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陜西美食之合陽踅面
唐博 · 2017-06-26 10:57:33 來源:紅餐網
合陽踅面,在合陽、東府,相當有名。若是你吃后感覺不錯,詢問本地人這種吃食起源于何時,那回答無一例外都是:爺爺的爺爺就吃,不知有多少年了。若是你覺得這種食品食用起來倒也方便,那你就會理所當然地得出一個概念:合陽踅面可算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方便面。
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一種面食。食用雖然方便,制作過程卻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須選上等蕎麥與上等小麥,磨成上等面粉。和面叫做盤面,要用扁擔或木棒攪和,小伙子干這活也會出汗。將面盤硬后加水,逐步攪成稀糊狀。備兩個平底鍋,其形狀中間略高而四周緩慢變低。將面糊倒入鍋中,迅速用刮板由中間向四周攤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攤刮,使其成為大約一個銅元厚的圓餅。見圓餅將干時盡快移至另一個鍋烤烙,要熟,卻不要焦黃。這需要有相當經驗,能夠掌握好火候。面餅的直徑在一尺八到二尺一之間。烙好后先要一張張壘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保持柔軟狀態。然后再一張張攤開,在木椽上晾涼。然后折三折,切成不足一厘米寬的面條,整齊地放在一種特制木箱里,蓋上干濕布,準備食用。這樣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兩三天。
制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面。吃時在開水鍋浸泡兩分鐘,撈出,放進碗里,加少許粉魚,調鹽、醋、蔥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豬油即成。粉魚講究用綠豆粉制作,這是最好的。用小麥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紅薯面制作粉魚。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干甜適口,制作粉魚也不錯。合陽人吃踅面,喜歡多放辣椒油和豬油,這樣吃起來,又綿,又潤,又辣,香味濃烈,頗覺過癮。也可以伴著喝一碗粉魚湯,有干有稀,符合衛生營養要求。
在合陽,踅面既是市肆食品,又是家庭食品。大小集鎮,都賣踅面。農家常常做了自己吃或者招待親朋。遇到喜慶事,還當做饋贈禮品。近年來臺灣同胞回鄉探親,都要吃幾頓踅面,還會帶往海峽彼岸,讓親友品嘗。吃了都說好。
合陽縣與山西省隔黃河相望,歷來有不少人出門經商,賣小吃的也多。夏陽古渡曾是生意人必經之地。還有一個坊鎮,也是交通要道。過去多少年間,客商、腳戶、騎騾子的、趕牛羊的、挑擔子的、推小車的,一批批往來于合陽縣境內外。這些人的快節奏生活,促使賣小吃的搞出了這么個快餐性質的踅面。對于踅面的由來,合陽人作如是說。
說到合陽踅面,不應該忘記一位被人喚作“黑臉娃”的極普通、極平凡的踅面能手。此人姓孫名金勝,祖籍三原縣,十歲左右,逃荒討飯來到合陽縣。孤獨一人,無親無友,靠了給飯館燒火打雜為生,寒冬臘月,夜晚常常傍著火爐子睡覺,把一張臉弄得黑乎乎的,由此得了個“黑臉娃”的外號。他后來學會的手藝就是制作踅面,并且逐步成為合陽縣的一個名牌,人們甚至說,到合陽若是不吃“黑臉娃”的踅面,就等于沒有到合陽。他賣踅面的特點是一絲不茍:用面嚴格遵循蕎麥七成小麥三成的比例;盤面必定用棒子,攪拌到家。因為面和得好,汁子稀稠適宜,餅子薄厚相當,烤后柔軟適口,有一股油酥味道。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曾多次到過合陽,便也多次吃過踅面。記得在文化大革命前,每到合陽,幾乎都要吃一次“黑臉娃”的踅面,感覺的確不錯。“黑臉娃”在合陽縣賣了一輩子的踅面,直到1999年去世,享年八十歲。許多人懷念這位“黑臉娃”。還將一些做得不好的踅面跟“黑臉娃”的踅面對比。人們說:現在有些生意人急功近利,制作踅面,蕎麥的比例不夠,和面不用力,盤不到家,還愛給面里摻一些沙蒿,把踅面搞得又硬又脆,失去了本來應該有的香酥味道。多么想再吃一碗“黑臉娃”做的踅面啊。
踅面,也有寫作“頁面”或“旋面”的。我以為寫“踅”較為適宜。“踅”,讀作“xue”,意思是盤旋、折回、來回走動。《西廂記》有“四野風來,左右亂踅”句。以讀音和制作方法論,都正好是合陽的這種踅面。(文/何金銘)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