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味精正名
茅道 · 2017-04-20 14:37:40 來源:紅餐網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各大小飯莊都時興打這樣的宣傳牌來招攬顧客——本店承諾:菜品中絕不添加味精、雞精等調味品。好像一夜之間,用了百來年的味精忽然就成了避之惟恐不及的毒物。
味精的歷史并不長,滿打滿算也不過百來年。上世紀初,日本一位化學教授偶然在海帶中發現一種名為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將其放入湯中,會使湯汁異常鮮美,而后大量生產,很快便風靡全世界,當然,也包括中國。
味精最初名為味之素(現在日本也叫味之素),意為“味覺的元素”,人所感知的味覺不外“酸、甜、苦、辣、咸”五種,即俗稱的“五味”,味精所提升的是“鮮”味,并不在這五味之中,何以味精就成了“味覺的元素”呢?
“鮮”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難以用文字來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家莊臣在鏡頭前闡釋“鮮”的定義:一種是英文所說的fresh,指食材的新鮮;另一種勉強可以用delicious來形容,形容菜品美味可口。然而,這所謂的闡釋,并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設想一下,若無味精帶來的“鮮”味,單憑“酸、甜、苦、辣、咸”五味,又何處感受食物進入口腔所帶來那股玄妙的口感?
當然,有人會抬杠,依你的說法,在味精出現之前,人們就感知不到食物入口的鮮美了?當然不是,在味精出現之前,我們有更為高級的調味佳品——高湯。
高湯要高到何種程度呢?《吃主兒》的作者王敦煌先生,回憶父輩王世襄的“吃主兒”生涯,里面提到,舊時稍大些的飯館,廚房專有一位負責吊制高湯的廚師,薪金比別的紅白案都高,常常是黃昏時分將各種食材按時間段放入燉鍋(食材種類及放置次序各有各的講究,大體總不離肥雞、肥鴨、豬肘、豬骨、火腿等甘鮮肥美之物,有些講究的還加入鮑魚、干貝等海貨,怎么鮮美怎么來),經一夜沸騰,使食材之精華全溶于湯中,而后過濾提純,烹制菜肴時再來上一瓢,想不鮮美都難。譬如川菜中的名菜,開水白菜,即是選用上好的白菜菜心,切段后入開水迅速汆過撈出,而后澆入吊好并提純過濾后的高湯即成,清淡中自有濃厚之鮮,任何單純的雞湯、魚湯、肉湯都無法與之比肩。
當然,這樣調味的高湯,非正經飯莊或豪富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顯然是難以承擔的。平民百姓用什么調味?成書于商周時期的《尚書》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一個咸,一個酸,在味精發明之前,雖然調味品的種類推陳出新(如《禮記?內則》篇載,周人拿來配食的蘸醬就有數十種之多),但大體總不離“咸”“酸”二味,若非高湯撐起調味的半邊天,古人對于“鮮美”的感觸恐怕也乏味可陳,不然,你何以解釋,味精一經發明,即風靡全世界?原來,除了費時費力且尋常人家置辦不起的高湯,咱窮苦老百姓一樣也能虜獲“鮮美”的口感。
感謝味精,讓無數平凡如我等的賤民也有了與舊時豪富差相仿佛的味覺體驗,更讓無數灶間忙活的庸人有了“名廚”的自我認同感。當然,也有論調說味精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有句古話說得好“過猶不及”,再好的東西,多了總會傷身的。
所以,當某些飯店打出不放味精的承諾,而其菜品照樣鮮美,且菜價一欄明顯無高湯參與的成本所在,我總會露出一絲冷笑。就像那些宣稱自己不好色的男人,宣稱自己不愛購物的女人一樣,我總覺得他們是別有用心。
本文作者茅道(微信:yzhy83),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