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食之葫蘆頭飄香古城(上)
唐博 · 2017-07-24 17:19:25 來源:紅餐網
三秦大地的飲食怪,不只有“鍋盔像鍋蓋”、“面條賽腰帶”、“辣子是個菜”,葫蘆頭泡饃也是陜西的又一怪。
單聽這名字準以為是用棚架上生長垂吊的葫蘆做的泡饃,即使身臨其境親口品嘗也恐怕難得其解。
大凡愛鉆牛角尖的人,第一次吃葫蘆頭泡饃時,左看右看也看不到葫蘆的“頭”在哪里?快吃慢吃也未吃出那植物葫蘆的味道是什么?所見所吃除烙饃的饃塊外,就是粉絲和豬腸。因不甘于吃的“名不正言不順”,便請教店家。
店家說:“豬大腸頭也叫肥腸頭,長約一尺,煮熟收縮后很像葫蘆,咱陜西人習慣用形象比食物,把像葫蘆的肥腸頭與饃一起泡煮,不是就叫葫蘆頭泡饃了!”經此一說,也倒似“怪”不怪了。
不過還聽到又一傳說,葫蘆頭泡饃的前身是以腸肚為主的“豬雜糕”,源于唐代長安城。
藥王孫思邈一天到長安東市一家小店去吃“豬雜糕”,覺得又臊又膩,問及店家,方知烹制不得法,便告知竅道,并將隨身攜帶的去臊減膩增鮮的味料連同裝料的葫蘆贈給店家。
從此,腸肚一改舊貌,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主感激孫思邈,特將所贈葫蘆視作“吉祥”之物高掛門首。漸漸,“豬雜糕”的名字湮沒無聞,“葫蘆頭泡饃”的艷名不徑而走。
諸如此類傳說看來實難考證,千余年前的事很難說清楚了。
不過,葫蘆作為“吉祥”之物,也并非空穴來風。古人圍繞葫蘆自身生長飽滿、籽多,既能吃,又能用,還可入藥,濟世救人的美德,早被演譯成中華吉祥文化文化核心——五福觀念的重要象征,加上中華民族文化習俗中善用諧音的有趣現象,葫蘆與“福祿”字音相似,故將大腸頭泡饃說成是葫蘆頭泡饃,也是合乎情理的。
可還是不明白,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肥腸頭和烙饃嗎!為什么竟會變成三秦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后來琢磨,搞藝術的人最愛在看似乎平常的事情上做大文章,烹飪藝術同理。
肥腸頭和烙饃,尤其烙饃是主產小麥的三秦大地最平常不過的食物,秦廚硬是抓住這最平常不過的食物大做文章,在吃的方式上花樣不斷翻新,甚至可說極為考究。可單吃,也可與其它物料配著吃;可炸著吃、炒著吃、燴著吃、拌著吃、蘸著味料吃和泡著吃。
既使“泡”著吃,又分為羊肉泡饃、牛肉泡饃、紅肉泡饃、羊血泡饃、豬肝泡饃、葫蘆頭泡饃等豐富多彩的品目。乍聽,葫蘆頭與其它泡饃的“泡”似乎一樣,細看,又有一些區別。
像羊肉泡饃的“泡”,是將掰好的饃與羊肉放在炒鍋內用湯煮泡,葫蘆頭泡饃是將掰好的饃與葫蘆頭放在海碗中用滾湯澆泖。這煮泡和澆泖的細微區別,不只拓寬了秦地吃饃的花色品種,還為秦人增添了新的飲食審美情趣。(文/王子輝)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陜菜網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