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人真正追求的不應該是高客單,而應該是高客流
蔣毅 · 2018-11-05 16:24:00 來源:紅餐
自從一個多月前接觸到華萊士模式后,我在針對餐飲的研究上,就全面的轉向了“極致性價比”這個方向,不僅大量搜索與華萊士相關的資料,同時也搜索美國的COSTCO和亞馬遜資料,和國內性價比代表企業小米資料,試圖從整個商業領域來深度了解和剖析性價比問題。
餐飲市場參差多態,各種各樣的案例都有,其中不乏沒有性價比生意也好的案例,比如今天早上我轉發的一篇關于重慶某餐廳的問題,菜品價格是其他同行的三倍,但生意照樣非常火爆,比如有些餐廳在不停的追求更高的毛利,也照樣獲得好好的,比如有些火鍋店絕對不把毛利率降低到60%以內,結果也是人滿為患。
但是,我現在腦子里只有五個字“極致性價比”,這段時間,我也同時深度思考過我自己為何對這五個字如此著迷和執著?甚至我反思了在豪蝦傳這九年發展中,自己為何一直在潛意識里也讓豪蝦傳保持性價比優勢?相信這幾年來與我交流過的朋友還記得,我無數次說要讓豪蝦傳保持性價比優勢。
在聽華萊士模式之前,我對性價比處于很初淺的認識,只做到了在正常情況下,而從來沒敢奢望極致性價比,這里先定義一下兩者的區別:所謂餐飲的常規性價比,是指沒有脫離正常范疇的價格優勢,比如大多數餐飲同行追求60%的毛利,你如果追求50%,或者是只要45%的毛利就可以了,那就是正常范疇。
什么是餐飲的極致性價比?簡單點來說,就是完全脫離正常范疇的價格體系,比如別人普遍追求的毛利是60%,結果他直接只要30%,甚至更低的毛利率,價格一出來,對于同行來說,具有不可抵擋的價格沖擊,對于消費者來說,則具有不可抗拒的消費勾引力。
結果,偶然情況下的一次談話,讓我開始將目光聚焦于“極致性價比”上,當我把前九年積累的所有餐飲知識,全部結合到極致性價比上后,發現前面擁有一條和以前完全不同的餐飲之路,于是決定將自己在餐飲上的研究重點,也全面轉向為研究“極致性價比”,然后用它來改造現有餐飲現狀。
一路研究下來,我發現越來越有意思,因為越研究越與驚喜,總是不停的讓自己知識迭代,很多甚至是顛覆式的沖擊,比如我一度認為追求極致性價比的話,必然帶來投資回報期的延長,也就是別人正常利潤的情況下,有可能半年就能回本,而追求極致性價比的餐廳,很可能要超過一年,結果昨天被嚴重打臉。
前段時間,我去一家餐廳吃飯,他們第一家店投資幾萬元,在沒有任何環境和氛圍的地方,以最低的價格和最原始的狀態做生意,結果居然第一個月就收回了所有投資成本,當時我去的是他們新開的第二個門店,他們菜品的定價只有成都同行定價的60%,我預估這個店可以在三個月內收回投資成本。
結果,昨天下午我收到信息,對方給我說一個月就收回了所有的投資成本,我替這個品牌的老板和股東高興之余,同時也覺得震驚,因為這已經是他們連續兩家餐廳都在一個月收回成本,而比這更可怕的是:他們家產品的售價幾乎是成都同類產品當前的最低價了,憑啥能這么快回收投資成本?
正常情況下,追求性價比的做法,是要以犧牲產品利潤和投資回報時間作為代價,也就是低價策略帶來的產品利潤降低和投資回報時間的延長,但這僅限于正常情況,如果遇到非正常情況,就會出現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結果:雖然價格低,但利潤一樣很高,投資回報期非常短。
怎么才能做到?那就是獲得超出正常范疇的客流量,在極致性價比那篇文章里,我說過,單位時間內的門店利潤等于客單價乘以客流量,這里面有四個組合:客單價低情況下客流量也低;客單價低情況下客流量多;客單價高情況下客流量低;客單價高情況下客流量也高(如下圖):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餐飲人真正追求的不應該是高客單,而應該是高客流,為什么?因為追求高客單將意味著永遠伴隨高風險,哪怕你當前擁有高客流,但那些對高客單無感的高消費客戶太容易流失,他們向下選擇性太多,很容易流失,曾經那些中高檔酒樓的全面沒落,除了公款吃喝上的收縮之外,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追求高客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身處高客流這一邊的兩種情況,都意味著高利潤,什么意思呢?哪怕是你客單價很低,但只要有足夠的客流量支撐,那你同樣可以保持足夠的利潤回報,比如我這位朋友,他們客單價是同行的60%,但一開業就天天排隊,結果也一個月就收回了所有投資成本,靠的就是高客流。
因此,對于我們餐飲人來說,在日常的經營中,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永遠追求“高客流”,如果認同這個選擇,那么緊跟而來的第二個選擇,就是到底是選擇高客單?還是低客單?很明顯,絕大多數人都應該會選擇低客單,這里的“絕大多數人”,不單只餐飲老板,更主要的是指消費者:那些掏錢消費的人。
這里要提醒朋友們注意個問題:不要認為高消費人群不會選擇低價產品,這背后是一個偽命題:高消費者只是不愿意選擇低劣產品而已,而不是低價產品,在品質不差的情況下,哪怕是高收入人群,他們也會選擇低價產品,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那就是帶有奢侈品屬性的產品,很明顯,餐飲行業不存在這個可能。
因此,明智的餐飲老板,在給自己的餐廳做總戰略時,首要目標一定是“高客流”,在這個基礎上,下一個選擇,應該是不犧牲品質情況下的“低客單”,這是最保險的做法,它能實現高利潤的同時保持低風險;如果要選擇高客單,那至少要知道這背后意味著高風險。
高客流背后代表的就是高利潤,價格高低帶來的無非是風險系數的不同而已;高客單不僅代表的只有一半的高利潤可能性,而且背后所承擔的是全部的高風險,兩者相比,誰優誰劣一目了然,當然,我們壓根就沒必要討論低客流的情況了,因為不管客單價高低,結果都是失敗和虧損。
明白這個道理后,我們再回頭來看極致性價比,就變得很好理解了,餐飲人遵循上述兩個遞進選擇的必然結果,就是極致客單價,處于“利潤風險象限圖”里面最安全的象限,曾經我只是是是而非的有這個概念,沒有形成理論認知,屬于說不出理由的一種直覺判斷。
今晚這篇日志,讓我徹底把客單價與客流量的辯證關系給理清楚,然后形成了這個利潤風險象限圖,這讓我十分高興和興奮,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正逐步的在形成自己的餐飲知識體系,慢慢的在打通我腦袋里曾經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讓零散的知識點,開始擁有背后的邏輯性。
最后,我想借這篇日志給餐飲同行朋友說一聲:我已經沉迷于研究 “極致性價比”,然后基于理論聯系實際的需要,在接下來,可能會在很多品類里,開始做極致性價比的改造,目前已經有好幾個學員和朋友,拿出他們的成熟品牌,讓我做“極致性價比”改造,如果未來無意中傷害到大家,請原諒,我這樣做不是針對任何人,也不針對任何品牌,只是餐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不做,別人也一樣會做!
寫評論
0 條評論