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泡饃成系列
唐博 · 2016-11-28 13:38:51 來源:紅餐網
西安的羊肉泡饃,聞名遐邇。雖說也有些人并不多么愛吃羊肉,但還是愛吃的更多。并且許多先前不愛吃的人也受環境影響慢慢愛吃起來。羊肉泡饃,已經成為西安旅游一塊亮麗的招牌。
西安人,乃至陜西人,大多都愛吃羊肉泡饃,這是大家公認的。不過,許多人卻不知道,西安人,乃至陜西人,不只愛吃羊肉泡饃,而且愛吃各種各樣的泡饃。也就是說,泡饃不是只有羊肉泡一種,而是可以用多種多樣的原材料,多種多樣的方法炮制的多種多樣的食品,是一個大的家族,成系列。
由陜西省飲食服務公司編輯的一套內部資料書籍,在《面點小吃》一章中開宗明義就列出了一個“煮泡饃類”,凡各種泡饃十樣之多。還有一種素煮饃,即用各種菜蔬作原料來煮饃,書中未提及,所以,實際上陜西的煮泡饃不止十種。書中說:“煮泡饃為陜西地區特有的小吃品種,是以肉類作主料烹制,將烙制的硬面鍋盔或饦饦饃(用90%的水面和10%的酵面摻合烙制的圓餅),掰成如白果大小的小塊(每份約四兩),用肉湯煮透,再加肉類烹制而成。如‘紅肉煮饃’、‘三鮮煮饃’、‘炒肉煮饃’等。也有用魚類、海味等作主料的。品種多樣,經濟實惠,是勞動人民所喜愛的食品。其特點是味濃湯鮮,饃筋光綿。”這套書編寫于改革開放之初,不少用語已不甚符合現在的情況,如說煮饃的量,“每份約四兩”之多。眼下的食客,雖說有大肚皮的,一次要吃兩個饃甚至更多,一個饃大約為二兩,但大多只能吃一個饃,二兩左右,煮饃的規矩也有改變,不再論份,而是客人給自己掰多少算多少。又如說煮饃是“勞動人民所喜愛的食品”,就有相當的局限性,現在,羊肉泡饃已經征服了包括“老外”在內、“白領”在內的國內外廣大人士,國無分中外,人無分貧富,不分勞動人民或非勞動人民,都很喜愛。
羊肉泡饃是許多人所熟悉和喜愛的,但采用牛羊肉作原料,還有一種牛羊肉小炒煮饃,也為西安人特別回族同胞所熟悉和喜愛。這種吃法需要先“爦”肉。將牛羊肉切成五分見方、一分厚的片,在燒熱的菜油鍋中攪炒至水分出凈,加醬油、調料面,翻攪至醬油汁干后,加開水,下鹽,燒煮熟透,瀝干水分,出鍋備用。煮饃時用羊油,下蒜苖段及“爦”好的肉片,加料酒、醬油及紅醋少許,加適量原汁湯、水、粉條、骨頭湯,湯滾時投入掰好的饃,煮約二分鐘,加鹽、味精,淋羊油,即可盛入碗中食用。這是地地道道的西安風味清真食品,最近,老孫家飯店已經將其作為方便食品推向市場。
鱔魚煮饃是煮饃系列中最古老的一種,為老西安所鐘愛。大約是三碗鱔魚煮饃用二斤鱔魚。鱔魚稍煮后去頭、尾、脊骨與內臟,劃成筷子頭粗的條,改作二寸半長的段,另用大肉湯煮饃。鱔魚段抹干淀粉,先在油鍋中一爆,取出后再燒炒辣椒段至金黃色,加蔥、姜、蒜、玉蘭片絲及水發木耳等,接著下鱔魚段,加調料汁,攪炒均勻后分作三份蓋在煮好的饃上,即成鱔魚煮饃。這一食品的特點是魚鮮嫩,饃光筋,油厚重,香味濃。
紅肉煮饃先前倒真是勞動人民所喜愛的一種大眾化的食品。先燉大肉,再煮饃,煮法與羊肉煮饃相同。也有“口湯”、“干泡”和“寬湯大煮”等幾種不同吃法。口湯的煮饃,吃到底碗里只有一口肉湯。干泡的煮饃沒有湯汁。寬湯大煮則大體上湯與饃各占一半。煮饃時也用水發木耳、粉絲及蒜苖等配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進入20世紀,紅肉煮饃相對而言,是比較少見了。也許是因為勞動人民都奔了小康,追求更高檔的食品甚至洋食品成為風尚,而使這勞動人民喜愛的好東西遭到冷落吧。
外地人聽來覺得十分稀罕的葫蘆頭泡饃,近幾年大大地火起來了。葫蘆頭即煮熟的豬大腸頭。加工手續繁多,做得又干凈又美觀又好吃,十分不易。饃也由食者自己掰成小塊。煮饃用的湯,是以大量豬骨頭及一兩只或多只母雞加調料煮成的。骨頭須砸斷,調料以花椒、八角為主。煮饃時除葫蘆頭切片外,還配有豬肉兩片,水海參、水魷魚、熟雞肉各兩片。但這個“煮”其實不是煮,而是“冒”。所謂“冒”,是將沸騰的湯盛入裝有掰好的饃塊的碗中,稍停,將湯潷出,再盛入沸騰的湯,再將湯潷出,如此反復三五次,當湯汁浸入饃塊時便制作完成。吃時佐以糖蒜、泡菜、辣子醬。這樣的“冒”的烹飪方法,《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沒有記載。有人將這個“冒”寫作“泖”,讀音倒是差不多,然而查字典,此泖為“水面平靜的小湖”,跟烹飪拉不上關系。“冒”字究竟怎樣寫為正確,難有定論。似乎是西安人一種特有的烹飪方法。
葫蘆頭泡饃,還有用海味制作的,方法略同。西安人極喜愛吃。近年來,招待海內外賓客,許多人都愛到葫蘆頭泡饃館去。每一次吃,必定會使來賓印象深刻。因為其味極濃厚,湯頗鮮美,腸雖肥而不膩,并且所用原材料與制作方法都很與眾不同。葫蘆頭是貨真價實的西安特有的小吃。旅游者若是未曾吃到,倒真是有些兒遺憾。(文/何金銘)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