門店。2017年10月,品牌第100家直營門店在上海正式開業。從第1家直營門店到第100家直營門店,和府撈面只用了4年零2個月的時間。
這樣的成績單可謂亮眼,據報道和府撈面已經入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MBA品牌案例,獲得了行業的高度關注。筆者希望通過自己的梳理,分析它成功的背后到底做對了哪些關鍵動作?
關鍵動作一
選對品類,“在書房里撈面”打造品牌差異化 ? ?
和府撈面選擇了中華面食和快餐模式作為品牌發力的起點。面食,作為中華美食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廣譜性高,在不同地區都有著認知基礎,是大眾生活中一種高頻剛需的就餐類型。
不同于一般快餐面館的做法,和府撈面提出來了“在書房里撈面”這樣一個乍聽起來不太尋常的概念。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書房的相關元素提煉了出來,與面館這樣的就餐場所搭配在一起,從而實現了一種元素的跨界混搭與碰撞,極大豐富了品牌店面的呈現。這樣的做法,直接將自己與傳統快餐面館的呈現方式區別開來,形成品牌獨特的文化識別。
關鍵動作二
重視產品,“草本原湯”凸顯產品品質與價值
好吃有品質的產品,是一家餐廳安身立命的根本。中華面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代表作。地方特色面食是近年來在小吃快餐中崛起的板塊,比如重慶小面、蘭州牛肉面、四川擔擔面,又比如已經成為地域美食名片的鎮江鍋蓋面、北京炸醬面、岐山臊子面等等。
而和府撈面打造好吃有品質的產品的路徑,不同于一般的中式傳統面館。它放棄了選擇有地域認知、文化背書的面食來結構自己的產品,而是選擇了自主研發全新的產品,并且通過嚴格把控食材的品質、完善產品的搭配來建立產品的專屬性與價值感。
而這里的點睛之筆,便是和府撈面提出來的“草本原湯”概念。
? 1.用草本原湯提升產品價值感 ?
一份好湯,對一碗面有什么重要意義?
如果看到一份花時間熬出來的好湯、濃稠乳白的顏色,我們會本能想到暖心、營養,并且生出食欲感。而在和府撈面之前,少見中國的傳統面食餐廳在面湯上投入太多的關注。
和府撈面抓住了這一點,提出了“草本湯、胃健康”的概念,用熬足八小時的草本原湯搭配勁道的面條,顧客可以有豬骨湯和菌菇松茸湯兩種湯底選擇。一碗可口的面條加上了健康養胃的屬性,直接提升了產品價值感,也提高了產品的溢價能力。
2.用草本原湯結構湯面產品體系 ?
和府撈面目前菜牌上一共呈現了11款湯面(撇開菜單呈現的價值感先不談),不同于用食材和口味作為產品的區分,而是根據湯底將面條分成了四種類型,草本豬骨湯面5款+松茸低脂湯面1款+和府蟹黃油面1款+開胃酸湯面4款。進一步強化品牌草本原湯的價值。
3.打造草本原湯面的招牌——豬軟骨面 ?
在“草本原湯”概念的基礎上,和府撈面將豬軟骨面作為店中的招牌用來與顧客建立認知,在點單時對顧客著重推薦。豬軟骨面成為許多顧客在和府吃到的第一份面條。
乳白濃郁的豬骨湯底,搭配勁道十足的面條,配上整塊軟糯的豬軟骨肉和綠色青菜,勾起進店顧客的滿滿食欲。
關鍵動作三
打造環境,“慢餐飲”理念擁抱消費升級
和府撈面將自己定位為以書房為主題的慢飲食面館。
在品牌官方網站上這樣一段闡述:“快,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和府以書為主題的慢餐飲理念意在提醒人們,請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和傳統…讓人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平衡。”城市的快節奏、來自工作和生活的負擔,讓身處其中過的人背負著壓力和焦慮。而看書、練字、獨處、旅行這些讓時間慢下來的方式被人們普遍用來釋放壓力、放松自己。
通過提出“慢餐飲”概念,和府撈面積極擁抱消費升級趨勢,并且在店面呈現上打造一個讓人沉下心來品味一碗美味好面的就餐環境。
在店內通過運用書房、筆墨紙硯、傳統文化元素,讓店內環境比傳統快餐廳多了時間上的安靜,并且通過屏風、布幔這樣的表現形式在店里建立了多處隔斷,讓店內多了很多可以一個人靜靜吃一碗面,獨處一段時間的角落。
?關鍵動作四
苦練內功,為品牌規模化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從1到100,和府撈面用了4年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成功實現品牌的快速擴張,離不開對后臺系統的投入和打磨。
為了給品牌規模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和府撈面在產品、人員、品質把控上持續下注。
升級店面、產品以及設備,建立研發工廠實現全國的冷鏈配送。 ? ?
成立企業大學,組建專業的師資團隊培養綜合性的素質人才。 ? ?
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簽約,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檢驗認證機構,把控提升產品 ?品質。 ?
品牌快速發展與呈現出來的巨大價值也贏得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目前和府撈面已經成功完成C輪融資,累計已經獲得1.8億元資本投資。和府撈面提出要在2023年開店1000家,讓一碗美好的中式快餐走出國門的偉大夢想,筆者希望它在實現品牌美好夢想的道路上,能夠始終堅持正確的策略和方向!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